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業(yè)界熱點

《’陌生化’的空間觸摸》群展即將在C14展出

來源: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網(wǎng) 責編:尤克里里 2016-03-11

2016.3.13——2016.4.3

策展人 Curator:林路 Lin Lu

參展藝術家 Artists:Anderson & Low, Christian Chambenoit,Liz Hingley,郭國柱( Guo Guozhu),嚴懌波( Yan Yibo),張晉(Zhang Jin)


上海 — C14畫廊榮幸推出《’陌生化’的空間觸摸》群展,作為新空間啟用的開幕展。開幕酒會于2016年3月13日(周日)下午1:00至4:00在C14 畫廊舉辦,敬請各位光臨。

俄國藝術家維克多·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在《作為手法的藝術》有一段發(fā)人深省的話:藝術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使人恢復對生活的感覺,就是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頭顯出石頭的質(zhì)感。藝術的目的是要人感覺到事物,而不是僅僅知道事物。藝術的技巧就是使對象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的長度,因為感覺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目的,必須設法延長。

在這里,“陌生化”的空間觸摸感,也許就是延長審美愉悅的關鍵所在。作為視覺藝術的攝影和裝置,往往具有非常獨特的可置換性——一旦平面的攝影讓人有了物質(zhì)性觸摸的欲望,或者,立體的裝置誘惑人的視覺去嘗試空間的觸摸,通感(視覺與觸覺)也就產(chǎn)生了,審美的愉悅自然神秘地升騰在靈魂的幻覺中……

英國攝影家Anderson & Low在一組題為《New Process》的作品中,以其特殊的配方所構成的化學呈現(xiàn)方式,讓視覺的“觸摸”顯得尤為“困難”的前提下,構成了觸覺嘗試的欲望空間。另一組《Architecture》和嚴懌波的《渾沌》也有著異曲同工的基點:前者是夜色中的厚重而生發(fā)出的“渾沌”質(zhì)感從而引入天地無常的玄學,后者則是在動感模糊或者尤其破壞了視覺影像清晰度的前提下,以看似“渾沌”實則異常清醒的哲學觀念,構成了視覺“觸摸”的趣味性。

其實“陌生化”的空間觸摸感,也許就是藝術特質(zhì)的非常態(tài)體現(xiàn)。Anderson & Low又一組作品《Abstraction》,是將非常態(tài)的“觸摸感”推到了極限——攝影家異常敏感的視覺發(fā)現(xiàn)將現(xiàn)實中的立體建筑構成轉(zhuǎn)換成了似乎純粹平面的抽象作品,但是一旦你凝視這些抽象的平面空間,其幻覺中的多重立體的轉(zhuǎn)換可能一時間錯綜復雜而來!張晉的西北景觀同樣也在這樣的層面上進行著有意味的嘗試,以非常態(tài)的視覺構成,試圖打破千百年來人們對自然的認知能力,冷靜卻又敏感。

至于郭國柱的《堂前間》和Liz Hingley的宗教空間一樣,更是一種非常態(tài)的、可以細細“觸摸”的人類文化學的空間景觀再現(xiàn)。前者冷漠的空間中有著無數(shù)可以拾取的細節(jié),令人心碎;后者在看似常態(tài)的日常生活中,將靈魂世界實際上居無定所的錯位變成一聲長嘆!

其實在形式與現(xiàn)實之間,藝術家的使命就在于以新的形式去接受社會是什么樣的,就是說把社會作為高于僵化的舊形式的、更為復雜和豐富的“事實的世界”接受下來,以便迫使人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這樣一種“陌生化”的空間觸摸正是在以一種非常主動的方式來做一個非常被動的工作,這就是以“審美”方式來試圖跟上現(xiàn)代世界的發(fā)展,為被技術、商品主導的以及由此產(chǎn)生出來的新的時空經(jīng)驗和社會體驗找到一個形式上的落點。

聚集在這里的所有藝術家,通過似乎漫不經(jīng)心的影像,卻堅定地表明和小說家昆德拉一樣對世界的看法:這世界只是一個純粹的空間,沒有任何意義?或者,比昆德拉更進一步的是,由于視覺作品的獨特性,空間中的觸摸,到了Christian Chambenoit的影像裝置中,人的本身就是一個神秘莫測的空間形態(tài),誰也難以界定其意義所在!所以這一次,就讓我們就靜下心來,放棄一切關于意義的探索,在“陌生化”的空間觸摸中感受審美的愉悅,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