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北京國際攝影周2017名家月月談第五期,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文化旅游攝影協(xié)會副會長張桐勝為大家?guī)碇黝}為“攝影藝術(shù)創(chuàng)作理念與自然、生活、文化的融合”的演講。他通過對自己20多張代表作的解讀,講述自己對于2017攝影周主題“攝影:本來與未來”的理解,將自己40余年攝影經(jīng)歷的體悟向觀眾娓娓道來。
張桐勝攝影藝術(shù)創(chuàng)作理念解析
《取水有道》1997年2月 陜西
《取水有道》這張照片,完全按照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考、哲學理念進行創(chuàng)作。當時正臨近春節(jié),開車從陜北趕往銀川,途經(jīng)吳起鎮(zhèn)時遇到這個場景。當?shù)乩相l(xiāng)住在塬上,因為春節(jié)習俗,要把家里的盆盆罐罐都裝滿水,照片中就是老人和孩子到山下打水的場面。老子的《道德經(jīng)》里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順應自然,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這是老祖宗的哲學智慧。在拍照時不要忘記,我們自己的文化精神,傳統(tǒng)的美學理念和美學基礎(chǔ)。
《世紀飛躍》1997年
《世紀飛躍》是上世紀末柯受良飛躍黃河時拍的照片。飛躍黃河,很多人覺得是車技的表現(xiàn),但我認為不僅僅是這樣,更深的意義在于,這是中華民族即將跨越世紀的瞬間。流淌幾千年的黃河,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聚集20萬人的活動。當年黃帝統(tǒng)一黃河兩岸、大禹治水、秦始皇進攻中原、毛澤東東渡黃河時,都沒有在黃河兩岸聚集過這么多人。只有新中國在進入信息化時代、進入新世紀時,才成為可能。所以我選擇在黃河岸邊一個山上的高點,以俯拍的角度將整個壯觀的場面納入鏡頭瞬間。黃河里流淌的是黃河水,黃河兩岸流動的是黃河人。拍攝時,不是考慮技術(shù)問題,而是從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的角度思考。
我認為風光照有4個屬性:自然性,就是對大自然本身最真實準確的記錄;人文性,就是體現(xiàn)自然中留下的人類前進發(fā)展、歲月流逝的痕跡;擬人性,就是通過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體現(xiàn)自己心境;還有就是藝術(shù)欣賞性。
這張照片體現(xiàn)的就是人文性,是畫冊《喀什噶爾》中,“古道西風”主題的點題照片。那條路是曾經(jīng)絲綢之路上很多人走過的路,因為地質(zhì)原因年年修、年年塌方,拍攝時就是剛塌方過后。簡易的公路、行人、馬匹,一下把人帶回到遠古時代,展示了上千年以前,古老文明時代的瞬間,讓人感受到千年的歷史。這就是用今天的影像追溯歷史余韻、歷史足跡。
這張照片是“汶川記憶”在俄羅斯國立奧斯托洛夫斯基博物館展出時拍攝的。黑白照片中是都江堰中學塌方后的場景,照片中的小瓶是幸存的學生為被埋同學祈福放在那里的。前方彩色的花束是俄羅斯布展的工作人員擺放的。黑白與彩色、昨天與今天、國際與國內(nèi),這些對比使這張照片蘊含了很多內(nèi)容。好的照片應該有故事可講。
5月12日,無情的地震造成了巨大的山體滑坡,將北川中學校園(新區(qū))和300多名在校師生一起埋在深深的泥石里,幸存下來的只有一面國旗、一個籃球架和23名在球場上課的學生。這是一張很好地紀實照片,滑坡、大石、校牌、籃球架、國旗,信息量很完整;這是一張有價值的新聞照片,記錄了2008年5月19日第一次為普通老百姓降半旗的歷史性瞬間;這也是一張很好的藝術(shù)作品,藝術(shù)講究內(nèi)涵和意境,照片中迎風飄揚的國旗,展示了中華民族多難興邦的精神,在有限空間內(nèi)給了無限想象。
