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團體會員

紀念世界百名杰出戰(zhàn)地記者之《雷燁傳略》出版首發(fā)

來源:河北省攝影家協(xié)會、浙江在線 責編:張雙雙 2018-04-20

640.webp.jpg1938年底,雷燁(左1)率八路軍總政前線記者團5人到晉察冀根據(jù)地,受到聶榮臻(左5)司令員接見合影

他曾經(jīng)以筆為刀,用相機記錄潘家峪慘案等真實歷史。

他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在抗日戰(zhàn)爭中頑強奮戰(zhàn)、為國捐軀的300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他的英勇事跡曾入選《正義與勇氣——世界百名杰出戰(zhàn)地記者列傳》,被列為美、蘇、中、英、法、意等國近百年來110名杰出戰(zhàn)地記者之一。

640.webp (1).jpg《雷燁傳略》出版首發(fā)

4月19日,《雷燁傳略》出版首發(fā)儀式在石家莊市南山書院舉行。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河北省攝影家協(xié)會主席兼秘書長楊越巒,中國著名攝影家、攝影理論家蔡煥松應邀出席。

《雷燁傳略》,首次較為全面地講述了烈士記者雷燁的生平事跡,特別是用詳實的史料回顧了雷燁烈士在晉察冀軍區(qū)的崢嶸歲月。

1943,雷燁在《晉察冀畫報》社駐地河北省平山縣曹家莊犧牲后,由于殘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造成他的本名項俊文無人知曉,而被淹沒了60年。

640.webp (2).jpg

1986年,《雷燁傳略》的作者,當時是石家莊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的高永禎,在參加全國地方志工作會議期間,浙江與會代表項秀文找到他,委托他尋找曾在河北參加抗戰(zhàn)的哥哥項俊文。從1986年到2001年,高永禎用了15年的時間,僅憑著對方提供的署名為“雷雨”的家書,最終鎖定了項俊文就是雷燁烈士。了解了雷燁的英勇事跡后,高永禎也深受感動,催使他拿起筆寫下《雷燁傳略》。

640.webp (3).jpg雷燁攝影作品:參加1938年冀東抗日武裝大起義的英雄們

相機紙筆做刀槍“默默無聞”60余年

1943年4月20日晨,雷燁帶領兩名警衛(wèi)員到河北平山縣曹家莊(原晉察冀畫報社駐地)去取秘密文件?;貋硗局?,遭遇日軍掃蕩。雷燁掩護警衛(wèi)員突出重圍,在毀掉身上攜帶的文件,砸碎相機和望遠鏡后,用完最后一顆子彈英勇犧牲,時任八路軍晉察冀軍區(qū)冀東軍分區(q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

640.webp (4).jpg雷燁攝影作品:1942年端午節(jié),子弟兵在喜峰口附近向敵人陣地掃射

“雷燁”被公眾認知是從他犧牲的那一刻開始,《晉察冀畫報》1943年5月第3期發(fā)表了他在冀熱邊區(qū)拍攝的51張照片,并增辟追悼專頁刊載冀東軍區(qū)政委李楚離《悼雷燁同志》、雷燁的詩歌《灤河曲》及遺作《我們怎樣收復了塞外的鄉(xiāng)村》。

與此同時, 1943年5月18日,新華通訊社發(fā)布雷燁同志傳略,刊登在當天的《晉察冀日報》上?!稌x察冀日報》同時配發(fā)了該報社長、總編輯蕭斯(鄧拓)的文章《慟雷燁》,副社長、副總編輯舒予(張致祥)的文章《悼雷燁同志》,同時刊登了雷燁詩歌遺作《灤河曲》,組成了悼念雷燁專版。5月22日,《解放日報》發(fā)表題為《冀東分區(qū)組織科長雷燁同志壯烈殉國》的消息。

640.webp (5).jpg1942年冬,雷燁(右)與童年時期的田華在太行山合影

《晉察冀日報》評價雷燁為:“堪稱為文化工作者自愿參加實際工作的模范,,正開始大量反映冀東的英勇斗爭史跡之時,不幸遭敵追擊,英勇犧牲,成為我敵后新聞戰(zhàn)線上一大損失。”

由此,以雷燁犧牲為起點倒敘出他奔赴延安參加革命后的個人“傳記”:他是一名轉戰(zhàn)冀熱邊區(qū)的攝影戰(zhàn)士、遇敵奮勇不屈而飲彈自盡的民族英雄,在傳頌中,雷燁的個人身份被轉換成激勵共產黨文藝工作者誓死抗敵的主體象征。如今我們所知的雷燁其人,是通過親歷者的口述與記憶所確證的身世補白。

在尋找雷燁的身世過程中,原《晉察冀日報》記者伊之接受采訪時,曾提到戰(zhàn)爭年代的文藝記者為防止敵人的報復,全是改名換姓,甚至是銷毀人事檔案。雷燁的個體身份也因改名和檔案缺失而淹沒,對雷燁的敘說追憶,從一個烈士英雄身份開始,通過刊載在《晉察冀畫報》上的戰(zhàn)地攝影作品逐漸被公眾認識并認同。

640.webp (6).jpg

如今,雷燁安臥在華北軍區(qū)烈士陵園。圖為當?shù)赜變簣@老師給雷燁烈士獻花。(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為赴延安典當祖屋

雷燁的老家在金華市金東區(qū)孝順鎮(zhèn)后項村,村子緊鄰浙贛鐵路,雷燁的故居就坐落在村子南邊。

雷燁二妹的兒子嚴平平接受采訪時曾表示:“這個院子是我外公去世時留下的。當年我大舅項俊文去參加革命時,為籌措路費把房子典當了。”2003年雷燁被批準為烈士后,嚴平平的小舅舅決定把房子建成雷燁烈士故居。

雷燁共有兄弟姐妹5個,他排行老大。雷燁父母早逝,他種過田,當過小學教師、土地測繪員,承擔起照顧全家的重擔。九一八事變后,國難深重,雷燁胸中燃燒著保家衛(wèi)國的豪情。他經(jīng)常教弟弟項秀文唱《松花江上》、西班牙反抗法西斯侵略戰(zhàn)爭時的《雅瑪拉》等歌曲。

聰明好學的雷燁曾考取浙江省立七中,也就是現(xiàn)在的金華一中,這在當時很是難得。隨著學習的日漸深入,面對國家日益凋零的局面,雷燁愈發(fā)坐不住了。他曾向家人表示,“要出去闖一闖,找一個既有書讀,又可工作的地方?!?/p>

1937年底,杭州淪陷,大批進步文化工作者、共產黨人聚首金華,使這里成了抗敵文化宣傳中心之一。雷燁開始接觸共產黨人,對延安的向往與日俱增,期間還曾到義烏拜訪了同是浙江人的著名作家馮雪峰。

后來,雷燁經(jīng)人介紹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由于工作出色,被推薦到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學習。

為了從金華趕往延安,雷燁狠下心,典當了祖宅,換來100塊銀元。當年5月,他悄悄踏上了征程。

途經(jīng)武漢時,他曾經(jīng)給好友許為通去過一封信,署名“雷雨”;到延安后,又把本名項俊文改為“雷燁”,這成為日后人們尋找雷燁烈士身世的最后線索。

640.webp (7).jpg

在雷燁犧牲的平山縣南段峪村建起了一所雷燁希望小學,雷燁精神在這里代代相傳。(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