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建黨百年專欄

李龍|?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文化擔當

來源:中國藝術報 作者:李龍 責編:少飛 2021-07-08

5.jpg

《中國藝術報》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特刊2021年7月2日第6版版面圖



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文化擔當
李龍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教授


南湖紅船,大道揚帆,百年華章,日月經天。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這樣莊嚴神圣的時刻,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文化擔當,不僅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的文化、文藝政策,也會使我們更準確地理解中國共產黨在文化理念上的世界史意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們一直高度重視文藝和文化工作,并將其視為黨的崇高事業(yè)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提出了不同于一般學科意義上的文論和美學的觀念,也塑造了現代中國獨特的文化性格。概而言之,筆者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文化擔當可以歸結為以下三點,即創(chuàng)建新國家、塑造新國民、創(chuàng)造新文化。


一、創(chuàng)建新國家


1949年11月,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刻,長詩《時間開始了》用飽滿的深情書寫了對新生人民政權和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的頌歌,詩中有這樣的詩句:



今天
中國人民底詩人毛澤東
在中國新生的時間大門上面
寫下了
但丁沒有幸運寫下的
使人感到幸福
而不是感到痛苦的句子:
“一切愿意新生的
到這里來罷
最美好最純潔的希望
在等待著你!”



這些詩句,是對新中國的熱烈期盼與歌頌,是對偉大祖國的最誠摯的愛,是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是的,正如詩歌題目所說,時間開始了,這里有新生,有最美好最純潔的希望,這不僅僅是一個新的政權的成立,更是占全人類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國人站起來了的開始,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從社會主義建設到改革開放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書寫了中華民族和世界歷史上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史詩。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說過,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一系列變革,推動了地理大發(fā)現和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歷程,開啟了世界歷史的時代,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具有了世界性的意義,不僅物質生產如此,精神生產也概莫能外,歐洲之外其他地區(qū)的文化,都是以文明的名義,被納入到西方尤其是歐洲模式的世界史的敘事之中。在這一具有強烈的殖民主義色彩的基本敘事邏輯的支配下,一方面,資產階級迫使一切民族按照自己的面貌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世界,西方文明變成了衡量一切文明的尺度,這使得東方從屬于西方,喪失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在這樣的敘事結構中無法表述自我。另一方面,資本邏輯也喚醒、激發(fā)并強化了不同民族國家的主體意識,又反過來推動了現代民族國家的誕生。中國在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過程中,在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建設成為新中國并走向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就一直具有高度的文化主體意識,把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文明形態(tài)作為自己的追求。正是這種獨特的追求使中國成為馬克思所說的資產階級創(chuàng)造出的“新世界”中的他者。


針對這種以西方文明為主導的現代文明觀,毛澤東同志曾專門批駁過艾奇遜的“唯心歷史觀”。這一唯心史觀的基本內容是:首先,從中國的經濟狀況和思想狀況去解釋中國革命的發(fā)生,認為人口激增是近代以來中國政府遇到的大難題,中國人多糧少,資源分配不均,自然就會導致革命。其二,中國革命的另一個原因是西方的影響,西方的技術、文明和新觀念輸入到中國后,引發(fā)了中國的革命。但事實是否如此呢?


歷史昭示著我們,包括中國在內的非西方文明進入以西方文明為敘事模式的“現代”世界,完全是被迫的結果。艾奇遜的這種唯心歷史觀無視帝國主義的侵略對中國的影響,也無視在這一過程中先進的中國人前赴后繼自覺探索的努力,反而以“文明人類的最高表現”自居,所以毛澤東同志一針見血地指出,艾奇遜所說的西方的影響,其實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說的“西方資產階級按照自己的面貌用恐怖的方法去改造世界”(《唯心歷史觀的破產》)。這并不是純粹的文明的輸出,而是征服和掠奪。對于當時的中國來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的不僅是一種新的思想和觀念,更是一個清晰的新的世界圖景,它不同于資本主義文明按自己的面貌為唯一敘事理念所構建的世界,這是李大釗所說的庶民的勝利和勞工的世界,為人類的未來開辟了一種新的可能性。這就像毛澤東同志指出的:“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偉大的勝利的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大革命,已經復興了并正在復興著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文化。這種中國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來說,已經超過了整個資本主義的世界。”(《唯心歷史觀的破產》)自此以后,正是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一直站在世界歷史和人類文明的最前沿,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在現代資本主義乃至帝國主義秩序之外,去努力構建新的文化身份,尋求人類生存更美好的可能性,世界文明史開啟了新的一頁。


