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中國國際攝影藝術節(jié)、中國第17屆國際攝影藝術展覽期間,一個名為“特約攝影師——‘中外攝影對著拍’續(xù)航再征”的展覽在鄭州升達藝術館同期舉辦。這是一個極為特殊的、未完待續(xù)版的展覽,也是一個“現(xiàn)在進行時”中的展覽征稿啟事。
蔡元卿 攝
由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和鄭州市人民政府聯(lián)合主辦的此次展覽,選取了馬克·呂布(Marc Riboud)、布魯諾·巴貝(Bruno Barbey)、閻雷(Yann Layma)、伊芙·阿諾德(Eve Arnold)和阿德里亞諾·馬達羅(Adriano Màdaro)5位國際知名攝影師在中國改革開放前后幾年間拍攝的40幅作品,記錄展現(xiàn)了中國當時的社會生活,呈現(xiàn)出樸實生動的影像,成為一個時代節(jié)點的珍貴記憶。與之相對應并一同展出的,只有4幅中國攝影師于40年后拍攝的對比照片。按照主辦方初衷,“中外攝影對著拍”展覽,旨在以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年為契機,通過中外攝影家的不同視野,形成跨越時間的對視,彰顯比較的力量,渲染影像的魅力,追溯發(fā)展的足跡,助推偉大的復興。在展區(qū)的大部分墻面上,其余未配成對的36幅外國攝影師作品,每一幅旁邊都虛位以待,以同尺寸“白底+二維碼”形式出現(xiàn),便于觀眾通過手機掃碼,詳細了解該項征稿活動,親自參與到活動當中。
請掃碼參與“特約攝影師——‘中外攝影對著拍’”征稿活動別樣的展出形式吸引觀眾駐足觀看 周星宜 攝
請掃碼參與 “特約攝影師——'中外攝影對著拍' "征稿活動
以東西方不同的視角征集作品,以中外作品對比形式呈現(xiàn)展覽,“中外攝影對著拍”活動在中國攝協(xié)的展覽歷史上屬破紀錄之舉。
本次中國國際攝影藝術節(jié)展的總策展人、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對“中外攝影對著拍”展覽的策展理念頗為贊賞:“展覽立意雖高,但著眼點別致,用兩兩對比的手法,可操作性強又非常直觀,既體現(xiàn)了世界對中國的認知,如何看待中國取得的改革開放成就,又體現(xiàn)了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體現(xiàn)出東西方攝影家不同的視角和水平?!彼f,“我們的文化自信也會從這樣一個融匯中西、有高度、接地氣的精品展中有所獲得?!?/p>
來自江西宜春的宋衛(wèi)華,憑借作品《井然有序》與伊芙·阿諾德1979年拍攝自四川萬縣(今重慶市萬州區(qū))的《交通管制》構(gòu)成兩相對比。她說自己在2013年才接觸攝影,此次能夠從5000多幅投稿中入選,很意外,也非常驚喜。此次應邀參展被她當作一次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她說,剛看到征稿啟事時有點膽怯,一來都是外國攝影名家的作品,征稿時間又很緊張,二來改革開放40年的發(fā)展變化很大,很難找到完全相似的地點。但她看到征稿啟事里明確注明只要有相似的元素或者相似場景,不一定非要原址拍攝,才從自己的文件夾里對比挑選、鼓足勇氣投送了3張照片。入選的這張照片的場景就在自己家門口,是她從窗戶往外拍攝的?!斑@個交通要道以前是環(huán)島,后來改成人工指揮,我正好拍了下來,但很快交警就用電子警察替代了,所以這個場景現(xiàn)在也沒了?!?/p>
來自西安的入選攝影師王玉新,則是選取了和阿德里亞諾·馬達羅一樣的地點、一樣的角度——站在西安的鐘樓上,拍攝對面的鼓樓和街道,時間跨度卻是整整40年。從這幅《滄桑巨變》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作為西安地標之一,鼓樓在40年光陰轉(zhuǎn)換過程中幾乎沒有變化,而周邊的街區(qū)樓宇都變了。他從眾多照片中鎖定這個畫面,先后去拍了兩次。一次白天,但感覺影像效果不出彩。4月21日晚上又特地登上鐘樓,充分利用晚間的燈光、車軌這些元素,呈現(xiàn)出40年后西安的繁榮發(fā)展。他說,照片能夠入選是天時地利人和,身為西安人,親身體驗到這種滄桑巨變,用攝影記錄下來與更多的人共享也是攝影人的責任。
展覽關注度頗高,吸引了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前來觀看。鄭州大學體育學院學生周夢媛說,自己印象最深的是閻雷拍攝的上世紀80年代一對情侶走在天安門廣場的照片:“他們的樣子和表情感覺跟現(xiàn)在很不一樣,女方還拎著一個新買的熱水瓶,有那個年代特別樸實無華的感覺,看了讓人心動。”一位老年攝影愛好者是本報的忠實“粉絲”,他在看到議價糧專柜照片時頗感親切,回想起親身經(jīng)歷的生活,仿佛又回到那個年代。他說,要感謝攝影師的記錄,讓照片為歷史存檔。
李晶晶 攝
