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張立杰
展覽時間 :2018年9月29日—10月14日
展覽地點:中華世紀壇中國攝影展覽館
開幕時間:2018年9月29日14:00
風雨飄落處 綠樹已成林
作者:楊越巒
世界上的事,最核心的是關系;攝影也是這樣,其根本是在尋找和處理關系。
中華文化傳承千年,不能說與師徒?jīng)]關系;近百年來,不少傳統(tǒng)的絕技妙術香殞火斷,或許與師徒也有關系。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確定了一種特殊的關系,既不是父子關系,也不是簡單的師生關系。
它在傳承與信任的基礎之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特殊的彈性空間,超越了血緣親情,在某種程度上也超過了法律,很難裁切,也很難界定。有些話有些事,父親對兒子不能說不能做, 老師對學生不能說不能做,即使說和做也是點到為止,或半遮半掩;這些話這些事,師傅對徒弟可以說可以做,或許還可以說得透徹做得到位。說到底,師徒關系是一種人生契約,彼此承擔的是邊際并不明晰的心靈責任。
在當下的物質(zhì)消費時代,人與人的關系在發(fā)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無論是血親、師生,還是朋友、同事,都是在向著“獨”的方向延展:就像一片樹木,不由自主地長成了互不搭界的鉆天楊。人與人好像生成了刺猬關系,甚至有人說是開啟了互害模式。于是,我們就不由地懷念起兒時村邊地頭的那些散淡的大樹,雖然沒有嚴格的秩序,但卻意氣風發(fā)、汪洋恣肆。
如今,收徒課業(yè)在藝術界又成風尚,或者說是古風今漸;對此,世人頗多熱議、褒貶不一。凡事沒有絕對,都有正反面,老莊孔孟早已說透了一切。
林孫杏先生曾是《廣東畫報》的副主編,在上世紀七八年代即在攝影界享有盛名。他是最早獲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行的亞洲、大洋洲攝影大賽一等獎第一名的我國大陸攝影家。1973年,因緣際會,還是下鄉(xiāng)知青的蔡煥松偶遇林先生并被賞識,于是拜林先生為師,以攝影為業(yè),由此改變了一生的命運。不管世事風云如何變幻,林蔡之間的師徒情長達四十五載都不曾減淡。尤其是近些年,林先生晚境多舛,蔡老師更是以實際行動和多種方式,強化了師徒關系,為師傅送去諸多幫助和些許慰藉。蔡老師是攝影界的傳奇人物,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如果說攝影是個江湖,他就是武藝高強、虎虎生風的人,自然也引得晚輩后生膜拜。于是他幾年前也開始開門收徒,而今他早期的徒弟也有徒弟繼業(yè)了。若從林先生算起,他們這一派也是“四世同堂”了,成為攝影界的一個景觀。在我的印象里,這是一片參差錯落的樹叢風景,有的虬枝飄髯,有的壯碩參天,有的青春蓬勃…….他們枝繁葉茂,鳥雀呢喃,藍天綠意,妙然成趣。我想說的是既作風景,就要傳承有道、互相自強,還要經(jīng)得起欣賞,受得了批判;你們都準備好了嗎?
風景就在眼前,讓我們慢慢品賞吧。
部分展出作品欣賞:
出工路上。 林孫杏攝
女民兵輕騎,1975年拍于珠海海邊。 林孫杏攝
深山取寶。 林孫杏攝
送蠶繭。 林孫杏攝
《潮汕新春游神賽會》 蔡煥松攝 2014年1月,揭陽喬林村。年輕人赤腹舞火龍。
《潮汕新春游神賽會》 蔡煥松攝 2016年2月,潮州等待游神的鄉(xiāng)紳與神仙。
《潮汕新春游神賽會》 蔡煥松攝 2016年2月,潮州一個鄉(xiāng)村的祠堂。
《潮汕新春游神賽會》 蔡煥松攝 2016年2月潮州饒平。
《民生長卷.東莞長安》浮生若夢 曾必君攝
《草原牧民》 跨馬縱橫 崔亞軍攝
《月浦成人禮》圖十一:大宮前面的小廣場被分割成29個位置,分別給29位“丁頭爺”擺放桌子;大豬和貢品擺放在各自的桌子上。 洪于喬攝
《早市?行情》 2016年6月1日,拍攝于張家口,街道早市。 李峰攝
《時代更迭,滄海桑田》1966年水鋼開工誓師大會。2017年去產(chǎn)能動員大會。 李華奇攝
《感悟埃塞俄比亞》 李炎權攝
《擺拍名模失落記》老黃跟著太陽的位置在調(diào)整船,網(wǎng)的位置。 廖文雄攝
《廣告海洋中的“模特”》在海報廣告的檔主。 麥偉強攝
《科研、攝影、以及我》 觀察轉(zhuǎn)瓶機中轉(zhuǎn)瓶細胞生長狀態(tài)。 張立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