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攝影書苑

薦書 | 楊凱生作品:鏡頭中的人情物理

來源: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網(wǎng) 責編:張雙雙 2021-01-28

微信圖片_20210128153156.jpg

鏡頭中的人情物理

楊凱生作品

自序

萬鏡所見一孔之得

上世紀七十年代,藝術家安迪·沃霍爾說,“在未來,每個人都能當上 15 分鐘的名人”。當時,許多人都沒有把他的這個說法當一回事。但時至今日,回過頭來看,安迪·沃霍爾似乎是預見了今天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到來。他仿佛那個時候就在告誡今天的人們,倘若一切僅僅追求“快”,可能聒噪熱鬧于一時,但許多事情未必真能持久。

當下,好像一切都講究一個“快”字?!翱臁辈粌H是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一種客觀表現(xiàn),更成了人們的一種主觀追求。要靜下心來慢慢想一件事、做一件事,不太容易。

不過,即便如何對“快”字作一些針砭,但搞攝影的人注定是離不開這個“快”字的。例如在選擇相機、器材時,機器的最高快門速度是多少,連拍速度是多少,卡片的記錄速度是多少,等等,都是需要關注的重要參數(shù),為的就是在必要時,能夠?qū)崿F(xiàn)一個“快”字。因為關鍵的瞬間是稍縱即逝的。一張驚艷之作的誕生,除了攝影者的匠心與技藝之外,有時也有幾分天賜的意味。

觀察、取景、構圖、參數(shù)設置等等,在按下快門前有一系列動作需要完成。若是不快,錯失的可能就是一幅難以再得的畫面。拍攝動物、運動題材如此,拍攝人文紀實類題材亦是如此。畢竟“擺拍”終究只是在一些特殊情景下,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而眼疾手快的“抓拍”,才更能傳遞力量與靈魂。

但我也經(jīng)常在想,對攝影者尤其是紀實攝影者而言,僅就一個“快”字是否就夠了。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一個熱衷于“掃街”的攝影人,這是自己應該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

“街”便是市井(這里的“街”含義稍寬泛一些),市井便是人生,無論是閃光還是蒙著塵埃,拍攝下來的生活百態(tài)就是從歷史長卷中擷取的一塊塊碎片。倘若能夠作為多彩拼圖的一角,與其他各式的歷史記錄一起,映照出時代的特色,喚起觀者的認同、回憶和共鳴, 復有何求。

抱著這樣的想法,這些年來在拍攝中我努力讓自己靜下心來,并不一味去追求所謂的“快”。我常常嘗試讓自己跳出畫面,從社會的、歷史的、文化的,抑或哲學的角度,去多學一些東西,多作一些思考。這些年來,我到過不少地方,拍攝了不少所謂紀實類的片子。作為一個攝影人,我似乎體會到了攝影的一條真諦:“萬鏡所見,一孔之得?!迸牡迷蕉?,固然越加熟練,越有手感,但更重要的還是要通過這些拍攝能有所得,能學到一點東西,能悟出一些道理。而這所謂的有所得、有所學、有所悟,絕不僅僅是指攝影技術層面的(這當然也很重要),我覺得它應該包括更多的含義。所以在按下快門前,我會盡可能地多作一些觀察和了解,我往往還會有意識地問一問自己: 這一次究竟準備拍攝什么、表達什么?

不過,這并不是任何時候,甚至不是多數(shù)時候所能來得及做的。那就只能憑著自己的日常積淀,憑著自己的感覺行事了,先抓拍下來再說,待拍攝后再做一些功課。例如,如有可能,應爭取與拍攝對象作一些交流,可以把拍攝到的畫面給被拍攝者看看(這對數(shù)碼相機來說是沒有困難的),一方面以示禮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這種簡短的溝通,了解到拍攝對象更多的情況。大多數(shù)時候,他們的態(tài)度會是友善的,甚至是有幾分驚奇的—原來自己在生活中,從旁觀者的角度看是這樣的。與此同時,還要留意對有關拍攝環(huán)境作一些更深入的了解。因為當?shù)氐臍v史背景、人文故事都可以從不同側(cè)面賦予自己所拍攝的畫面以更深的底蘊。當然,這方面的工作可以在當時做,但更多地需要靠事后向旁人請教和資料查詢學習等案頭工作來實現(xiàn)。

本書我選用了最近八九年時間里所拍攝的 111 張圖片。拍攝時間不一、地點不同,相同的是每張圖片都配了一段或長或短的文字,意在交代我在拍攝時或拍攝后的一些感悟和思考。在本書的圖片整理和文字撰寫過程中,我再一次感到,一張圖片的快門速度也就是幾十分之一、幾百分之一秒,而一張圖片一二百字的配文則往往要花去幾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才能寫得。這也正驗證了一句話:圖片是要慢慢看的。不僅對觀圖者如此,對拍攝人其實也是如此。只有慢慢看了,細細想了,才能理解何謂:萬鏡所見,一孔之得。

