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業(yè)界熱點

新浪圖片新書分享會在北京攝影周舉辦

來源:新浪圖片 責編:未知 2016-10-20

2016年10月17日下午,新浪圖片《看見·看不見》新書分享會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辦,這是2016北京攝影周的大講堂活動之一。

新浪圖片新書分享會現(xiàn)場2.JPG

分享會現(xiàn)場,著名攝影家、《中國攝影》雜志主編晉永權與新浪圖片總監(jiān)、《看見·看不見》主編翟紅剛以及新浪合作攝影師韓萌,新浪專職攝影師李頎拯、鄒璧宇、吳皓、王丹穗進行了深入對話,探討了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報道攝影的拍攝、編輯和傳播問題。

《看見·看不見》是新浪圖片與中國國家地理合作出版的新書,這個書名來自于新浪圖片旗下品牌欄目《看見》。這個欄目四年多來,發(fā)表了300多期生動的圖片故事,這些故事主要關注當下中國社會、關注普通人的生存。

新浪圖片總監(jiān)翟紅剛介紹,新浪圖片成立這么多年來,并非一味追求流量價值,也很希望承擔一些社會責任,做一些比較有價值的圖片故事。“看見·看不見”是新浪“看見”欄目的廣告語,看不見的東西包含被掩蓋的真相,新浪圖片試圖到達現(xiàn)場挖掘出背后的事實;看不見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有些事情每天在我們身邊發(fā)生,但是我們可能往往視而不見。新浪圖片要把平??床灰娀蛘咭暥灰姷臇|西以圖片故事的形式傳達給讀者。

分享會現(xiàn)場一共展現(xiàn)了9個圖片故事,分別是李頎拯的《小廣告背后的人》《怒海謀生》,王丹穗的《南蓮山女子護村隊》《村莊里的南疆》,鄒璧宇的《黑土地上的生存》《天津爆炸—戛然而止的生活》,吳皓的《把妹達人》和《抑郁癥紀實》,以及韓萌的《流美孤兒》。

這些圖片故事,有的是深度社會調(diào)查,有的注重新的社會現(xiàn)象。攝影師們講述了拍攝圖片故事的出發(fā)點、在拍攝過程中的經(jīng)歷、自己對題材本身的思考等等。

《中國攝影》雜志主編晉永權評價說:這其中有些圖片故事都特別有分量,有力量,對社會問題有深刻思考,其中幾組照片及其文字,堪稱嚴格意義上的社會調(diào)查報告。這些調(diào)查報告以攝影作為手段,遵從傳統(tǒng)的價值規(guī)范與社會科學標準。另外,攝影師個人的突破力、表達力都非常令我們尊重。

在互動環(huán)節(jié),觀眾現(xiàn)場提問都非常踴躍,他們都獲得了《看見·看不見》的贈書。

嘉賓發(fā)言精選:

晉永權:“從本質(zhì)上說,紀實攝影是一種民主的手段。吃了飯吃了烤鴨,喝了法國紅酒都拍下來,這是不是傳統(tǒng)的紀實攝影作品?我認為有差距,真正的紀實攝影無不是民主的聲音。拍這個照片,傳達個人的理解、情緒,目標是什么,是不是表達?拍攝西部困苦的農(nóng)民生活,促成對西部農(nóng)民的關注救助,這是紀實攝影的功能。這就是作為民主手段的紀實攝影?!?/span>

翟紅剛:“我們經(jīng)常跟業(yè)內(nèi)有些攝影同行討論,包括跟網(wǎng)友之間互動,有時候有人會問一個問題,就是你報道這些有什么用?這個問題是非常難回答的。如果用一句話回答,我認為‘看見其實就夠了?!谶@個社會上有很多問題,很難通過攝影根本地解決它,但是我覺得攝影記者做得很重要工作就是把這些看不見的東西,或者能看見的東西,用視覺方式呈現(xiàn)出來,傳播出來,至于后來發(fā)生的變化不是攝影記者所能左右的?!?/span>

韓萌:“社會角落里有很多人的聲音需要被聽到。如果不是聽到他們的聲音的時候,看到他們的時候,或者帶來一些改變的時候,這些人是被我們遺忘的。攝影給他們發(fā)聲的機會?!?/span>

