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在第三個“中國文藝志愿者服務日”到來之際,在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紀念日,由中國文聯(lián)攝影藝術中心信息資源部,內(nèi)蒙古公共關系協(xié)會,三主糧集團股份公司主辦的“三主糧杯”首屆穿越中國燕麥谷全國攝影大展啟動儀式在北京釣魚臺舉行。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原黨組成員、中國攝影著作權(quán)協(xié)會副主席宋明昌,中國文聯(lián)國內(nèi)聯(lián)絡部副巡視員羅江華,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顧問朱憲民,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張桐勝、羅更前,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攝影家協(xié)會主席額博,中國攝影著作權(quán)協(xié)會副主席于云天,三主糧集團股份公司市場執(zhí)行總裁唐海東,三主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千畝作業(yè)單元一畝地計劃項目運營總裁戴建民,中國文化旅游攝影協(xié)會秘書長楊新麗,攝影家郝遠征,勝影萬象(北京)旅游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總裁張笑聞,以及來自光明日報、新華社、人民網(wǎng)、中新社、《人民畫報》、中國藝術報、中國文化報等50余家新聞單位出席發(fā)布會。
發(fā)布會由中國文聯(lián)攝影藝術中心副主任、中國文聯(lián)攝影藝術中心信息資源部主任吳硯華主持。朱憲民代表中國攝協(xié)致辭。唐海東向來賓介紹三主糧集團有關情況。張桐勝介紹了本次大展的相關情況。吳硯華介紹了本次大展的征稿規(guī)則。發(fā)布會上,張桐勝還向釣魚臺國賓館贈送了攝影作品。
記者在發(fā)布會獲悉,為充分展示燕麥文化,攜手中國文聯(lián)攝影藝術中心信息資源部、內(nèi)蒙古公共關系協(xié)會共同主辦 “三主糧”杯——首屆穿越中國燕麥谷攝影大展,旨在鼓勵攝影人用鏡頭定格古老的燕麥種植、加工工具,展現(xiàn)燕麥的種植歷史、聚焦燕麥飲食文化及燕麥種植地多彩的民俗特色,把燕麥文化弘揚到全世界。
“三主糧”杯——首屆穿越中國燕麥谷攝影大展即日起至2017年4月30日,面向全國攝影人征集反映全國燕麥文化的攝影作品。將精選100幅 (組)攝影作品入展,其中相機攝影作品70幅,手機攝影作品30幅,稿酬人民幣各800元。另三主糧集團股份公司還將從來稿中收藏8-10幅作品。
大展啟動儀式現(xiàn)場(翁奇羽攝)
啟動儀式現(xiàn)場
張桐勝向釣魚臺國賓館贈送作品#p#副標題#e#
以下為攝影家在燕麥谷相關地域創(chuàng)作的作品
![](http://pojf.cn/uploads/allimg/160524/9-160524162539.jpg)
![](http://pojf.cn/uploads/allimg/160524/9-160524162539-50.jpg)
![](http://pojf.cn/uploads/allimg/160524/9-160524162539-51.jpg)
![](http://pojf.cn/uploads/allimg/160524/9-160524162540.jpg)
![](http://pojf.cn/uploads/allimg/160524/9-160524162540-50.jpg)
![](http://pojf.cn/uploads/allimg/160524/9-160524162541.jpg)
![](http://pojf.cn/uploads/allimg/160524/9-160524162542.jpg)
![](http://pojf.cn/uploads/allimg/160524/9-160524162542-50.jpg)
![](http://pojf.cn/uploads/allimg/160524/9-160524162543.jpg)
張桐勝 攝
![](http://pojf.cn/uploads/allimg/160524/9-160524162543-50.jpg)
張桐勝 攝#p#副標題#e#
張桐勝 攝
張桐勝 攝
![](http://pojf.cn/uploads/allimg/160524/9-160524162545-50.jpg)
吳壽莊 攝
吳壽莊 攝
![](http://pojf.cn/uploads/allimg/160524/9-160524162546-50.jpg)
張桐勝 攝
張桐勝 攝
誠如張桐勝所說,燕麥谷相關地域風光旖旎、文化璀璨,可拍可攝的題材相當豐富,期待朋友們的大作。#p#副標題#e#
![](http://pojf.cn/uploads/allimg/160524/9-160524162544.jpg)
![](http://pojf.cn/uploads/allimg/160524/9-160524162545.jpg)
![](http://pojf.cn/uploads/allimg/160524/9-160524162545-50.jpg)
吳壽莊 攝
![](http://pojf.cn/uploads/allimg/160524/9-160524162546.jpg)
![](http://pojf.cn/uploads/allimg/160524/9-160524162546-50.jpg)
張桐勝 攝
![](http://pojf.cn/uploads/allimg/160524/9-160524162547.jpg)
誠如張桐勝所說,燕麥谷相關地域風光旖旎、文化璀璨,可拍可攝的題材相當豐富,期待朋友們的大作。#p#副標題#e#
相關知識點:
![](http://pojf.cn/uploads/allimg/160524/9-160524163354.png)
歷史上,中國燕麥有很多名字——《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公元前104-公元前96年)在追述戰(zhàn)國軼事中提到“簛”,按孟康(三國廣宗人、魏明帝時任弘農(nóng)守)的注釋:“簛,禾也,似燕麥”?!稜栄?middot;釋草》(公元前476-公元前221年)提到“蘥,雀麥”。晉郭璞注:“即燕麥也(蘥,音yue)。”古樂府“田中燕麥,何嘗可獲”,推測是混跡田間的野燕麥。這是關于燕麥較早的記載。明代對燕麥多有關注,“雀麥”,即野生燕麥,在荒野中頑強存活下來的植物。
“簛”、“ 蘥”、“雀麥”、“燕麥”、“錯麥”、“阿師或迦師”、“埜麥”、“烏昧草” “雀角草”、“破關草”、“杜姥草”、“柝草”、“油麥”……中國燕麥幾經(jīng)蛻變,其名頗有些撲朔迷離。
燕麥在全世界五大洲42個國家栽培,在世界八大糧食作物中總產(chǎn)量居第五位。燕麥一般分為帶稃型和裸粒型兩大類。世界各國栽培的燕麥以帶稃型的為主,常稱為皮燕麥。我國栽培的燕麥以裸粒型的為主,常稱裸燕麥。
我國種植燕麥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生產(chǎn)省區(qū)有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甘肅、陜西、寧夏、云南、四川、貴州、青海、新疆、黑龍江、遼寧、吉林、西藏,共有210個縣(旗)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