一對來自法國的觀眾看后表示,展覽方式非常新穎,用外國人的眼光看待和記錄中國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呈現(xiàn)出外國人對中國的看法和視角?!斑@些照片在今天看來非常有年代感,和現(xiàn)在的中國大不一樣,很有意思。如果能看到更多中國人拍攝的現(xiàn)在的中國,會是一個有趣的對比?!?/p>
江蘇省攝影家協(xié)會駐會副主席、秘書長吉龍生認為,影像記錄歷史,影像是凝固的藝術。用鏡頭記錄40年的影像變遷,效果直觀、有說服力。中國40年的發(fā)展成果用這種獨特形式加以體現(xiàn),展示出了攝影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
5月19日,圍繞該展覽生成的話題,主辦單位還專門舉行“主題與視角:四十年來中外攝影人中國拍攝的比較分析”專家討論會,分析解讀作為他者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拍攝,探討文化的差異產(chǎn)生影像的差異。大家認為,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的主體在相同(相似)地域或空間進行的影像“對話”,可以作為線索,引發(fā)觀看者回溯與改革開放這一歷史進程相關聯(lián)的集體和個人記憶。
資深媒體人、評論家楊浪從釋讀老照片的方法論角度出發(fā),談到影像與史料的交叉比對解析。40年影像對比重在“變化”,比對時間、空間中的歷史信息正是滄海桑田變化的張力。他提出的釋讀方法包括:與已知信息的比對,發(fā)掘人物與人物關系,注重照片細節(jié),掌握史料來解析影像等。傳媒學理論與文化研究者陳衛(wèi)星認為,歷史照片是不可或缺的參照系,如何剪輯時空、如何定義現(xiàn)在?“對著拍”的思路要疊加現(xiàn)代化的符號、想象和變量,會不會把形式本身變成內(nèi)容?他提醒投稿者不要沉醉在簡單空間的變化,也要對人性和他者的距離問題進行思考,否則在創(chuàng)作上會流于淺顯。藝術評論家楊小彥以“觀看與被觀看”為題,闡述了圖像見證歷史,觀看是一種社會實踐。只有視覺的人文追問,圖像才會與現(xiàn)場、與現(xiàn)實、進而與歷史發(fā)生血肉關系。中國攝影出版社社長趙迎新認為,“對著拍”這個展覽不僅僅局限在文獻價值,其所呈現(xiàn)的深刻度、延展度更為豐富,不僅可以從社會文化、心理層面介入,也可以采取紀實、觀念等多樣化、藝術化、有深度、有內(nèi)容的呈現(xiàn)手段。藝術評論家、策展人肖小蘭,評論家陳曉琦,清華大學博士后、策展人王曉松也進行了相關主題發(fā)言。
展覽現(xiàn)場 彭文玲 攝
在觀眾當中,還有一位特地前來找差距的落選作者。他拍了一張阿德里亞諾·馬達羅拍攝于廣州中心大街的同地點照片,連畫面里的124路公交車的站牌都拍了進去。但卻不明白為什么落選了。在實地看了4幅入選作品,和作者進行了現(xiàn)場交流,又聽了專家的講座后,他說終于看到了差距,弄明白自己到底差在哪兒了。
用如此大體量展覽的形式在重要國際攝影活動中展開現(xiàn)場征稿,把征稿啟事做成高規(guī)格的攝影展覽,在中國攝影史上難有前例。對一個“不成功”展覽的大膽亮相,體現(xiàn)了主辦者對此活動的高度重視,體現(xiàn)了對展覽高標準的要求,體現(xiàn)了由“高原””向“高峰”攀登的決心,對一個展覽不斷深挖發(fā)力的工作方法也十分少見。4張中國攝影師拍攝的作品作為首批入選該展,并以此4組中外攝影師的對照作品作為范本和參照,進行下一階段更大力度的征稿,對參展者是一個具體的指導和有益的啟發(fā),被各界人士贊為“一項創(chuàng)新之舉”。主辦單位希望中國攝影師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地進行拍攝,通過參加這次活動,在比對的觀賞性和趣味性之外,也能從中得到更深層次的思考和聚焦。中央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對該展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和充分的報道。
2018中國國際攝影藝術節(jié)、中國第17屆國際攝影藝術展覽開幕式現(xiàn)場 王秀清 攝
東方與西方、歷史與當下,從兩個維度出發(fā)進行的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影像對話,一次展覽定會有許多說不盡的思緒,僅僅是客觀世界在變?我們沒有變?攝影沒有變?征稿在繼續(xù),6月18日特約攝影師報名截止;精彩更可期,今年11月,所有入選作品將與原有40幅作品,完整亮相于北京、鄭州等地,并將由中國攝影出版社編輯出版畫冊。
主辦單位希望廣大攝影人不要錯過這次難得的中外攝影師同臺交流的良機,歡迎廣大攝影家和攝影愛好者積極參與、投入到載入史冊的創(chuàng)作活動中,用影像見證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發(fā)展,在特殊的歷史節(jié)點上,擔當使命,聚焦時代,做出攝影人不可替代的歷史性貢獻。
文章刊發(fā)于《中國攝影報》·2018年·第41期·1版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