回首百年風云,在國際形勢發(fā)生深刻變化的歷史性時刻,今天的中國正成為新的世界秩序的積極倡導者和引領者,當西方某些學者還在固守所謂的歷史終結論的時候,社會主義中國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已經顯示出自己的優(yōu)越性,從而也為人類文明和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這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人間正道,是以天下為己任、引領世界進步的人間大道,這些都實實在在告訴世人,對于進入新時代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中國人民來說,歷史并未終結,時間剛剛開始,中國人民將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繼續(xù)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的新篇章。


二、塑造新國民


在社會主義建設如火如荼之際,毛澤東同志寫下了“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的詩句,春風浩蕩,楊柳新綠,古老的中國大地到處洋溢著蓬勃昂揚的生命力。近百年的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進程,體現了一種宏大的歷史愿望和獨特的美學追求與文化理想,整個國家體現出一種積極進取、蓬勃向上的氣象,毛澤東同志這句詩揭示的正是這種飽滿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那就是人民至上。中國共產黨人從來就不否定人的尊嚴、價值和理念。毛澤東同志強調“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在共產黨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也可以造出來”(《唯心歷史觀的破產》),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個體意義的人,不是作為異化了的勞動工具的人,而是真正具有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自在自為的覺醒了的最廣大范圍的人,是“人民性”意義上的人。


從康德以來,近代美學想要通過對審美問題的思考來解決“人是什么”的問題,但由于這種啟蒙主義的美學理想指向的,只是抽象的、資產階級意義上的理想的“人”的完成,因而并未超越市民社會的語境,真正解決這一問題,實現對歷史之謎的解答。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所論述的關于文藝的立場、態(tài)度、對象,為什么人服務、如何服務等問題,已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文化理念和美學理念,并成為中國共產黨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近代美學的意義上看,這一文藝和美學思想絕不是如很多學者所討論的那樣,是簡單的政治和文藝關系的問題,也絕不僅僅是什么“經”和“權”的問題,而是真正回應了現代文明最根本的主題與歷史任務,也就是“人是什么”的問題。這種文藝和美學思想,不僅要把屬于人民的文化權利和創(chuàng)造性還給人民,還要真正使最廣大的中國人民成為歷史進程中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覺醒的力量。所以,強調文藝工作的普及和提高,強調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就不能僅僅看作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策略,而是具有世界性和普適性的美學理想和崇高追求,這也就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為什么要說人民群眾“迫切要求一個普遍的啟蒙運動”的重要原因,我們同樣也就不難理解毛澤東同志為即將到來的新中國提出的任務就是“從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掃除文盲是新中國的一項重要工作……中國應當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學的、人民大眾的新文化和新教育”(《論聯合政府》)。


所以說,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是一場全方位的總體性革命,它同時是政治、社會和文化的革命。它把美學與政治辯證地統一到了一起,以最廣大和最具體意義上的“人的生成”為目標,豐富了美學——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內涵、意義和功能。美學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通過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轉化為獨特的民族形式和審美形式,進而通過這些形式把中國人民塑造成真正具有自我主體意識的覺醒了的力量。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我們的文藝屬于人民?!覀兊奈乃?,應當在描寫和培養(yǎng)社會主義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豐碩的成果?!苯瓭擅裢緩娬{要“在人民的歷史創(chuàng)造中進行藝術的創(chuàng)造,在人民的進步中造就藝術的進步”。胡錦濤同志告誡全黨:“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遠同人民在一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藝術之樹才能常青?!边@種人民性的美學思想一以貫之,變成了中國共產黨重要的美學價值訴求。而這里的“人民”既是一個具有最廣泛意義的實體,同時又是最具體的實體。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沖突和掙扎?!?/span>


縱觀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和文藝史,從延安時期的秧歌文藝、趙樹理方向到新中國的農村識字運動和文化改造,從塑造社會主義新人形象到今天強調的以文化人、以美育人,都是中國共產黨這種美學追求和文化擔當的呈現形式。在朱老忠、梁生寶、孫少安、孫少平、李向南、喬廠長、陳奐生等一個一個具體真實、有血有肉的人民形象身上,在這些不同歷史時期的文藝作品中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典型人物身上,我們看到的是把個人的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的無數普通中國人的家國情懷,看到的是現代中國時代精神的變遷,他們既是新中國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而對于今天的文藝創(chuàng)作者來說,如何塑造新的偉大時代中的新的經典形象,如何把握和弘揚新時代精神,書寫新的中國故事,如何在鑄魂育人方面發(fā)揮應有的作用,提升人們的現代修養(yǎng)、人生格局和審美境界,依然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性主題。


