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業(yè)界熱點

C14畫廊推出王軼庶個展《可能》

來源: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網(wǎng) 責編:頓河哥薩克 2016-04-14

2016.05.08——2016.06.19
開幕:下午1點
策展人:姜緯
藝術家:王軼庶

上海 — C14畫廊榮幸推出王軼庶的個展《可能》,呈現(xiàn)藝術家最新系列作品。此次展覽為C14畫廊與北京CIPA畫廊合辦的交換巡回展覽,由姜緯先生擔任總策展人,展覽的相應畫冊將由中國攝影出版社推出,旨在促進京滬兩地的藝術交流。開幕酒會于2016年5月8日(周日)下午1:00在C14 畫廊舉辦,藝術家王軼庶屆時蒞臨,歡迎各位光臨!王軼庶個展《可能》將于2016年7月2日(周六)在北京CIPA畫廊開幕。

王軼庶的照片彌漫著一種謹慎的曖昧氣息,既來自于現(xiàn)實,又游離于現(xiàn)實;既單獨成立,又整體積聚。其照片的色彩感,并不夸張矯飾,是拍攝對象的形態(tài)體現(xiàn),也是不易察覺而恰如其分的表征。所有這些都通往他的敘述核心:人在身體和精神上的可能——可能的身份、可能的關系、可能的狀況、可能的動作、可能的痕跡、可能的變化、可能的處境、可能的結局、可能的命運。

如此耐人尋味的氣息,源于王軼庶對攝影的深刻認識:“我們的生活周邊至少有兩個世界,或者更多。一個是我們所熟知的,按照世界法則運轉的,人之常情什么的;另一個則是說不清道不明的,閃一下讓你看,不注意就溜過去了。第一個世界的東西我雖然依賴它,但沒什么興趣,不解渴。在攝影里,我主要是對第二個世界感興趣。”

大多數(shù)攝影師還停留在照片必然也必須說得清、道得明的階段,這和攝影的一部分屬性有關,更主要是和人們對攝影的認識程度有關,人們看到的照片,往往是希望看到的照片。但顯然,王軼庶并不滿足于此。他讓照片自己說話,而不是由他來為照片代言。

王軼庶的照片不會經(jīng)由我們習慣的有意識無意識的引導就可辨析出它、捕捉到它,而是賓主異位,不是我們看見它,是我們被它抓住,碎片般的照片,同時也讓我們感覺巨大,甚至不是它在我們眼里為我們所擁有,而像我們置身于它里面,像大自然面貌曾奇異地閃露一角或者一次,像一個神秘的海市蜃樓形象,像一次夢游之境;它并無閱讀一般照片多少總有的社會線索,有著來歷因此也就對其情形有著限定,是可望完成的。他的照片沒有攝影通常呈現(xiàn)的“事情”模樣,事情的一截截存在,或事情的來龍去脈,才是立足時間和空間的攝影,也才會被時間和空間所穿透、所分解從而消耗磨損。而他這些照片只是“一個”或“一次”,由此逸出時間和空間的統(tǒng)治。觀眾閱讀照片,也許總是想把它打開來、延展開來,比如說置放到某個夏天下午,有雷雨或有陽光,之前怎樣之后怎樣,還有誰誰在場然后誰又做了什么云云,但王軼庶心中清楚,它才是起因,才是主體,它不融化于因它才會有的狐疑和猜測之中,這些狐疑、猜測和它表面的直觀形成有意思的對比,這只是它的一次演出,它的可能。它不被完成。

王軼庶照片里的世界仿佛退到了遠處,怔在了遠處某個地方,有時它好像仍會移動地只存留在人的眼角余光里,你想正視它時它就躲入你的眼睛背后,但有時它也會清晰地完全不動不移,像一幅靜物畫似的,還莫名其妙地強調細節(jié)。這當然不純粹是平行的、機械的陳列,它更加滲透,而且它還是直觀的、寫實的,所以它也自自然然就成為了豐碩的隱喻,你有能力看多遠是多遠的隱喻。






C14畫廊現(xiàn)已搬入位于浦東世博園的新空間,成為園區(qū)內首家畫廊。嶄新寬闊的展示空間致力于滿足更為豐富的藝術作品以及提供更為舒適的觀展環(huán)境,在未來更加緊密地帶來藝術展覽和活動。作為國內專業(yè)的藝術攝影畫廊,C14將持續(xù)不斷推出國內外重量級藝術家。7月3日(周日),C14畫廊將帶來鄔樹楠的個展《呼吸》,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