5·12大地震后北川中學(新區(qū))幸存下來的部分學生,災難使他們堅強、成熟,更有使命感,震后他們的生日集體改成了5月12日。照片中有3個孩子因為這場災難成了孤兒,我也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他們,現(xiàn)在他們都長大走上自己的工作崗位了。
這張照片在上海世博會意大利館中所拍。通過取景構(gòu)圖、充分利用各種元素,照片中有了冷與暖的對比、虛與實的對比、曲與直的對比,用自己獨特的表達語言,通過幾個不同的東西,把本來的生活反映出未來絢麗的光彩。拍攝時,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慢慢琢磨,認真觀察環(huán)境、反復實踐,才能出精品。
《新上?!?/p>
上海世博期間,我去中國館3次拍到這張照片。我們常見的反映上?,F(xiàn)代大都市的影像,不外乎都是外灘、浦東的那些高樓大廈,沒有什么味道。中國館這個場景中的畫面都是動的,在萬花筒般的變化中,代表上海新貌、中華民族時代發(fā)展的幾個建筑都出現(xiàn)了,形成了非常具有裝飾感、藝術(shù)感的形象。拍照時,一定要仔細研究、反復觀察。
《戰(zhàn)爭與藝術(shù)》
這張照片是我在上海世博會西班牙館拍的畢加索《格爾尼卡》的復制品,它不是按照原作復制的,它是對格爾尼卡這個作品給予了一個新的時代,新的歷史的寓意。格爾尼卡的原作是灰色的,沒有色彩,反映了被轟炸以后人們和牲畜的慘叫,表現(xiàn)出一種很恐怖的畫面,但是這張照片是血跡斑斑的。為什么要展示這個作品,就是因為格爾尼卡現(xiàn)象雖然是在二戰(zhàn)時期發(fā)生的,但是當今世界并不太平,今天格爾尼卡現(xiàn)象仍然存在,這張照片寓意了我們今天對和平的渴望,對戰(zhàn)爭的痛恨。而且它有一種時代意義,昨天的圖像和今天的色彩,昨天的藝術(shù)品和今天的人,把昨天和今天,把歷史融合在一起,這張照片又給了大家一個新的啟示,非常有意義。
《快樂的旅途》1998年9月 寧夏
這個照片中都是青春的面孔,他們勞動一天后,收工回家時,都露出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悅。這些孩子們是挖發(fā)菜,當時這是他們唯一的生活來源。后來為了保護環(huán)境,已經(jīng)嚴禁挖發(fā)菜了。我去年再去那里,一個年輕人都沒有,20多歲的孩子們?nèi)汲鋈ゴ蚬ち?,留守的都是一些老人?/p>
這張照片在陜北延川拍攝,這樣的景象只有在中國才能看到,這就是黃土高原。我們的祖先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孕育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我們永遠不能忘記這片土地給我們帶來的一切。照片中,山上的小路、耕地、窯洞都是人類的痕跡,是人用工具在黃土高坡上雕刻出的作品,有獨樹一幟的面貌和生活,這也正是中國幾千年來農(nóng)耕文明的面貌。
這是我在陜北拍的砍頭柳。當?shù)厝丝诚麓旨毑煌牧鴹l,編制成不同的生活生產(chǎn)用具。這是我們祖先在艱苦的生存環(huán)境下傳承下來的生活哲學。照片整體像宋代的畫,很有藝術(shù)感。
《大河風》
這張照片是在黃河壺口拍的,當時延安的腰鼓隊演出完之后在黃河邊上拍了一個大合影。照片中有非常典型的中國形象、中國色彩和黃土高原的文化內(nèi)涵,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樂觀主義精神和力量,值得讓全世界感動的力量。這張照片是具有中國符號的一個非常難得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