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親是一位上世紀80年代自學攝影、自營照相館的鄉(xiāng)村攝影師。30多年來,父親的照相館從興盛走向衰落,在時代的變化中,父親又回到黃土地,做回了農(nóng)民。
我的故鄉(xiāng)位于甘肅省定西市將臺村,這里地處黃土高原溝壑間。我的父親,今年57歲,他從小愛好文藝,喜歡畫畫,高中時偶然接觸了照相,從此當了30年鄉(xiāng)村照相師傅。2007年照相館倒閉后,父親外出扛過水泥,當過保安,最終又回到黃土地,做回了農(nóng)民。這是父親通過暗房合成、手工上色的照片。
1979年,父親在原定西縣魯家溝中學讀高二。在學校因為喜歡畫畫,愛好拍照的班主任經(jīng)常喊父親幫著加印照片,學著給黑白照片上色,父親因此接觸到攝影,班主任也算是父親的攝影啟蒙老師。這是父親制作的自己從12歲到19歲的成長照片。
1980年,父親高中畢業(yè)后也沒有再繼續(xù)上學。當年班里喜歡畫畫和他一起參加高考的兩位同學,一個被臨洮師范錄取,另一個進入了中央美院,只有父親落榜了。班主任讓父親復讀再考,但當時爺爺奶奶已年過六旬,家中沒有年輕勞力。為了早點幫家里掙工分,父親中斷了學業(yè)。這是父親當年的高中畢業(yè)證。
1980年,隨著改革開放,國家開始提倡個體經(jīng)營。年輕的父親不甘心當農(nóng)民,便利用高中學到的攝影知識,干起了照相。一開始沒有器材,父親只能從成本最低的照片上色干起:在縣城街頭,一個小板凳,一支毛筆,一本水彩上色小本,就是父親全部的吃飯家伙。給一寸照片上色收費1角,正常情況下,父親能掙10元。生意不好時,則連吃個大餅的錢都掙不上,晚上住宿只能住在5角一晚的車馬店。這是當時練習技術時,父親給自己的黑白照片上的色。
那時,父親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買一臺自己的相機。做上色大半年,父親終于攢了120元。1981年6月,父親跟一位客人閑聊,客人的兒子在縣文化館上班,手里有一臺海鷗203相機要賣。父親得知消息后興奮不已,第二天就花光所有積蓄,將相機買了回來,此后多年,它一直是父親身上最值錢的物件,陪伴了父親10年,直到1990年才退休。這些都是父親后來用過的器材,為省錢買的都是二手貨。
那幾年,父親經(jīng)常騎著自行車,帶著各種膠卷沖洗設備,下鄉(xiāng)串村,給村民們拍全家福、老人肖像和登記照等,走到哪都是租村民家房子,臨時搭建影棚暗房。這是1981年,父親在洮河邊的留影。
聽父親講,那時,照相師傅是非常時髦的工作,也很受村民歡迎。就這樣父親走遍了定西周邊的大隊公社,當時教師的工資每月是42.5元,而父親一個月能收入100多元。這是1983年春節(jié),我們家族的全家福(后排左二是我的父親)。
1984年10月,父親在參加甘肅會寧物資交流大會時,通過拍照認識了母親,半年后結(jié)了婚。雖然父親干的就是照相,但那會兒并不時興拍結(jié)婚照。后來父親把自己和母親的單人照片上色,然后將其剪切和結(jié)婚證組合在一起,制成了特殊的結(jié)婚照,這張照片,現(xiàn)在還掛在家里。
結(jié)婚后,父親下鄉(xiāng)拍照都會帶著母親,干活時,母親是他最好的幫手。白天父親掌鏡,母親指導村民擺造型,還負責開票收錢、招攬生意;晚上則陪父親沖洗、裁切照片。在外走村串戶,不管多苦多累,母親都時時陪伴在父親身邊。這是1985年,在定西西巖山公園,父親和母親的合影。
1986年12月,姐姐出生了。年輕氣盛的父親有一種不服輸?shù)臍飧?,下決心一定要建一個全村最好的房子。父親將拍照所賺的8700元錢都投了進去,但只蓋起了房子的主體。1987年,父親又奮斗了一年,才有錢把整個房子蓋起來。當時,這房子是整個村里是最氣派的。2018年家里又蓋了新房,這些老房都已閑置。這是2016年2月,我拍攝的老房子外景,三十多年過去了,除了墻皮脫落外,主體架構(gòu)依然結(jié)實如初。
1988年,搬進新家后,父親添置了新的家具。這些家具擺件在那個年代是非常流行,在當時的甘肅農(nóng)村都是比較貴重的大件,父親都很愛惜地使用。直到現(xiàn)在,這些家具用品依然完好無損。這是2016年2月,我拍攝的老房子內(nèi)景,雖然房屋有十幾年不住人了,母親都會將其屋子收拾的干干凈凈。
1988年,我來到了這個世界,聽父親講,他當時在外拍照,加上信息閉塞,直到一個月后回到家,才知道我出生的消息。這是1990年,父親給我和姐姐在家中院子里拍的合照。之后沒多久,妹妹也出生了,因為違反計劃生育政策,被罰了款,妹妹也沒分到田地。
1991年5月18日,在外漂泊了 11年后,父親的春光照相館終于在巉口鎮(zhèn)開業(yè)了,父親起名春光照相館,因為當時改革開放,春光寓意吉祥,因此得名。當時,在鎮(zhèn)上已經(jīng)有一家照相館,父親開的是第二家。開業(yè)不久,那家照相館的老板還找上門來說父親攪和他生意。這是1992年,父親和姐姐在春光照相館拍的一張合影。
