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回暖,萬物復蘇,蟄伏于地下冬眠的生物開始出土活動。作為攝影師,您可能喜歡將鏡頭對準那旖旎的風光、多彩的民俗風情、 盛開的百花,但從驚蜇這一天開始,有一個隱藏著神奇和美麗的昆蟲小世界,非常值得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和記錄。
發(fā)現(xiàn)和接近昆蟲
如何接近昆蟲是攝影初學者頭疼的問題,但它們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接近,通常它們是在感受到危險的時候才會逃走,如果你耐心一些,接近的時候動作幅度不要過大,聲音輕柔,讓它們感覺到你是沒有危險的,就會信任你,任你拍攝。
不少昆蟲都對自己的隱身能力特自信,只要你發(fā)現(xiàn)了,接近它就不難了
正在交配的昆蟲,為了繁衍后代,曝光又有何懼
清晨氣溫較低的時候,屬于冷血動物的昆蟲體溫較低,活動能力弱,相對容易接近
螞蟻,可不會輕易離開它的牧場
有些昆蟲并不怎么怕人
拍攝的時機也很重要,當然,只要我們懷著一顆良善的心去拍攝它們,不影響不傷害它們,付出多一些耐心,要拍攝到它們其實并不難。
適合的拍攝方法
在拍攝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障礙,針對環(huán)境和對象的不同,靈活地運用不同的拍攝方法,才能夠獲得更出色的作品。
手持+自然光拍攝。
簡單輕便,建議多使用點測光,一般情況下,快門速度保持在1/50秒以上成功率更高。此方法局限性在于對光線的要求比較高,例如在逆光的時候容易造成主體過暗或者背景曝光過度,弱光的環(huán)境中則因為快門速度很慢而難以拍攝。
腳架+自然光拍攝。
這種拍攝方法是很多攝影師愛用的方法,通常還會使用快門線,最大限度保持相機的穩(wěn)定,如下圖中所示那樣,在主體清晰的同時,可以拍出綠色自然的背景。 此法很適合拍攝那些比較安靜不愛動的昆蟲。在拍攝中,風或許是你最大的敵人,耐心等待風停的時刻,利用反光板或者身體擋住風也是不錯的解決方法。
手持+閃光燈拍攝。
拍攝的角度多變,靈活性強,但高速快門加小光圈會讓畫面背景變成黑色,如果控制不好,畫面會顯得沉悶、單調(diào),且缺乏層次。使用閃光燈拍攝,柔光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配件,它能夠讓高光部分有更加多的細節(jié)。
三腳架+閃光燈。
這種方式可以更加自由地控制快門,獲得多變的效果,比如用慢速快門+閃光燈補光可獲得細膩的成像效果。不足之處是三腳架限制了拍攝的靈活性,在某些低角度的情形中,使用三腳架就會有些困難。
如何讓畫面更清晰
影響畫面清晰度的因素有很多,如拍攝對象的移動、自然風、相機本身的震動、拍攝者自身的抖動等,如何才能夠提高清晰度呢?
(1)提高快門速度。如果不能,在采用慢門拍攝的時候,盡量使用三腳架和快門線可減少相機、手部震動帶來的影響。
(2)使用手動對焦。一張微距攝影作品,其中主體是否清晰,細節(jié)是否豐富是決定成敗的重要因素,這離不開精準的對焦,而手動對焦則是常用的對焦方式。
景深是指焦點前后清晰的范圍。在微距攝影中,由于拍攝主體和鏡頭的距離較小,景深的清晰范圍多在數(shù)毫米之間,所以,如何控制景深非常重要。我們可以通過控制光圈、焦距和物距的不同組合來產(chǎn)生不同的景深,這樣就可以得到主體清晰、背景虛化的作品。
調(diào)整對焦的角度,通過控制焦平面獲得更多的細節(jié)。微距攝影中景深非常小,在1∶2的放大倍率下,F(xiàn)22光圈對應的景深大約是6mm;而1∶1的時候,F(xiàn)22光圈對應的景深只有2mm。例如我們拍攝一只蝴蝶,如果要想讓蝴蝶的翅膀和頭部都清晰,那么正確的辦法是把機背調(diào)整至與蝴蝶翅膀的立面平行,這種情況下即使F8,甚至F5.6的光圈也可以擁有足夠的景深。
焦平面的選擇并沒有什么一定之規(guī),拍攝一個物體,不論你選擇正面還是側面,斜角還是頂部,調(diào)整拍攝的角度,提升焦平面內(nèi)的細節(jié),才能更好地表現(xiàn)主體。
通過調(diào)整拍攝角度,蜉蝣和蟬整體的細節(jié)都表現(xiàn)出來。
作者簡介
天成,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
騰龍簽約攝影師
花田攝影俱樂部活動策劃
花田影像文化工作室影像總監(jiān)
湛江天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影像總監(jiān)
攝影作品以自然生態(tài)、昆蟲微距、人文紀實、風光旅游等題材為主,作品常在《大眾攝影》《國家地理》等雜志上發(fā)表和在攝影大賽中獲獎,2009年在曾在平遙國際攝影節(jié)上舉辦主題為《奇妙世界》的生態(tài)攝影展,2007-2012年在理光公司任攝影師,培訓講師,在廣州、北京、上海等二十多個城市開展過攝影講座,出版有《DC攝影圣經(jīng)》、《自然之美-數(shù)碼微距攝影技巧大全》等攝影教程, 2018年,將發(fā)行手機攝影、生態(tài)微距攝影等內(nèi)容的數(shù)本攝影教程,同時致力于自然、地理、人文、旅游、美食、生物等方面的影像紀錄片的拍攝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