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時事聚焦

文藝觀察 | 講好中國故事是文藝創(chuàng)作傳播主旋律

來源:中國藝術報 作者:文新達 責編:張雙雙 2021-06-15

1623045676889994.jpg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的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提升中華文化的感召力、親和力、影響力,一直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力強調并大力倡導的,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殷殷期盼和諄諄囑托。

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全局,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講好中國故事,既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基本功,也是弘揚中國主流價值觀、傳播真善美的助推器和助燃劑。從傳播學角度來看,講故事是輿論傳播的通行方法,也是社會溝通的有效辦法,故事是“世界語”,一個好故事勝過千言萬語,有助于國際社會對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加深了解。從受眾角度而言,講故事是讓人接受的好辦法,故事中有哲理、有文化、有味道,一個故事比一打道理更容易打動人,有助中外人民加深理解、相互溝通。近年來,涌現出《攀登者》《紅海行動》《大江大河》《山海情》《覺醒年代》《你好,李煥英》等一批反響良好的優(yōu)秀影視作品,成為用藝術語言講好中國故事的代表。這些文藝作品闡發(fā)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在國際國內文化戰(zhàn)略格局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新時代文藝創(chuàng)作要講好中國故事,需要著力豐富中國故事的精神內涵。講好中國故事,關鍵不僅僅在于描摹中國社會外在的形態(tài)面貌,更在于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內在情感、心理、氣質、思維方式與價值結構,深切把握中國大地的脈動和心跳。當下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正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chuàng)新,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社會體制深刻轉型、互聯網技術飛速發(fā)展、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這些都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素材資源。廣大文藝工作者在這廣闊天地施展才華,理應聚焦現實題材,打造文藝精品,不斷增進國外民眾對中國當前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等現狀的理解與認識,展示新時代中國脫貧攻堅成果,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同時,力避文藝的功利化與模式化傾向,防止無底線地迎合觀眾,被資本的邏輯綁架,造成故事的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防止無上限的拔高標準,造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念化、格式化、膚淺化解讀。

講好中國故事更應高度重視和發(fā)揮媒介傳播的功能和作用。文藝本身不具有媒介屬性,文藝也只有通過媒介傳播才能到達受眾?,F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腦科學等的發(fā)展,為文藝大變革大創(chuàng)新大繁榮提供無限可能,催生新的文藝形態(tài)和文藝業(yè)態(tài)。文藝創(chuàng)作不僅要適應時代和社會的變化與變革,更要適應文藝形式和文藝業(yè)態(tài)的變化與變革,在互聯網架構和思維下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精準傳播和廣泛傳播。講述聽得懂、聽得清、有共鳴、有實效的好故事,詮釋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中國制度的內在合力,是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彰顯中國理論的實踐價值、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切實增強中外人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認同、文化認同和情感認同的內在要求。

各級文聯組織肩負著開展民間國際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維護國家利益和文化安全的重要職責。配合黨和國家外交外宣戰(zhàn)略和布局,講好中國故事,加強對外文藝創(chuàng)作與交流,傳播中國聲音,既是文聯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弘揚中華文化、展現中華文藝魅力的重要途徑。全國文聯系統(tǒng)應充分發(fā)揮文聯組織在民間文化交流中的獨特優(yōu)勢,不斷增進文聯組織與國外文藝組織和藝術家的了解,促進中外藝術家之間的文藝創(chuàng)作、文化傳播以及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通過統(tǒng)籌謀劃、優(yōu)勢互補,整合各藝術門類資源,廣泛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加強對國外受眾的話語體系、文化心理和審美需求的研究,充分發(fā)揮文化藝術“潤物細無聲”的特點和作用,逐步激發(fā)國外主流社會對中華文化的興趣和喜愛,不斷提升對外文化交流的感染力、親和力、傳播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