首頁 >> 業(yè)界熱點

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 洞見攝影媒介多樣性,蓄力本土收藏

來源:中國攝影報 作者:李晶晶 責編:甄妮 2016-09-14

由世界攝影組織創(chuàng)辦的亞太地區(qū)專注于攝影市場的藝博會——第三屆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PHOTOFAIRS | Shanghai)于9月8日至11日在上海展覽中心如期舉辦。

經過前兩年在中國市場的開拓和打造,2016年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繼續(xù)保持其精品展會路線,帶來了15個國家24個城市的50家畫廊參展,待售作品超過500件,比以往涵蓋了更多地區(qū)。其中不僅有連續(xù)三年參展的國外頂級畫廊和眾多本土知名畫廊,也不乏來自韓國、比利時、以色列、伊朗和我國香港、臺灣等地區(qū)的新晉畫廊,加上北京、上海、成都的若干本土新面孔,使得今年首次亮相的畫廊占到總體的四分之一,國際畫廊和本土畫廊的比例則和去年一樣,保持各50%。不斷注入的新鮮血液似乎進一步印證了紐約國際攝影中心主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浦斯(Christopher Philips)所說:亞洲攝影市場近年來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井噴,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因其蓬勃的活力、嚴謹?shù)膶I(yè)性和對最高質量水準的追求,已成為業(yè)界機構和亞洲藏家心目中引領攝影藝術新視界的主導性因素之一。

本屆博覽會在展廳布局上給人感覺更為寬松,“連接”、“洞見”、“平臺”三大板塊組成了本次展覽的策展思路,分別關注并推介收藏攝影和國內移動影像領域的藝術家作品,著重推出挑戰(zhàn)傳統(tǒng)攝影觀念和方法的獨家作品,以及聚焦首次亮相中國內地的國際畫廊等。作為博覽會的保留特色之一,針對公眾的影像公共教育板塊仍然采取與知名藝術家和專業(yè)人士一席談的“對話”形式,為藝術愛好者們提供了深度學習和了解藝術影像動態(tài)的絕好機會。與梅賽德斯-奔馳、美國運通等國際上頗具實力的企業(yè)實行戰(zhàn)略合作,不僅彰顯了其與影像藝術的深度融合,也吸引來了品牌VIP高端人士對于影像藝術品的收藏效應。

經過3年歷練,雖然各方人士站在自己的角度會有各種不盡相同的看法,但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仍稱得上是中國目前極具國際化的藝術博覽會,并已迅速成為亞洲影像藝術市場不容錯過的重要一站。其高度策劃、跨界融合、國際視野、規(guī)范運作等都給中國影像市場提供了一個可供學習借鑒、交流互利的平臺。


洞見為題:展現(xiàn)多樣化媒介

本屆博覽會上推出了全新的熱點板塊,以“洞見——2000年以來的攝影新方法”為題,特別提出和強調了攝影媒介的多樣性,探討攝影制作過程的重要變化,以及攝影媒介從復制形式走向獨特的藝術形式之轉變。展覽匯集了來自8個國家28位藝術家的作品,為觀眾提供了一次關于當代攝影藝術發(fā)展較為概括的體驗。

“洞見”呈現(xiàn)了國際攝影名師赫爾穆特·紐頓(Helmet Newton)與彼得·赫德(Peter Heard)在1980至1990年代出于市場對獨特作品的需求而拍攝的獨版寶麗來照片,或是在彩色和銀鹽印刷照片上添加裝飾層的作品,它們創(chuàng)造了市場對于獨特性作品的需求。同時,展覽也推介了如耿建翌、鳥頭、王寧德、蔣鵬奕、駱丹、邵文歡、陳哲、陳蕭伊、英吉等當代中國藝術家對于攝影這一媒介本質的多樣性探索。每位藝術家的作品都以獨特和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從不同角度探求攝影與影像的邊界,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攝影觀念和方法。獨立策展人比利安娜·思瑞克(Biljana Ciric)和共同策劃人——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藝術總監(jiān)亞力山大·蒙塔古-斯帕瑞(Alexander Montague-Sparey)不僅在現(xiàn)場為觀眾做導覽,還專門就“2000年以來的攝影新方法”進行了對談和公眾教育,稱“他們的創(chuàng)新,體現(xiàn)出21世紀攝影形式與內容的獨特性與原創(chuàng)性”。據悉,“洞見”將作為一個每年更新主題的全新年度展覽,在上海展會之后巡展至2017年1月在舊金山舉辦的影像藝術展覽會,以及之后其他影像藝術博覽會的所在地。