照相館里用的背景布都是父親專門請人畫的,母親是父親最鐘愛的模特。這是母親穿風衣、穿連衣裙、穿軍裝、穿喇叭褲、戴墨鏡……擺出各種當時最流行的擺拍姿勢讓父親拍的照片。這些照片,也是春光照相館當時最美的宣傳照。
2000年,我們姊妹三個陸續(xù)長大,都到了巉口鎮(zhèn)上學。為了方便我們學習和吃住,父親貸款兩萬元錢在鎮(zhèn)上買了間二十幾平米的房子,繼續(xù)開照相館。由于房子有質(zhì)量問題,2007年照相館關門后,父親將房子退回。這是2019年2月,我拍攝的照相館外景,已經(jīng)破敗不堪。
2004年,姐姐考上了大學。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刻,父親激動得直掉眼淚,村里好幾年沒出過大學生了,在整個家族里,姐姐是第一個大學生。當時,照相館已經(jīng)開始受到數(shù)碼相機興起的沖擊,生意不景氣,收入剛夠維持家里的生活,根本無法支付姐姐上大學的學費,最后,靠家里的親戚朋友東拼西湊,湊夠了第一年的學費。2006年,我又考取了大學,父親既高興又犯愁。當時家里的收入根本無法承擔兩個大學生的學費,無奈之下,我選擇了參軍。因為這件事,父親一直心懷愧疚。這是2004年8月,姐姐考上大學后我們一家的全家福。
2007年,照相館開始入不敷出,最終關門了。父親把照相館的設備、二三十張布景、上千張老照片打包起來,一車拉回了家。這是2016年2月,我拍攝父親站在布景前的樣子。
失去固定的經(jīng)濟來源后,為了養(yǎng)家糊口,父親先后去蘭州、廣州和北京打工。這是2011年國慶節(jié),我和妹妹帶著父親在天安門廣場的合影,那時我在北京當兵,妹妹也在北京打工。
父親外出打工期間,母親留守在村里,看守著這個小賣店,店名是父親的名字。店里主要賣些油鹽醬醋、小零食和日化用品,收入能添點家用。這是2016年2月,看守小賣店的母親。
小賣店始建于1996年,因為房屋破舊漏雨,父親決定拆掉重修。這是2018年父親花了10萬元翻新后的小賣店。
2012年2月,奶奶病重,癱瘓在床,父親辭職回鄉(xiāng)照料母親,一直到2013年7月,93歲高齡的奶奶去世。奶奶的離開讓父親十分難過,雖說高齡離世算是喜喪,但作為兒女,還是舍不得。這是2013年7月,我拍攝奶奶的葬禮中,父親抱著奶奶的遺像。
奶奶去世后,父親再沒離開過家鄉(xiāng)。為了生計,重新回到地里勞作。定西窮苦,就苦在缺水。在我們村,每一戶院里都有一口水窖,沒通自來水之前,水窖就是一家人的命。如果遇到干旱少雨的年頭,吃水都成問題,莊稼基本絕收。因此,我們非常珍惜水,倒一臉盆底的水,一家人輪番洗臉。這是2014年6月,父親打取水窖的水澆菜地。
2014年11月8日,長達九年的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全線完工通水,至此,村里束了吃窖水的日子。有了水源后,村里的土地大都被流轉(zhuǎn)種上了蔬菜,家里的10畝川地也是如此。沒有了地,父親只能就近去菜地干活。起早貪黑,每天都在地里干十幾個小時,雖然辛苦,但每天有120元的收入,加上每年出租土地的補助,家庭年收入比以前增長了不少。比起打工時的力不從心,父親干農(nóng)活要好得多,打藥、砌菜都很順手。父親在菜地里一干就是三年,因為工作認真負責,被菜地老板重用,從零工逐漸干到領工,積累了不少經(jīng)驗。這是2018年8月,我拍攝父親在菜地里裝芹菜的情景。
照相館關門后,父親還是會隨身揣著一個小卡片相機,閑暇時,拍拍村里的人和景致。這是2016年2月,父親帶著我走村串戶給全村人免費拍攝全家福,每走一戶,父親都會幫村民整理著裝,調(diào)整拍照位置,糾正動作,看得出他曾經(jīng)作為一名照相館師傅有著豐富的經(jīng)驗。
除了照相,平日里父親喜歡喝點小酒,一閑下來,總會約上村里的朋友們喝幾杯,興致來了,干脆蹲在自家小賣店門前,和村里的人喝酒劃拳。因為喝酒,父親沒少和母親吵架,我們也都非常反感,經(jīng)常勸父親少喝酒。這是2015年8月,父親和村里人在小賣店門前劃拳喝酒。
父親還喜歡養(yǎng)花,做一些根雕擺件??赡芤驗閻酆梦乃嚢?,父親比較留意身邊的事物,走在田間地頭,只要遇見好看的樹根和石頭,就會想辦法拿回家。母親經(jīng)常嫌棄父親撿“垃圾”,說不如當柴火燒了。但這些“垃圾”經(jīng)過父親的構(gòu)想加工,大都能變得有模有樣,好多串門的親戚朋友想要,父親都沒舍得送。
父親是個非典型的農(nóng)民。因為愛好文藝,當了照相師傅,賺了些錢。在時代的變化中,父親又回歸土地,重新當起了農(nóng)民。父親走過艱苦的四十年,建立一個和睦的家庭,現(xiàn)在生活越來越好,家庭成員也一年比一年多了。這是2018年春節(jié),我結(jié)婚后,我們一家人拍的全家福。
#百年·百姓生活影像# 圖片征集,邀您一起盤點那些記錄著衣、食、住、行、樂等普通百姓生產(chǎn)、生活的影像。點擊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