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中國文聯在京召開“攝影小分隊抗疫事跡報告會”。圖為中國文聯攝影藝術中心網站編輯陳黎明以《難以磨滅的影像記憶》為題作匯報。郭玉明攝
2月19日中午,我接到協(xié)會領導打來的電話,征詢我是否愿意去武漢參與“為天使造像”的拍攝工作。
那一刻,我呆住了!
我是武漢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后,我始終關注著事態(tài)的發(fā)展,內心一直焦慮著。接到通知時,我的心里先是本能地對疫區(qū)的未知產生了惶恐,接著就意識到:我要上前線了!但是看到母親和妻子聽到消息時出乎意料的表情,心中又是滿滿的愧疚:要讓她們擔心了!一陣沉默后,妻子說:“去吧,我支持你……其實,我都想跟你一起去的!”
剛剛到達武漢時,空無一人的武漢街道。
2月20日晚上,我們抵達武漢,坐上接我們去中央指導組駐地開會的車輛,司機對我們說了一句話:“抱歉,我要把車窗全部打開,保證安全通風?!睌D在一輛車里的我們相顧無言。盡管才晚上9點,可道路上空蕩得像凌晨三四點?;蛟S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的情緒才真正緊張起來,疫情的中心地帶,武漢,我們來了。
每晚回到駐地后,進房間之前,大家相互噴灑酒精消毒。
一開始,小分隊連續(xù)每天十幾個小時泡在醫(yī)院病區(qū)里拍攝。當時的防護物資很匱乏,基本上一個口罩用一整天,連醫(yī)生都說:“你們這樣太危險了。”每天,我們大概都是晚上8點以后回到駐地。進房間之前,大家相互噴灑酒精消毒,然后擦拭設備,接著,迅速把自己扔進浴室洗個澡,這趟消殺程序過后,再吃早就涼掉的晚飯,已經是至少一個小時以后的事情了。
2月22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院中法新城院區(qū), 感控員正在為北京醫(yī)院援鄂醫(yī)療隊的隊員寫上姓名。
整個攝影小分隊在熬過了最艱難的一小段時間后,工作開始順利起來。我與劉宇老師在這次的任務中組成拍檔。隨著拍攝不斷推進,我們與醫(yī)療隊的溝通愈發(fā)順暢,拍攝也越來越嫻熟,基本能每天完成一整支醫(yī)療隊的拍攝。最終,我和劉宇老師的小組完成了11支援鄂醫(yī)療隊,超過1600名隊員的拍攝。
3月18日,北京中日友好醫(yī)院援鄂醫(yī)療隊隊員合影。
武漢本地的醫(yī)護人員在疫情爆發(fā)初期,沖在最前面,承受的壓力最大,犧牲最大,他們也同樣值得我們尊敬與贊譽,我一直想為他們做點什么。因此,我先后為武漢本地的同濟醫(yī)院、金銀潭醫(yī)院共計超過200名醫(yī)護人員拍攝了照片,她們都是一直戰(zhàn)斗在抗疫一線的醫(yī)護工作者。
湖北省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武漢市金銀潭醫(yī)院院長張定宇像。
湖北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yī)師張繼先像。
武漢同濟醫(yī)院中法新城院區(qū)各病區(qū)護士長合影。
當“為天使造像”基本完成,我們整支團隊又進入到更多與疫情相關的場所,走上街頭,走進社區(qū),記錄更多的場景與人物。作為攝影人,我們希望這些畫面讓后世的人直觀地了解,在這座城市里的人類是怎樣與病毒戰(zhàn)斗的,這其間又展現出來怎樣的人性光輝。帶著這份強烈的使命感,小分隊的每一個人都在努力讓這次行程更加的豐滿與完整。
3月2日,漢口一元路的社區(qū)工作人員為一棟文物風情建筑的老年居民送來愛心菜。
在武漢首義路附近,我遇見了為社區(qū)居民運送肉菜的公交車。在疫情比較嚴重,居民無法離開社區(qū)的日子里,武漢市公交集團派出50多輛公交車向各個居民區(qū)運送肉菜,解決市民最實際的菜籃子問題。送菜間歇,車上的工作人員靠在車門邊上喘口氣,我聽見他在跟家里的妻子通電話:“昨天晚上送到12點多,今天早上6點多就又開始送了。這個活不好干?。】墒菦]辦法啊,這些菜都不能在車上過夜的,當天的一定要當天送完,人家不能出門買,都在等著我們送過來……我還不能回家,你再堅持幾天……”
3月27日,武漢光谷火眼實驗室,進行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檢測最權威的機構,工作人員正在對新型的檢測儀進行調試。
我在武漢時,總有人問我,為什么會在疫情期間回去工作,我的回答是:“這是個光榮的任務,我是武漢人,我是回來報恩的!”而這一次,我也深深地感受到家鄉(xiāng)人的感恩之情,當援鄂醫(yī)療隊撤離時,送行的人們會有意地把自己的孩子帶出來,抱著他們貼著車窗和醫(yī)療隊的隊員們“握手”。這些家長們是要讓自己的下一代知道,這些即將離開武漢的叔叔阿姨們,是來武漢拼過命的,是來救過武漢人命的恩人??!
3月28日,中南大學湘雅二醫(yī)院援鄂醫(yī)療隊員協(xié)助進入隔離病區(qū)的媒體人員穿戴防護裝備。
在即將離開武漢的前兩天,我們全體成員來到了武昌著名的商業(yè)街“漢街”,記錄下這里逐漸恢復營業(yè)的街市場景。在李舸主席的建議下,我在路上攔下一些年輕人,詢問他們是否愿意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里,留下一張肖像,因此也就有了大家看到的這組《漢人·漢街》。
這些畫面中,我看到了武漢年輕人身上那種蓬勃的生命力——盡管疫情沒有完全結束,盡管這里許多的商業(yè)場所尚未開門經營,但是他們把自己裝扮得個性十足,走上街頭,散發(fā)著他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展現著年輕一代的風采。我從他們身上看到武漢下一代的希望。
4月4日,是全國的悼念日,這一天,也是我父親的忌日。當天的工作繁忙,當夜深我們結束了城市各處的采訪拍攝后,來到了武昌的江邊。面對江水,我眼里盡是自己成長一路,父親在旁陪伴的身影。這次回到家鄉(xiāng),我走過每一條街巷,面對每一個對象拍攝時,父親都仿佛在不遠處安靜地看著我,微笑地鼓勵著我。我無法抑制住對他的思念,跪在江邊,嚎啕大哭,跟他說著心里的話:“爸爸,我或許沒有活成您希望中的樣子,但是這一次,我想讓您看見,兒子沒有給您丟臉!”
武漢的66天,我不斷地沖鋒、學習、思考,也不斷地從隊友和經驗更加豐富的同行、前輩身上汲取營養(yǎng),這成為了我職業(yè)生涯中最為深刻的一次歷練,更是自我精神世界的一次洗禮與升華!
當4月25日,當我們返回北京,登上站臺時,我看見中國文聯與中國攝協(xié)的領導和同事們一起在站臺上等候著我們,就像是等待孩子回家的家長。那一刻,心中滿滿溢出的都是溫暖與感動,這次,我們平安歸來,這次,我們真的幸不辱命!我要感謝中國文聯、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給予我的信任,能夠獲得如此寶貴的工作經歷,讓我以一個攝影工作者的身份回到自己成長的城市去付出,去報答恩情!
白衣為甲,影像戰(zhàn)疫,眾志成城,共筑光明!
(本文為陳黎明在中國文聯“攝影小分隊抗疫事跡報告會”上發(fā)言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