國外畫廊:從經典走向時尚

跟往屆藝博會相比,時尚攝影仍是本屆藝博會的一個重要主題,且國外畫廊今年所展出的攝影經典名作有向當代名人肖像側重的傾向。時尚攝影在展會的比重越來越大,價格也越來越高,本次全場近百萬人民幣的最高售價也依然鎖定了時尚攝影。

同時,10萬元以內的時尚攝影作品也有了更多的選擇。像馬里奧·索蘭提(Mario Sorrenti)、帕特里克·德馬舍利耶(Patrick Demarchelier)、讓魯夫·西夫(Jeanloup Sieff)、道格拉斯·科克蘭(Douglas Kirkland)等一批國際知名的時尚攝影師作品出現(xiàn)在中國觀眾視野,不同畫廊里的國際大牌美女明星頻頻入眼,頗有向公眾普及影像之“美”的感覺。也許正如不少畫廊主普遍認為的那樣,中國觀眾對于熟悉的名人肖像作品更容易有親近感,也更容易打開畫廊在本地人群中的知名度。

記者注意到,連續(xù)3年參展的世界頂尖畫廊Flowers(倫敦、紐約、香港)今年把上海籍、生活工作在紐約的藝術家沈瑋作為重點推介,展出了他幾個攝影系列的代表作品以及最新創(chuàng)作。沈瑋表示,去年畫廊只是嘗試性地展出了自己的兩幅小作,沒想到頃刻售出。而今年畫廊以他的作品為主打則令他本人也沒有想到,“要知道,F(xiàn)lowers代理了國際上太多的攝影名家,他們也許是看到了年輕一代藝術家更高的成長性吧?!鄙颥|這樣回答。

除了時尚之外,經典終歸經典。19世紀藝術先鋒古斯塔夫·勒格雷(Gustave Le Gray)的濕版蛋白工藝150多年后還是保存完好,威廉·桑德斯(William Saunders)100多年前拍攝的中國風景和人物品相完整、頗具規(guī)模;艾略特·厄維特(Elliott Erwitt)、尤金·阿杰(Eugene Atget)、威廉·克萊因(William Klein)以及20世紀攝影巨匠奧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羅伯特·梅普爾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歐文·佩恩(Irving Penn)以及薩爾加多(Sebastiao Salgado)、勒內·布里(Rene Burri)、馬丁·帕爾(Martin Parr)、莫娜·庫恩(Mona Kuhn)、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康迪達·赫弗(Candida H  fer)、邁克·沃爾夫(Michael Wolf)等攝影大師的作品均有不同呈現(xiàn)。其中,梅普爾索普的攝影作品很少在國內看到,此次由Bank畫廊推出,高調亮相,共展出5幅他本人攝于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的人體和花卉作品。其中一幅拍攝美國健美冠軍的《麗莎·里昂(Lisa Lyon)》由其本人簽名,其他4幅都有梅普爾索普基金會的印章,價位則從30萬-60萬元不等,最貴的一幅《郁金香》花卉作品在展會首日就有兩位藏家預訂。Bank推出的另一個重量級人物森山大道,不同于其他畫廊的零散幾張,14幅凹版印刷作品是首次全套成組展出,在藏家日就成交一套,展會首日僅剩全球最后一套,售價20萬元人民幣。


本土畫廊:傳統(tǒng)與新銳并重

作為攝影專業(yè)畫廊,三影堂+3畫廊、全攝影、M97、時光空間、See+畫廊等都是連續(xù)3年參展的本土畫廊。+3畫廊推出了艾略特·厄維特、細江英公、安藤忠雄、荒木經惟、森山大道、以及莎拉·莫恩、楊福東、榮榮和映里、張克純、張晉、朱嵐清等陣容強大的攝影力作,尤其是民國攝影名家駱伯年的傳統(tǒng)銀鹽和鉑金印相作品經過畫廊再次放大、制作,屬首次亮相。全攝影畫廊作為上海成立最早的本土攝影專業(yè)畫廊之一,秉承其獨特性理念,在本屆展會帶來了以本土藝術家為主的展覽,包括陳農、馮方宇、劉月、羅永進、仇敏業(yè)、張博鈞、張衛(wèi)星等。M97畫廊一如既往展現(xiàn)出雄厚的藝術家收藏,以畫廊藝術家的主題群展呈現(xiàn)了阿斗、董文勝、何藩、韓磊、黃曉亮、梁衛(wèi)洲、駱丹、單飛鳴、邵文歡、王寧德和邁克爾·沃爾夫的精品力作。時光空間則與去年差別不大,繼續(xù)呈現(xiàn)包括奧古斯特·桑德、布列松、羅伯特·卡帕、伊娃·魯賓斯坦在內的8位東西方藝術家的影像作品,特別是今年重點推出的波蘭籍美國女攝影師伊娃·魯賓斯坦的黑白影像原作,全部由其親手洗印、親筆簽名,安靜柔和、極具細節(jié)的藝術風格受到現(xiàn)場不少觀眾的追捧。See+畫廊一直鐘情于曾憶城、盧彥鵬這樣不斷自我成長的年輕藝術家,同時,還于本屆展會特別推出波蘭裔法國視覺藝術家卡別耶拉·莫拉維茨的視覺影像裝置作品,很受到場人士歡迎。

