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地生靈 : 三大無人區(qū)的野性之美》
全景展現(xiàn)羌塘、可可西里、阿爾金山三大無人區(qū)的自然之美,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諸多野生動物的生存狀況與野性之美。
·作者:成勇、張海龍、李月文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2018年5月
內容簡介
在中國西藏自治區(qū)、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交界處,有一片被稱為“生命禁區(qū)”的土地。雖然海拔高、氣候惡劣、人跡罕至,但這里是生命的樂園。這片區(qū)域有阿爾金山、羌塘、可可西里三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里面生活著世界上獨特的有蹄類類群——藏羚羊、藏原羚、野牦牛、藏野驢等,以及各種鼠兔、旱獺及其他嚙齒類動物,它們與為數(shù)眾多的鳥類及其他各類群的物種,共同構成了獨特的青藏高原生態(tài)系統(tǒng)。
三位攝影師成勇、張海龍、李月文,作為三大自然保護區(qū)的志愿者、野生動物攝影師和野生動物紀錄片制作者,在過去的7年里數(shù)十次深入藏北無人區(qū),拍攝了大量的動物影像,積累了數(shù)以千計的優(yōu)秀作品。同時,他們還積極參與保護區(qū)的動物保護、反盜獵活動。
希望讀者能夠通過這些野生動物影像和自然生態(tài)類攝影作品,了解三大無人區(qū)和生活在這里的“居民”,并將生態(tài)保護的理念傳遞下去。
編輯推薦
※ 全景展現(xiàn)羌塘、可可西里、阿爾金山三大無人區(qū)的自然之美,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諸多野生動物的生存狀況與野性之美。
※ 三位攝影師不僅詳述了無人區(qū)拍攝的安全問題,還分享了拍攝野生動物的注意事項及他們的生態(tài)保護理念。
※ 手繪師為每種動物都創(chuàng)作了一幅惟妙惟肖的畫像。
※ 即便無法近距離接觸這些高原野生動物,讀者也能通過本書了解它們的生存狀態(tài)與精彩瞬間。
“在地球上存在著這樣一些特殊的地區(qū),它們必須保持著原始的狀態(tài),不受人類貪欲的干擾,并且作為一個國家的自然文化遺產,保持原狀,不做任何妥協(xié)?!?/p>
——喬治·夏勒 《青藏高原上的生靈》
相關研究表明,在距今約 20 萬年前,現(xiàn)代人類(即智人)出現(xiàn)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qū)。在距今 4—13 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因為某種原因——或許是為了尋找更好的棲息地,或許是為了追蹤一群獵物——開始了征服全世界的探索,在數(shù)萬年中,他們到達了地球上除南極洲以外的所有大洲。今日,那個原本生活在非洲的智慧 “大猿”的后代的足跡,幾乎已經遍及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并且不斷海洋深處和太空進行探索。探索的精神,已經成為人類的特質,深植在我們的基因之中。
在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隆起的第三極,即在平均海拔 4000 米的青藏高原上,人類也成功地定居,并創(chuàng)造出偉大的文明,成為居住海拔最高的靈長類動物。即使在環(huán)境極其嚴酷的藏北高原,人類也未止步不前,留下了定居文明的遺跡。除了青藏高原上的民族,一個多世紀以來,神秘的藏北無人區(qū)一直吸引著中外探險家的目光。早期的探險家除了記錄藏北的風光和野生動物以外,也記載了這里環(huán)境的惡劣和行進的艱辛。
今天,盡管人類擁有強大的越野交通工具,更先進的保障設施和通信設備,進入甚至穿越藏北無人區(qū)似乎不再具有很強的挑戰(zhàn)性,但是也并非就沒有危險。這些危險,并未阻止溶入我們這個物種血液之中的探索精神和對未知的向往。如今,人們再次進入這個區(qū)域,除了對自我的挑戰(zhàn)之外,更多地則是為了收集這塊仍存在許多未知的荒原的信息。
