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初始,法國巴黎的歐洲攝影博物館將為藝術家高波舉辦題為《GAO BO 高波|謹獻》的展覽。這個展覽也是博物館方第一次為中國藝術家舉辦的大型個展。館方將為其提供五個展廳中的三個最主要的展廳,而且這次展覽也是歐洲攝影博物館歷史上首次在戶外展出作品,展品包括影像及影像裝置和行為藝術作品。
展覽題為: GAO BO 高波|謹獻 LesOFFRANDES (THE OFFERINGS),分為四個部分:《獻曼達》;《獻給蕃巴》;《獻給消失的面孔》;《獻給我的母親》。展覽將從2017年2月7日到4月9日持續(xù)兩個月。
三十多年來,高波的作品不斷游離在攝影、裝置以及行為藝術之間。1985年他在首次西藏之行中完成了一組充滿古典主義而又令人稱奇的系列肖像作品,這也令他找到自己的藝術使命。在對異域的好奇表面之下,埋藏著一種深層次的關聯(lián)。1980至1990十年里,高波數(shù)次返藏,將延續(xù)千年的佛教禮儀、充滿靈性與信仰的民眾日常,以不朽地方式定格于崇山峻嶺之中。
之后,深受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的理念以及老子的道家思想的影響,高波在攝影實踐中察覺到攝影的局限性,于是開始對自身作品進行質疑和再創(chuàng)造。他把早前在西藏旅行期間的攝影作品作為素材,用墨和顏料(甚至自己的血液)在素材表面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這些年下來,藝術家對照片的干預越來越“極端”,更像是一種行為藝術,比如用黑色將巨幅攝影作品覆蓋,或燒掉死刑犯的肖像用來收集其灰燼。事實上,高波在不斷擴展攝影媒介的疆域,通過對這種邊界的破壞來質詢消亡、探問痕跡、去尋找并實現(xiàn)新的可能。
近期法國巴黎的歐洲攝影博物館對高波作品進行了一個大型回顧展,從早期的西藏攝影作品,到近期的裝置藝術,大多數(shù)都是他的最新作品,而且是在歐洲首次亮相的作品。此次展覽的亮點在于突出藝術家所偏愛的主題,揭示其獨特的藝術手法,并展現(xiàn)作者對觀念藝術和當代藝術領域的探索與研究。
這個展覽將是我們期待的高波的新起點,也是之前被譯為“歐洲攝影之家的LA MEP 博物館”期待的一年。2月7日這個世界著名的殿堂級的攝影藝術博物館將全面展現(xiàn)高波從2009年之后重新出發(fā)的全新狀態(tài)記錄,他本人把這7年稱作“尋找自己”的過程。高波是一個從攝影出發(fā),進行廣泛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
兩部以高波的生活,工作為主題的紀錄片,也將在展覽期間在歐洲攝影博物館的電影廳上映。一部是中國第一位獨立紀錄片導演吳文光, 在他最新拍攝的《高波:北京——巴黎之間》這部作者電影中, 我們看到80年代末在北京“流浪”的高波。他在1987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畢業(yè)后,在圓明園附近開始了獨立藝術家的“北漂”生活,之后這里逐漸形成了“圓明園畫家村”。當年居住在這里的都是那些沒有戶口, 沒有固定住處,沒有固定收入的“盲流”。 片中還能看到27年前初到法國在巴黎游蕩的街頭畫家高波......如今,習慣漂泊的高波已歸隱鄉(xiāng)下,但這種漂泊感還依然存在在他的身上。就像高波自己說的:“如果說‘漂泊’就是‘流浪’的代名詞的話,那么流浪仍然是我生活中的必需品?!边@些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見證了一代人的集體記憶與高波個人記憶的交疊碰撞,也給了我們一個更為鮮活的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生命之旅。另一部是由法國著名導演、制片人、作家、攝影家、評論家阿蘭·福萊歇出任導演和編劇,歐洲攝影博物館、法國國立當代視聽藝術研究院(LeFresnoy)和中國中加影視公司聯(lián)合制作的電影《黑系》“GRANDS NOIRS”(暫定片名),這部電影使用主觀寫實與客觀寫實的電影語言,帶有典型作者電影風格和個人傳記色彩,并將參賽2017年加拿大蒙特利爾 (FIFA)國際藝術電影節(jié)。