首次亮相的上海華視影廊雖然成立僅僅一年,卻帶來布莉姬·拉孔柏、劉香成、陸元敏、尹??档?位藝術家作品;同樣新成立的弄藝空間,推出了攝影師劉香成和肖全的聯(lián)合展覽,為觀眾再現(xiàn)了上世紀的中國在轉型期的政治氣氛、社會生活和藝術人物,旨在喚醒觀者對于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2014年正式入駐北京的希帕畫廊,其雄厚的作品和藝術家儲備讓觀眾見到了諸如威廉·克萊因、薩爾加多、安妮·萊博維茨、杉本博司等人的大作以及國內攝影家陳海汶、王軼庶和鄔樹楠的作品。作為中國中部唯一一家影像畫廊,本土攝影家的紀實類影像一直是全視影像畫廊的主打,除了再次見到的“中國事像20+1”成套作品,翁乃強、于德水、李英杰、劉煒、林然、王彤的作品以及一套蛋白工藝老照片畫冊也同樣受到藏家關注。還有成都的千高原藝術空間,與往屆一樣不遺余力地力推成都本地的陳秋林、陳蕭伊、馮立、黎朗和李振華等年輕藝術家。

本土畫廊所選擇的參展藝術家,無論是傳統(tǒng)影像、新紀實、觀念還是創(chuàng)作手段和技法,幾乎涵蓋了目前國內攝影領域的老中青代表人物,其中不乏近一兩年才嶄露頭角卻風頭正勁的年輕藝術家。擁有廣闊和前沿的視野,保持穩(wěn)步的創(chuàng)作增長,不急于求成的冷靜沉著,恐怕是藏家們最希望看到的。


媒體策展:有陣勢也有亮點

本屆展會特別出彩的當屬展覽入口處由色影無忌攜手當代藝術家王寧德推出的“色影無忌年度特別展覽:王寧德《無名》系列”。多幅色彩濃烈的、好似繪畫的巨幅影像作品呈環(huán)形設列,每一幅都是用數(shù)百萬幅來自社交網絡以及新聞上的現(xiàn)成圖像,經藝術家過濾組合、人工干預,重新刻畫出無名者在行動中的肖像。作品的可解讀性相當豐富,印證了當下對紀實攝影的反思。 

現(xiàn)代傳播集團一直是展會的中國媒體合作伙伴,由其藝術平臺 Modern Art發(fā)起的LEAP Pavilion是一個持續(xù)的游牧展覽系列。去年曾精心策劃了20位中國新晉藝術家的影像和攝影書展覽的他們,今年則以“不如跳舞”為名,呈現(xiàn)了 9位參展藝術家——陳維、郝敬班、蔣志、劉樹偉、苗穎、宋拓、陶輝、黃炳以及向振華的作品。通過攝影、影像、動畫以及出版物等多種媒介,探討介于大眾媒介、政治審查和流行文化中的身體影像。

現(xiàn)代傳播旗下的《生活》月刊,特別策劃了Kadir Van Lohuizen、金旻、林富藍、肖全、顏長江、彭楊軍、汪蕪生、馮君藍、馬嶺、盧彥鵬、李止、李冰等12位攝影師的發(fā)現(xiàn)中國之旅《生活之眼 發(fā)現(xiàn)中國》。臺灣牧師馮君藍的新畫冊《微塵圣像》以散發(fā)著人性之光的肖像照直抵人心,成為手上熱捧。當代藝術權威雜志《藝術世界》則以“80后”女攝影師劉一青、文雋、楊圓圓、姚瑤為重點,把成長于攝影與社交媒體深度結盟時代的她們,以各具風格的影像作品展現(xiàn)出比較私人化的視角。此外,《Lens》、《大都市》、《周末畫報》、《典藏》、《攝影之友》等都各自推出了代表藝術家的影像作品。