在這片不毛之地中,卻生活著豐富而多樣的野生動物。在過去,這種勃勃生機的景象或許吸引著無數(shù)的獵人,而如今,它最吸引的群體大概是延續(xù)著獵人精神的野生動物攝影師。他們用相機代替了弓箭和槍支,依然利用獵人的諸多技巧了解動物的行蹤并潛近它們,以捕捉到它們在荒野之中留下的美麗光影??梢哉f,野生動物攝影結合了人類進取的行為和最富有想象力的創(chuàng)作天賦。
人類的創(chuàng)作天賦所促生的藝術行為早在相機誕生之前就已經開始了。無論是法國拉斯科洞穴中一萬多年前的巖畫對野生動物的生動演繹,還是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期諸多博物學畫家對世界自然的細致描繪,都表明人類天生有著用圖像記錄自然的內在沖動。而在攝影術被發(fā)明后不久,照相機的鏡頭就被用來記錄自然了。
在信息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我們能夠通過無所不在的媒介看到世界各處的風景,自然和野生動物依然是永不缺席的角色。我們應該感謝這些創(chuàng)作者,是他們繼承了人類的探索精神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能力,并深入到這些人類依然難以踏足的荒野之中,帶給我們美好的光影記錄。本書中的三位攝影師即是如此。他們前后十多次深入這片無人的藏北高原,面臨極度惡劣的天氣,經歷陷車、迷路的危險,全面地記錄了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驢、藏棕熊等許多仍生活于世界屋脊的野生動物的一個個鮮活而頑強的瞬間,向我們展示了活躍在這片生命禁區(qū)中的生命的魅力、精彩與感動。
作者簡介
成勇、張海龍、李月文,野生動物攝影愛好者,自然生態(tài)紀錄片攝影師、制片人。他們作為中國無人區(qū)和自然保護區(qū)的志愿者,長期奔波在青藏高原,并多次深入各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腹地,積極投身于保護區(qū)的反盜獵活動中。
序一
生命禁區(qū)有生命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國家動物博物館科普策劃總監(jiān)
張勁碩? 博士
生命到底是什么?大多數(shù)人想到的可能是自己,可能是周圍的人,可能是人類共同體。今天,太多其他生命形式的存在已被我們忽視。即使不被忽視,也會被視作他物。記得有一次我在溫州給小學生做講座,我說沿路過來當你們看到家鄉(xiāng)美麗的灘涂時,注意到有什么生命生活在那里嗎?孩子們竟然異口同聲地告訴我,灘涂里都是海鮮。我們可能忽視了很多很多……
我們創(chuàng)造出的“生命禁區(qū)”這個詞,其實正是人類自己忽視其他生命的表現(xiàn)。從科學意義上講,在這個地球上幾乎很難想象有“生命禁區(qū)”,只要有空氣,有陽光,有水分,幾乎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都有生命。從細菌、藍藻、支原體、衣原體這些原核生物,到單細胞的原生生物;從菌物、植物,再到動物,地球表面,或往天空之上,或入土壤之下、海洋之深,生命覆蓋了各個角落。它們是忽視不了的,也是不容忽視的。
然而,或許我們說的“禁區(qū)”只是人類不在那里生活的地方,那么,“藏北無人區(qū)”這樣的提法,我更認可和喜歡。阿爾金山、羌塘、可可西里,說起這三個地名,足以讓所有科學研究者、動物愛好者、自然愛好者瘋狂起來。這片土地被形容為“荒涼貧瘠”“荒無人煙”“不毛之地”,然而她卻孕育出了地球上最偉大的生命形式——它們適應最高海拔的這片大地,即使空氣稀薄,仍然可以快樂地馳騁;它們適應雨水并不豐沛的這片大地,即使甘露不多,仍然可以堅強地存活;它們適應植被并不茂盛的這片大地,即使食物有限,仍然可以填飽肚子。
三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不是生命的禁區(qū),而是生命的樂園。雪豹、藏棕熊(馬熊)、狼、藏狐……是這里食物鏈的頂端,食肉類中最頑強的捕食者;野牦牛、藏野驢、藏羚羊、藏原羚、鵝喉羚、白唇鹿……是這里的常住居民,構成了世界上最獨特的有蹄類類群,它們高度適應青藏高原的環(huán)境,多數(shù)是我國的特有物種;各種鼠兔、旱獺及其他嚙齒類動物,又成為了整個無人區(qū)的基石,它們是關鍵物種,沒有這些小哺乳動物的存在,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可能會崩潰。還有為數(shù)眾多的鳥類,以及其他各類群的物種,構成了獨特的青藏高原生態(tài)系統(tǒng)。