楊凱生2020 年 8 月

部分作品:

4.png

皇后鎮(zhèn)滑雪者

滑雪者挑戰(zhàn)完一條高難度雪道?;赝难凵癯錆M成就感。

疾走的風,剝除了都市生活包裹在身上的最后一層安逸。

在高速的未知、瞬時的反應中,徹底釋放靈性,回歸自然。

滑雪鏡中倒映著俯沖而下的同伴,那也就是別人眼中所看見的她剛才的模樣。

5.png

采果子的男孩

路上我遇到了這兩個男孩子。

地上擺著幾個紙筒,裝著一些紅色的野果子。我叫不上名字,猜想口味一定是酸甜的。這是他們今天早上剛從山上采來的,是他們從小就吃慣了的。兩個男孩紅撲撲、黑黝黝的,看起來有一種由內(nèi)而外的、野生勃勃的健康,一直帶到了臉上的笑意中。其中一個熱誠地看著我,打算開張今天的生意了??吹贸鏊麑ψ约?/span>就地而建的小“攤子”很有些得意。而另一個男孩,我循著他的目光望去,卻沒能發(fā)現(xiàn)他到底在看什么—那么專心致志,連生意都忘了招呼—那個方向只有天空和雨云,一層層交替垂落,快要下雨的模樣。

哦,他也許在想,等雨后的蘑菇出來,他們還要上山去。

天作幕,地作臺

暮光西斜,照著老藝人的身影,與遠處的房屋、樹叢一道,化作一幅深暗的背景。

在落日余暉的映照下,在秋風乍起的野地里,老爺子牽舉著的皮影亮了起來,戴著花翎,背著靠旗,一身錦簇,滿臉英氣。

他在一塊小小的幕布上演了一輩子各式各樣的故事。今天他感到要真的是天作幕、地作臺的話,那些原先的戲本子是不夠演的。

飛鳥入畫

黃沙烈烈,落日西垂。到這個光景快是皮影戲開演的時候了。

不能太亮了,太亮顯不清幕布上的影子。也不能太暗了,暗了鄉(xiāng)親們就少了那份相互扯閑篇的勁兒。就要此時此刻。天空的藍里還含著一口淡淡的薄紅,和院子里整個暖色調(diào)連成了一片。

小女孩撒腿去喊隔壁院子里的小伙伴,一只鳥這時也恰巧從樹叢間飛起,從天空飛過。都那么歡快,歡快地等著一場演了多少年的將相出入的大戲就要開始。

看得見未來的取景框

地基早已夯實,鋼筋一束束朝天而立,一排排扶貧定點搬遷新居只等著破土而出,長成先前電視里才能見到的那種模樣。

至于舊房子,只剩一截斷瓦、幾根木頭、一溜貼墻根的狗屎苔。還有一個拆到只剩門框的墻洞。

洞開在墻上,分明就是一個看得見未來的取景框。

故宮斜陽

故宮標志性的紅墻被夕陽渲染,就像貼上了一層金箔。

粉刷工人們就著最后一抹余暉,一絲不茍地在進行修葺補繕。

勞作者的身影投射在古老的高墻上,拉的很長,仿佛牽著時光,牽著故事,不讓過往淡去,不讓彼此流失。

我相信凡是走過這里的人,太陽就是那臺攝像機,會留下你的影跡。

長大了

小男孩兒站在廁所門口,身體語言已經(jīng)很急切了。但他堅持不肯動彈,因為門口掛著的布簾子上寫著“女生廁所男生不可以進”。還是去前面再找找吧,他比了個手勢。

媽媽忍不住笑了,臨時借用一下吧,沒關系的,又沒有人。

他著急地跳了跳,還是再找找吧。

其實就是一個很簡陋的棚子,雖然簾子上還有明碼標價,但根本看不到維護和管理的人。

既然寫得很明白,他就想遵守,哪怕周邊沒有外人。媽媽一直在笑,笑的是日子在不知不覺地過,兒子在不知不覺地長。

騰飛

70 年前是什么樣子,現(xiàn)今大部分人都不曾親眼見過,但只要見過的都會清晰地記得那一天。那是何等悲壯、烈火如歌的一幕。

在眼淚中,在鮮血中,在怒吼中,在拼爭中,終于迎來了云開雨霽的一天。

腳下飽浸著熱血的這塊土地,此刻從這氣勢恢宏的廣場上托起了騰飛而起的巨龍。有多輕盈就有多沉重,有多絢麗就有多暗淡。

這是千年不滅的精神,是楚胥之魂,是崤函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