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會員作品

王福春作品:《火車上的中國人》

來源: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網(wǎng) 作者:王福春 責編:張雙雙 2021-03-13

1987年 雙峰-長汀

1991年 哈爾濱-上海

1994年 哈爾濱站

1994年 北京-沈陽

1994年 沈陽-大連

1995年 武漢-長沙

1996年 廣州-成都

1997年 牧丹江-長汀

1998年 通遼一集寧

1999年 北京-哈爾濱

2007年 長沙-廣州

2009年 西安-昆明

2010年 上海-哈爾濱

2010年 北京-沈陽

2011年 哈爾濱-北京

2012年 宜昌-漢口高鐵

火車上的王福春

王瑞/文

自打《火車上的中國人》系列照片一出手,不期然就博得了攝影界朝野上下的滿堂彩。隨后王福春以此紀實題材的攝影佳作席卷諸多獎項,猶似蒸汽動力火車頭拖帶的列車廂轟然暢響,一路順風駛過時代的鐵路軌道,無遠弗屆。

有道是:文如其人、畫如其人。我見識王福春,始信照相也如其人。凡見過王福春,便知其人相貌就像在火車上遇到的大多數(shù)尋常人那般司空見慣,這或許也是他之所以拍攝起火車上的中國人來,竟然活絡得那般如魚得水。

從而,人們得以看到了歷經(jīng)40年時間、乘上千次列車、行程十幾萬公里,從萬余張拍攝的底片中,選編出來的一部《火車上的中國人》系列照片集。如果說“衣食住行”乃是所有社會里所有人的基本生活行為,那么王福春的攝影貢獻,就是以影像記載了特定時代中國人搭火車的“行”之態(tài)。這其中的所謂“行態(tài)”,則包含了狀態(tài)、生態(tài)、心態(tài)、神態(tài)等層面的情形之干姿百態(tài)。

曾幾何時,“時代最強音”被理論為“現(xiàn)實主義”文藝的至高特征。經(jīng)由仔細的選擇取景,火車上下的那些普通中國人的俗世面相、血肉體溫和呼吸氣息,在王福春的照相機鏡頭里紛紜呈現(xiàn)出雋永耐看的年輪紋理?!痘疖嚿系闹袊恕匪鶄鬟_出的“時代最強音”,或許可以兩點跡象來體現(xiàn)。一是其照片跟普通中國人情感所產(chǎn)生的普遍共鳴,這不但使每個乘過火車的中國人都見之而眼前一亮,尤其令每個撰寫評述文章者都不約而同地憶起自身的“坐火車”經(jīng)歷。二是其照片如實記錄了“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的、具有統(tǒng)一目的性的人類遷徙活動”,即為極具“中國特色”的火車“春運”高峰時段之“決定性瞬間”,精彩地刻畫出了中國新時期紀實攝影的經(jīng)典場面。凡此種種,足以證實《火車上的中國入》之于特定時代中國人普諞生活“行態(tài)”的普及廣度與深度。

我相信,凡是跟王福春拍攝歷程同時期的那幾代中國人,在瀏覽由一個性格樸實、為人淳厚的攝影師所拍攝的這些乘車旅行照片時,都會不由自主地疊映上自我坐火車經(jīng)驗的印記?!痘疖嚿系闹袊恕妨艚o我們的,遠遠不僅是數(shù)以億計的個人記憶,這些由照片影像而凝結(jié)起來的歷史瞬間,已然是涵蓋我們曲折人生的家國記憶。正如王福春所感慨的“火車和我們中國人的關系實在是太密切了?;疖囀桥R時的大家庭,是流動的小社會,它濃縮了人生百態(tài)。”

總而言之,《火車上的中國人》拍攝的就是我們幾代中國人非常值得留戀的過往人生故事。你看那——漫漫的鐵道,綿綿的站臺,當然,還有我們每個人火車上的中國人,搭乘著滿載個人記憶的奔馳列車,穿越過時代的悠悠歲月,跋涉在生命的茫茫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