這里的生命復雜多樣,是地球上最亮麗的風景線之一;這片土地也是祖國的一片凈土,真希望她永遠是一片“生命禁區(qū)”——沒有人類的打擾和破壞。在我們的眼中,不要只有自己或人類,經過億萬年的演化發(fā)展到今天,所有的生命其實和我們是平等的,它們也有尊嚴,也有生存下去的權利。
我們的愛會讓其他生命迸發(fā)出更多的光彩,我們的愛最終可以挽救自己,讓我們和其他生命持久地生存下去。
序二
阿爾金山中的志愿者足跡
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 張翔
作為藏北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素有“高寒生物自然種質基因庫”之稱,這里保存著以野牦牛、藏野驢、藏羚羊為代表種群的三大高原有蹄類野生動物,且生態(tài)系統(tǒng)完整,是新疆乃至國家重要的生態(tài)安全屏障。其自然景觀及生物多樣性具有全國乃至全球意義的保護價值,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譽為“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地理空白區(qū)”。
在“心系高原、吃苦奉獻、團結創(chuàng)新、勇創(chuàng)一流”的阿爾金山精神激勵下,保護區(qū)的衛(wèi)士們扎根高原,盡職履責做好一方凈土的“守護神”。保護區(qū)建立 35 年來,先后組織多部門、多學科專家進行了大型綜合科學考察,與國內外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和相關機構開展了多項專題研究,出版、發(fā)表各類考察報告、專著及論文多部(篇),摸清了保護區(qū)內自然資源和生態(tài)本底現(xiàn)狀,為科學管理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雖然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海拔高,山多路險,自然條件極為惡劣,但在艱苦卓絕的野外工作中,仍不乏民間志愿者的積極參與和無私奉獻。有這樣一支特殊的志愿者隊伍,隊員們放棄優(yōu)越的生活環(huán)境,放下自己多年打拼的事業(yè),遠離喧囂的城市,甚至自備交通工具、工作設備、宿營裝備、食品給養(yǎng),毅然地來到保護區(qū),和這里的工作人員一同開展野外工作,并在地質地貌、自然地理環(huán)境、氣候、氣象、動物、植物、土壤、水文、社會經濟、人類活動狀況和文化古跡等考察活動中留下了足跡。
成勇、張海龍、李月文作為保護區(qū)的志愿者,長期奔波在青藏高原,多次深入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腹地,積極投身于保護區(qū)的各項活動中。他們一絲不茍的認知態(tài)度及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精神品質令人敬佩;他們深入冰川、湖泊、河流甚至泉眼,探尋各種地質構造,長期觀測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堅韌的毅力定點觀察、拍攝,獲取了諸多珍貴的第一手影像資料,實屬難得。本書呈現(xiàn)給讀者的,不僅僅是堪稱視覺盛宴的精美影像作品,還能使你感受到作者對自然保護事業(yè)由衷的熱愛,以及倡導綠色自然、和諧自然的聲音,這也是保護區(qū)開展志愿者活動的初衷。
希望本書的出版,既能為“神秘阿爾金”這一顆璀璨的明珠增光添彩,為“東方肯尼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搖旗吶喊,也能為保護區(qū)未來的志愿者活動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