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黨風建設

聶茂|在文化自信中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恢宏史詩

來源:中國藝術報 作者:聶茂 責編:陳少飛 2021-11-22

在文化自信中書寫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恢宏史詩


聶  茂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在中國人民用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華誕的時刻,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勝利召開,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jīng)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這次會議是在世界格局發(fā)生巨變的風云激蕩中成功召開的,體現(xiàn)出中國共產(chǎn)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繼往開來的堅強決心和無比自信。全會重申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等等,《決議》中諸多相關論述,將文化自信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根”與“魂”,推動社會的變革與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再次引向深入,其深邃的思想精神對于推動我國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全力實施文化強國戰(zhàn)略,必將產(chǎn)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中華民族擁有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和思想體系,廣大文藝工作者應努力挖掘、積極闡發(fā)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基因,自覺將個人文化自信置于國家文化自信之中,并互為建構。因為,國家文化自信是個人文化自信的前提,個人文化自信是國家文化自信的縮影。文藝工作者思想境界的提升、價值追求的引領、使命擔當?shù)膱允囟茧x不開堅定的文化自信。廣大文藝工作者創(chuàng)造的一切優(yōu)秀成果,既是個人文化自信的具體呈現(xiàn),又必將夯實和強化國家文化自信的底蘊和根基,社會文藝的發(fā)展繁榮必然建基于堅定的文化自信。


堅定文化自信,
才能更好地提升文藝工作者的思想境界


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 5000年燦爛文明延綿至今,正得益于植根中華民族血脈深處的文化基因。生活在這片古老土地的文藝工作者,首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文明,了解當今社會是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的一部分,只有從思想上認識到中華文明的悠久、豐沛、偉大和可貴,才能從骨子里熱愛它、維護它、謳歌它。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形勢發(fā)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全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提升,為新時代開創(chuàng)黨和國家事業(yè)新局面提供了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決議》中指出的,正是我們整個社會在繼承中華民族精神血脈的努力奮斗中取得的成就,也是廣大文藝工作者聚焦中國經(jīng)驗的實踐收獲。

有什么樣的思想境界就會創(chuàng)作出什么樣的文藝作品。2015年,中國作協(xié)主席鐵凝曾在第三屆中澳文學論壇上的致辭中指出,“讓我們對世界和人類懷有更寬厚、更誠實的理解和愛”。鐵凝的書寫正是圍繞著這種理解與愛展開的。而在作家劉震云看來,作家要敢于承受苦難,超越自我。他認為司馬遷的遺產(chǎn)不在于他出色的敘事技巧、奇崛的修辭方法、樸素的語言風格,而在于他永不放棄的初心與抱負。這里體現(xiàn)了司馬遷的思想境界,也讓人看到劉震云繼承這一文化血脈、在創(chuàng)作中努力張揚對這種境界的精神追求。

優(yōu)秀的文藝工作者總是自覺成為時代的記錄者和歷史的見證人。文化自信是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新驅動力,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全國人民的百年奮斗,書寫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最波瀾壯闊的英雄史詩,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為文藝工作者帶來了取之不盡的創(chuàng)作寶藏和力量源泉,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都不具備的。歷史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堅定文化自信的民族。

梁啟超曾在書中自述他在巴黎拜會哲學家蒲陀羅時的情景,蒲陀羅告誡道:“一個國民,最要緊的是把本國文化發(fā)揮光大……我希望中國人總不要失掉這份家當才好?!辈痪?,梁啟超在巴黎和幾位名士閑談,“我說起孔子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不患寡而患不均’,跟著又講到井田制度,又講些墨子的‘兼愛’‘寢兵’。他們都跳起來說道:‘你們家里有這些寶貝,卻藏起來不分點給我們,真是對不起人?。 绷簡⒊牶笫中呃?,“覺得登時有幾百斤重的擔子加在我的肩上”。梁啟超之所以感覺肩上壓著“幾百斤重的擔子”,原因在于很長時間以來,許多國人缺乏應有的自信。梁啟超“羞愧”的深刻啟示在于,一切優(yōu)秀的文藝工作者,應該擁有博大的胸襟、自信的氣度和高遠的境界,這是助力他們提升自我,進而助推文化與文藝發(fā)展進步的內在動力。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今天的中國,無論個人還是國家,每一天都面臨著巨大的機遇與挑戰(zhàn),每一天都有奇跡發(fā)生。廣大文藝工作者應在文化自信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去見證這些奇跡的發(fā)生,去書寫這個偉大的時代。



堅定文化自信,
才能更好地引領文藝工作者的價值追求


春秋戰(zhàn)國是中華民族第一次文化大繁榮時期。這一時期的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nóng)、小說等,諸子百家,群星閃耀,涌現(xiàn)出以孔子、老子、墨子、韓非子等為代表的文化巨擘,他們奉獻的重民本、崇仁愛、守誠信、求大同等偉大智慧作為人類文明追求的“標高”,在人類文明的“軸心時期”迸發(fā)出耀眼的光芒,具有永不磨滅的價值。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曾指出,“中國政治文化中的‘全國一盤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等理念,其他文化無法產(chǎn)生。”實際上,中華文明以儒家為代表所蘊含的家國情懷等集體主義思想,與社會主義有著天然的親近關系,社會主義在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枝繁葉茂,有著深刻的文化邏輯。