對話論壇:聚焦作品與收藏

從9月9日-11日連續(xù)3天,主辦方安排了從上午到下午一場接一場的由藝術家、策展人與畫廊負責人、收藏家等業(yè)界專家進行的密集緊湊型對談。其中,由富藝斯拍賣行攝影部環(huán)球主管瓦內莎·霍萊特(Vanessa Hallett)對話本土收藏家喬志兵和亞歷山大·蒙塔古-斯帕瑞,從亞洲和美國攝影市場的比較、博覽會對中國攝影市場帶來的幫助、攝影在當代藝術的地位和看法等角度出發(fā),談論“策展與收藏”,探討了當代攝影市場的廣闊前景。三影堂藝術中心創(chuàng)辦人榮榮、上海攝影藝術中心創(chuàng)辦人劉香成、首爾市立美術館館長Jiyoon Lee、中國藝術家任航、陳哲、楊圓圓、劉張鉑瀧,德國攝影家邁克爾·沃夫(Michael Wolf),還有藝評人、出版策劃人、獨立策展人、藝術編輯等,圍繞對藝術實踐的深度觀察和實踐,從各自角度為熱愛影像藝術的觀眾提供了一系列的精彩對話。

活動同期,每日還舉辦中外藝術家簽名售書活動。包括呂楠的三部曲,新井卓的《紀念碑》,奧利沃·巴爾比埃利(Olivo Barbieri)的《山行志》,鄭永仁的《河流》等。


影像為媒:造跨界融合之勢

展會繼續(xù)走高端時尚之道,既保有美國運通持卡人在展會的專屬權益,更和前兩屆一樣,與國際知名時尚品牌攜手進行跨界合作。

國際知名護膚品牌蘭蔻首次以4位國際巨星代言人的藝術肖像來闡釋“年輕無關年齡 愛上此刻自己”的主張;國際著名腕表品牌積家,也聯(lián)手“80后”影像藝術家楊泳梁,用數(shù)碼攝影、數(shù)字合成進行傳統(tǒng)美學藝術創(chuàng)作,呈現(xiàn)積家致敬攝影藝術的《年鑒10》攝影作品。本次展會的“影像合作伙伴”徠卡,則重磅推出攝影展《中國的影像故事:1933年至今的徠卡攝影作品》。徠卡畫廊全球藝術總監(jiān)Karin Rehn-Kaufmann策劃了馬克·呂布、卡斯特爾·呂登豪森、鄭永仁和劉江嶺中外攝影師跨越年代的隔空影像對話。特別是在現(xiàn)場頗具面積的馬克·呂布影像特展,以大紅背景墻呈現(xiàn)了這位攝影大師在1957年至2002年間拍攝的《中國》,成為觀者緬懷這位剛剛離去的攝影大師的最好方式。

此外,德國藝術紙制造商哈內姆勒繼續(xù)推出今年的鉑金印相紙,展出“安德森和洛(Anderson & Low)”、楊福東、張晉、管一明、劉曉芳的代表作,同時邀請藝術家在“藝術家簽名”活動中,用現(xiàn)場的哈內姆勒紙輸出的小幅作品上簽名各100張贈送來賓,成為搶手貨。雅昌文化集團攜帶旗下自主開發(fā)的雅昌云圖、雅昌VR、博物館展覽、博物館導覽在內的多款數(shù)字化產品參展本次展會,其去年首推的“藝術頭條”APP,已全面覆蓋各類藝術界資訊。在藏家日,由策展人江山帶隊的雅昌會員導覽則充分體現(xiàn)了雅昌的企業(yè)文化。

截至記者發(fā)稿時,為期3天的博覽會即將落下帷幕。從部分畫廊處了解到的信息看,無論參展人數(shù)多少,成交額和成交量高低,觀眾質量和對攝影作品的認知度相較過往有很大提升。記者還注意到觀眾中出現(xiàn)了網絡直播等自媒體新元素,似乎表明藝博會正成為年輕人的時尚之選。

雖然因為高關稅等現(xiàn)實問題使得國外畫廊的進入門檻較高,收益不如在國外參展,但中國和亞洲的影像市場正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矚目,能否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影像上海藝博會這個風向標自是當仁不讓。(李晶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