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吳亦凡事件”引發(fā)社會高度關注和網絡持續(xù)熱議。在此過程中,“熱搜”成為信息擴散的重要策源地。據不完全統(tǒng)計,自7月8日“都美竹”“吳亦凡”登上熱搜榜,至7月22日期間,與該事件相關熱搜話題達60多個,總占榜時間超100小時,累計閱讀量超100億、討論量超300萬。如此“丑聞熱搜霸榜”現象再次高調泛濫,不能不引起全社會的足夠警惕。
熱搜,指一定時間內網絡平臺上搜索量靠前、上升趨勢迅速的幾個或幾十個關鍵詞,通常反映這段時間內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事件和流行話題。此次“吳亦凡事件”頻上熱搜有其客觀原因:一是涉及“未成年”和“女性”,已屬社會事件,觸及法律層面;二來近期吳亦凡負面信息不斷,積累下大批受眾,為各方討論提供了巨大空間。但無論如何,一名藝人丑聞多日占據輿論焦點,實在有違熱搜存在的本意,也不為一個成熟、高素質網絡社會所樂見。作為社會輿論的晴雨表,熱搜已成為網絡時代重要的公共資源之一,往往事關公眾利益和公信力,絕非個別人的“一畝三分地”。公共資源屬于大家,自然需要我們共同來維護。
一段時間以來,熱搜被各種明星八卦、低俗炒作等信息占據現象屢見不鮮,甚至有人為了積攢人氣及背后的經濟利益,雇傭“水軍”,買榜刷榜,故意炮制熱點,操縱熱搜榜單,一些粉絲和“吃瓜群眾”的積極“參與”,更加速相關話題升溫。這些行為嚴重擾亂網絡空間,蒙騙遮蔽大眾視野,扭曲正常輿論生態(tài),產生不良社會影響,尤其對廣大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危害。文藝工作者身為公眾人物,理應潔身自好,樹立良好形象,力避負面事件,把藝術創(chuàng)造和藝術成果列為宣傳推介重點,大力弘揚主旋律、宣揚正能量,讓自身生活瑣事淡出公眾視線,不能借機炒作獲取流量。廣大網民特別是粉絲、“飯圈”也應理智看待明星、“愛豆”的熱搜信息以及平臺、工作室的助推行為,做明辨是非、心明眼亮、響亮發(fā)聲的網絡參與者和信息共享者。
網絡媒體和社交平臺需堅守社會責任。如今,熱搜已不只限于數據和技術范疇,人工干預及介入導致一些應該獲得關注的話題沒熱起來,不值得被關注的話題卻憑借熱搜進入輿論場,成為個別平臺收割流量的利器。負責任的媒體和平臺應樹立正確的導向觀、價值觀,提倡文明表達和理性傳播,通過技術優(yōu)化看好門、把好關,對不良信息主動降溫,積極做好輿論引導,及時“終結吃瓜大戰(zhàn)”,不給人為制造轟動效應、販賣庸俗低俗惡俗內容留機會,更不能一味迎合用戶喜好,對明星、網紅過于片面、負面的信息火上澆油、推波助瀾。
相關部門和行業(yè)組織需加強治理監(jiān)管。中央網信辦啟動的相關專項行動涉及網絡“飯圈”亂象問題,將深入整治誘導未成年人應援集資、高額消費、投票打榜、互撕謾罵、拉踩引戰(zhàn)、刷量控評等行為,對遏制“飯圈”陋習無疑將起到積極作用。治理熱搜亂象,還需要文藝行業(yè)、網信領域等有關管理和執(zhí)法部門多措并舉、齊抓共管、協(xié)同作戰(zhàn)。一方面加強監(jiān)管和懲治,加大專項執(zhí)法力度,對違法違規(guī)發(fā)布熱搜的推手和媒體平臺,該查查、該禁禁、該封封,斬斷黑產業(yè)鏈,形成有力震懾。另一方面,通過行業(yè)行為準則,強化正面引導,建立完善準入、退出機制和負面清單,進一步推動文藝界職業(yè)道德和行風建設取得新突破。
就在“吳亦凡事件”占據熱搜榜時,河南多地遭遇暴雨襲擊,全國人民為此擔心揪心,很多網友紛紛表示“先別吃瓜了”,正如一位網友所說:“能不能不要讓這些人上熱搜了,國家有太多問題需要投入精力?!本W民的冷靜與覺悟必須給予肯定和點贊。在此,我們也發(fā)出倡議,不要讓劣跡藝人和“黑料”網紅的“丑聞八卦”霸占更多公共資源,讓熱搜回歸應有的樣子,重價值、有意義、講規(guī)則、守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