文藝工作者的文化自信與文藝自強密不可分,文藝自強需要文化自信帶來創(chuàng)作原動力,而文化自信可以引領文藝創(chuàng)作者自強不息的價值追求。文藝工作,說到底是作家、藝術家以自己獨有的方式書寫,通過不同的書寫反映客觀現(xiàn)實。文藝創(chuàng)作者對于文化自信的認知程度,決定了他的作品所擁有的思想深度、精神廣度和價值高度。

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以來,文藝創(chuàng)作者扎根文化母土,將優(yōu)秀外來文化經(jīng)驗本土化,奉獻出無數(shù)精品佳作。但是,也同時存在誠如《決議》所指出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不時出現(xiàn),網(wǎng)絡輿論亂象叢生”等問題。更有甚者,一些文藝研究者缺乏文化自信,習慣用西方理論剪裁中國經(jīng)驗,崇洋媚外,自我矮化,淪為西方的“發(fā)聲器”,其錯誤的價值導向不僅對文藝創(chuàng)作發(fā)展無益,甚至嚴重影響人們思想和社會輿論環(huán)境。究其原因,價值追求缺失者至少存在兩個“病灶”:一是對中國5000年文化基因的否定,缺失了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歷史本我”;二是對當代中國國力的不自信,缺失了作為一個中國人的“現(xiàn)實本我”。這兩個“缺失”,不僅是可悲的,更是致命的。

1837年,愛默生在哈佛大學發(fā)表了一個著名演講,他鄭重提醒美國青年,不要成為“在美國”的德國學者、英國學者或法國學者,而要成為立足于美國生活的“美國學者”。他認為美國人傾聽歐洲的時間已經(jīng)太久了,以致美國人被看成是“缺乏自信心的,只會模仿的,俯首帖耳的”。愛默生的演講促人警醒、發(fā)人深省。一個不重視作品的價值追求、不聚焦文化母國的文藝家或人文學者,怎么對得起腳下的厚土以及給他們以崇高榮譽的祖國和人民?因此,廣大文藝工作者應當按照《決議》所要求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注重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根鑄魂”,努力提高“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中國共產(chǎn)黨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信心與能力,緊握歷史脈搏,堅持與時代同步,創(chuàng)作出既有世界視野又有中國風骨、中國精神、中國氣派的文藝精品。


堅定文化自信,
文藝工作者才能更好地堅守使命擔當


中華民族在文化交流融合過程中,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形成了共有的文化血脈。無論是貞觀之治的萬邦來朝,還是康乾盛世的萬民所向,抑或是當下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所蘊含的政治倫理、家國情懷,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在各種文明交往中具有強烈的文化感召力和同化力,文化自信的根本就源于此,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榮辱與共和使命擔當亦源于此。

作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從地上冒出來的,而是中國共產(chǎn)黨緊緊依靠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做出的正確的道路選擇。文藝工作者擁有的中國經(jīng)驗不僅包含個人和集體的經(jīng)驗,而且包含土地、氣候等自然稟賦,以及生活習俗、審美偏好和人文資源,其中最重要的是烙刻在每個人身上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印記。

廣大文藝工作者要自覺繼承、傳播、創(chuàng)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正如《決議》所強調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ōu)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根基,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要“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踐行這種使命擔當,就是要深入沸騰的現(xiàn)實生活中,去感受、發(fā)現(xiàn)和書寫,既要有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又要有嫻熟駕馭語言藝術的能力。但丁認為,“語言作為工具,對于我們之重要,正如駿馬對騎士的重要”。文學藝術是心靈的依托和語言的藝術。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也是聯(lián)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這是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幸運,也是其創(chuàng)作自信賴以支撐的重要前提。文藝工作一旦進入現(xiàn)場,就會成為生活本身,就會褪盡鉛華,叩擊心靈,樸素而真誠,它展示的是歷史,沉淀的是文化,契合的是使命,肩負的是擔當。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始終浸潤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光芒之中,日積月累,潤物無聲。每一座文藝高峰,都是文藝工作者的傾情奉獻,都凝聚著無數(shù)文化先輩和今人的智慧、心血和犧牲,這些奉獻和犧牲為中國文化的豐富和發(fā)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當下的文藝工作者站在歷史巨人的肩膀上,正以自信的主體精神踐行著文化追求。不禁想起曾有一位法國著名出版商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在北京約見作家格非,談小說《人面桃花》版權輸出事宜。簽約前,格非對部分條款不認同。出版商問:“難道你不希望自己的書被法國讀者了解嗎?你的書不能在法國出版是一個很大的損失?!备穹谴鸬溃骸拔业臅荒茉诜▏霭?,是法國讀者的損失,我沒有任何損失?!边@樣的回答擲地有聲,體現(xiàn)了作為一個崛起中的世界大國的作家應有的文化自信。

大國逐夢,登高望遠;使命在肩,永遠向前。立足建黨百年新起點,廣大文藝工作者應該擁有大國子民的境界、氣度、胸襟和抱負,扎根廣袤厚實的土地,吸吮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養(yǎng)分,以14億中國人民的磅礴之力,激濁揚清,正本清源,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激情澎湃地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恢宏史詩,這是歷史的選擇、時代的選擇,也是每一個有理想、有熱血、有追求的文藝工作者的自覺選擇和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