三、創(chuàng)造新文化


強調建設新國家,并不是要自外于人類文明,注重塑造新國民,并不是要張揚狹隘的民族性。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有這樣一段話:“有的同志說,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國的地,只有眼睛向著人類最先進的方面注目,同時真誠直面當下中國人的生存現實,我們才能為人類提供中國經驗,我們的文藝才能為世界貢獻特殊的聲響和色彩?!边@段話強調藝術創(chuàng)作要扎根中國大地,胸懷天下蒼生,直面當下生存現實,為世界貢獻中國經驗和智慧,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人類文明形態(tài),而這也正是中國共產黨的最大的美學追求和文化擔當,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胸襟和懷抱。


馬克思主義美學是關于全人類解放的最高學說,關注的是現實的、能動的人對歷史的不斷創(chuàng)造,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革命性、批判性和歷史性同中華傳統美學精神中的創(chuàng)造性和生成性具有內在的聯系,并塑造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獨特的美學品格。對中國共產黨人來說,對美學和文化問題的關注,不僅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崇高的美學追求和歷史追求,也是由中國獨特的歷史和現實的文化基因所決定的。它意味著中國共產黨人選擇了一條獨特的既具有中國自身特色,也具有深遠的世界史意義的道路。說其具有中國特色,是因為它并不是要復制或追隨任何固有的發(fā)展模式;說其具有世界史意義,是因為它豐富了人類文明的內涵。


中國共產黨百年的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和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是一段輝煌的史詩,經受過各種血與火洗禮的中國共產黨人,一直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人類的歷史上不斷書寫新的奮斗和開創(chuàng)性的故事。正因為道路光榮、事業(yè)偉大,才會充滿艱難和挑戰(zhàn)。這就需要理論工作者不斷做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創(chuàng)造,需要文藝工作者不斷創(chuàng)造體現時代精神和美學追求的藝術形象和藝術作品。這種科學的解釋和理論的說明,這種時代精神的闡述和藝術創(chuàng)造,不是簡單地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生硬地嫁接到中國的現實,而是要創(chuàng)造一種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文化和藝術。理論工作者應該依據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解釋歷史和現實中發(fā)生的實際問題,并給予理論的說明,進而也使這些闡釋成為歷史進程中的構成性力量。同樣的,文藝創(chuàng)造也要遵循這種要求,把這種偉大的史詩和創(chuàng)造性價值、意義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呈現出來,并真正起到鼓舞人心、改造社會、推動進步的作用。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社會主義的內容,民族的形式,在政治方面是如此,在藝術方面也是如此”(《同音樂工作者的談話》。在審美和文藝創(chuàng)作中,在中國共產黨的文化政策中,審美創(chuàng)造和文藝創(chuàng)作從來就不是純粹的形式問題或者內容問題。藝術的形式和內容、思想性和藝術性、外在性他律和藝術的自律,構成的是一種辯證的關系。毛澤東同志談道,“太強調革命性而忽視藝術性,認為只要是革命的東西,標語口號式的也好,藝術上不像樣子的東西也行。這就把文學藝術降低到和普通東西一樣沒有區(qū)別了,因為別的東西是不采取文學藝術這種藝術形態(tài)的”(《文藝工作者要同工農兵相結合》)。通過這些獨特的藝術形式,體現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創(chuàng)造出新的文藝價值和藝術境界。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闭驹诮裉爝@樣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刻來看,中國共產黨的這種文化擔當更加具有思想性和世界性的意義。如果說過去百年,中國共產黨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同時,仍然不忘重構文化主體身份,努力去塑造自己獨特的文化身份,去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文化形態(tài)的話,那么到了今天,中國共產黨更是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作為自己的崇高理想和追求,把自己崇高的審美理想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如何實現這一理想呢?那就是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讓新時代的中國精神活化為具體生動的故事、鮮活的藝術形象,通過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和心靈的美,去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從而推動歷史的進步。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七十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今日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化時代和平與發(fā)展堅定的捍衛(wèi)者和引領者。當舊有的全球化模式各種矛盾凸顯,各種文化保守主義、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原教旨主義沉渣泛起的時候,當人類文明面對諸多新的挑戰(zhàn)的時候,重新思考中國共產黨的美學追求和文化理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提升國民人文素質,培養(yǎng)具有人類情懷、共產主義理想和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進行文化批判和文化創(chuàng)造,加強文化軟實力和文化領導權構建,依然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偉大時代應該去努力完成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