李頎拯:“《怒海謀生》這個圖片故事我拍了四年多,最遠出海時間有四個半月?,F(xiàn)在怎么拍不是難的,怎么進入才是最難的。每個人上船都會暈船,一個人在船上待一兩個星期都可以克服。最關鍵的是你很難拿到海員證,你得把海員證考出來才能出海拍攝。”

鄒璧宇:“我們在座的幾位都是報道者,我們在新浪這個平臺工作,盡自己最大努力去把一些看不見、被忽略的東西呈現(xiàn)出來,至于它是痛苦的或者是悲傷的,對攝影師本身來說有一種很強烈的感受,拍攝的時候把這樣的感受轉化成視覺傳遞給你,如果你們能感受到痛苦或者悲傷或者其中某種情緒,這組照片是拍出來了,要不然跟看其他照片一樣,感受就會弱一些?!?/span>

吳皓:“我花了很長時間決定拍攝抑郁癥這個專題,我之前對抑郁癥了解比較淺,只是發(fā)現(xiàn)很多抑郁癥人不愿意說話。我通過公益組織認識了一個拍攝對象,我在他家里待一個星期,了解他更多的生活,見了他的父母、朋友。我比較關注他和家里人、身邊人的一種關系。我覺得蠻幸運的,碰到的人都挺愿意跟我分享他們的經(jīng)歷?!?/span>

王丹穗:“可能這個時代體力不是門檻了,無論男攝影師還是女攝影師,更多的是你跟陌生人溝通,怎么進入陌生人的世界,怎么跟他建立聯(lián)系,這是最重要的?!?/span>

新書推薦語

阮義忠:圖片故事曾是紙媒時代影響力最大的傳播形式之一,全球各地的攝影師密切關注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用相機報道、刻畫了不同階層人群的命運,用圖像勾勒出整個世代的社會史。數(shù)碼時代的紀實攝影師,發(fā)表陣地雖驟然轉向網(wǎng)絡,卻依舊以同理心在觀看世界,以平等心在對待對象。新浪的《看見》欄目為廣大優(yōu)秀的華人攝影師提供了為時代做記錄、為人性留見證的平臺。這些圖片故事在網(wǎng)絡發(fā)揮影響后集結成書,堪稱名副其實的圖像史冊。

劉香成:“問題”在被解決之前需要有人首先將其發(fā)現(xiàn)并提出?!犊匆姟た床灰姟芬耘杂^者般冷靜、客觀的視角,有效揭示了一系列充斥在社會中,廣為人知卻被嚴重漠視,避而不談的邊緣化社會問題。它們多被歸為“獵奇”的范疇,或成為曇花一現(xiàn)的熱門話題,在全球網(wǎng)絡化的今天,任何信息的煙消云散雖只需一瞬間,而紀實攝影與文學的恰當結合,卻為當今時代的“正在發(fā)生”留下最直觀的痕跡。

王文瀾:我看見了?我說不清楚,我寫不出來,我還是拍下來吧,攝影始于無言之處。拍照可以寫實,也可以寫意,看見與看不見游隱在虛實之間。我不能對周圍的一切熟視無睹,我不是握著相機的機器。許多看不見的,可以慢慢用心去感悟,在看不見之中,我爭取看得見。

陳小波:在中國做攝影,關注社會變遷、關注他人的命運應為第一要義。中國變化一日十年,中國百姓遭遇比小說精彩百倍。新浪的《看見》,是一個有命運感的欄目。在這里出現(xiàn)的所有記錄者,秉承攝影最強大的記錄與文獻功能,他們訓練有素,滿懷悲憫,用鹽巴面包一樣樸素的視覺語言,完整陳述一些特殊人群的命運,替他們發(fā)聲,替他們呼告。

李楠:這些攝影師似乎并沒有太高的奢望,只是希望他們看見的這些人,不要被偏見遮蔽,不要被習見漠視,不要被所謂的意見洪流所吞沒,讓更多的人看見這些人復雜的生活和處境,而不再隨意地給他們下判斷。

嚴志剛:有人說,在傳統(tǒng)媒體傳播方式逐漸衰落的大環(huán)境里,圖片的傳播方式正趨于被視頻和VR代替。在我?guī)缀跸嘈诺臅r候,每一次觀看新浪圖片的《看見》欄目,那種對純粹影像的信任和崇敬就會立馬回歸。用紙質(zhì)書出版、賦予圖片觀看儀式感,是這個時代,向報道攝影守望者最好的致敬。愿《看見》能持續(xù)看見更多看不見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