關于藝術家
高波 GAO BO
1964年生人。1987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后開始其 獨立藝術家的“北漂”生活,也是紀錄片《流浪北京》的主人公之一。在這期間他完 成了具有代表性的西藏系列黑白攝影。1990年旅居法國簽約法國VU視覺圖片社和VU畫廊。2000年時他寫道“藝術是我唯一剩下的那點兒相信的東西,所以我選擇不能便賣了?!?暫別藝術,成立了BoARCHI建筑設計事務所。2009年無法割舍進行獨立藝術創(chuàng)作的他選擇繼續(xù)回到個人藝術探尋之路,對藝術創(chuàng)作和生活踐行提出并自造了一個中英文 單詞來標注他的思想理念——“裸思主義Laostism”。裸思音譯自英文“迷失&失敗者 (Lost&loser)”和“老子(Laozi)”。他說:裸思者Laostist就是裸露的老子,裸思主義就是清空主義的主義,是美學和哲學層面的天體主義。2015年改用GB作為重新再出發(fā)的一種時間標簽。建立在“裸思主義”上進行影像及影像裝置,綜合材料和現(xiàn)場行為的創(chuàng)作。其作品被多國重要藝術機構收藏,在國內外多次舉辦個展。
關于策展人
讓·呂克·蒙特羅索先生
1947年出生。是歐洲攝影博物館的創(chuàng)始人和現(xiàn)任館長。 他早年在大學學習哲學,1974年進入蓬皮杜當代藝術中心未來發(fā)展部。他于1979年成立巴黎視聽藝術協(xié)會并任會長,同年,“巴黎攝影月”雙年展也由他親手創(chuàng)立。 1986年,他和克里斯蒂昂·馬約ChristianMayaud創(chuàng)辦了由巴黎視聽藝術中心和第八巴黎大學聯(lián)合出版的《攝影研究》雜志,他與安德列· 羅伊勒André Rouillé共同作為主編。1986-1996年他主要負責巴黎Halles攝影中心的運行。1996年2月,歐洲攝影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之后該中心停止運行。 2004年,柏林、維也納、布達佩斯和羅馬與法國的“巴黎攝影月”聯(lián)合創(chuàng)辦“歐洲攝影月”。從2011-2013年,讓-呂克·蒙特羅索先生在法國波爾多地區(qū)的濱海薩納里 (Sanary-sur-Mer)創(chuàng)辦了“地中海攝影節(jié)(Photomed)”,并出任藝術總監(jiān)。 他同時還兼任皮埃爾· 白勒豐先生基金會“世界攝影名家”攝影收藏項目主任。從2010 年開始,他和多米尼克·顧達女士每年都會為德法電視臺策劃一套關于數(shù)字藝術和影視藝術的專題節(jié)目。讓·呂克·蒙特羅索先生在2012年,被法國總統(tǒng)希拉克在愛麗舍總統(tǒng)府授予共和國榮譽勛章。
聯(lián)合策展人那日松先生
現(xiàn)任北京798映藝術中心/映畫廊藝術總監(jiān)?!断袼亍冯s志主編,出版人?!皵z影新批評叢書”主編及出版人。歷任《大眾攝影》圖片編輯、《攝影之友》主編、《PHOTO》(中文版)主編。多次擔任中國及國際攝影節(jié)及大型攝影展策展人。多次獲得“年度策展人”及“最佳策展人”獎。
策展人兼展覽現(xiàn)場設計弗朗索瓦·德明熙Francois Tamisier先生
法國注冊建筑師,畢業(yè)于法國立巴黎美術學院。1987年,他加入法國機場建筑設計公司,現(xiàn)為法國機場建筑設計公司首席設計師以及副總工程師。他職業(yè)生涯開始于法國維萊特科學和技術博物館。曾經(jīng)受邀法國多位藝術家進行展覽空間的設計。完成了法國新凱旋門公共空間的設計。2000年,他作為中國國家大劇院的項目總經(jīng)理,在北京長達六年的時間里,成功的完成了從設計到建造的所有工作。在那之后回到法國,他帶領法國機場建筑設計公司完成了法國戴高樂機場的四號衛(wèi)星廳的設計工作。
助理策展人讓·呂克· 索瑞Jean-LucSoret先生
歐洲攝影博物館展覽部在職負責人。
歐洲攝影博物館
歐洲攝影博物館(歐洲攝影之家)坐落在巴黎市中心一棟建于1706年古典建筑內,于1996年的2月正式面向公眾開放。是一個兼具收藏、展覽等多種功能為一身的專業(yè)攝影機構。被稱為歐洲最重要的攝影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