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團體會員

藝術攝影如何拓展國際化視野

來源:中國攝影報 責編:大木 2009-07-09

    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主辦、兩年一度的中國第十三屆國際攝影藝術展覽征稿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在距8月15日截稿期還有一個月時,一定有許多摩拳擦掌、準備參與這個中國舉辦的國際性藝術攝影展覽的攝影人在打聽和琢磨,本屆國際攝影大展到底會怎么評,自己的作品如何能夠從中脫穎而出,得到國際國內評委專家的認可?首次提出打造“藝術攝影特色”的本屆國際影展牽動大家神經的兩個主要詞匯,一是“國際”,二是“藝術攝影”,因而,雖然國內參評者關注的是自己作品能否獲獎入選的小事兒,引出的卻是一個宏大的話題:

    專家論道

    藝術攝影特色到底是什么特色?藝術攝影的攝影展覽會如何評選?攝影人參加藝術攝影評選該注意些什么問題?擔當過歷屆中國國際影展評委,又在從事著不同攝影行當?shù)膶<覀?,以自己個性化的理解,為廣大攝影人勾勒出本屆中國國際影展特色的一個輪廓。

    本質是探索未知
    王瑤(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新社副總編輯,國際影展第九屆評委)

    大的方向上,國際化的展覽和獎項很多,怎么能與眾不同,走出自己的特色,將影展可持續(xù)發(fā)展下去,吸引更多人參與,這是最關鍵的問題。而規(guī)則的制定涉及到影展的形象、定位和品牌。在一開始征稿時,如果告訴大家,影展定位的路線,我們豎了一桿什么樣的旗,就能在鮮明的旗幟下聚集志同道合的一類人。

    藝術類作品,評選標準首先是能體現(xiàn)對真、善、美的追求,在藝術道路上的大膽探索,在藝術表現(xiàn)上的原創(chuàng)和創(chuàng)新。簡單模仿、千人一面,畫面再漂亮也會大打折扣,“藝術的本質就是在于探索未知。”我們應鼓勵第一個吃螃蟹的藝術家。

    隨著新媒體,新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fā)展,包括荷賽在內的影展影賽發(fā)生變化是必然現(xiàn)象,探索不是壞事。但是在千變萬化中我們中國的國際影展始終張揚、堅守的核心價值不會改變,對光明與美好的追求不會改變,對世界文化的交流做出的努力不會改變。我認為,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辦這樣一個國際性影展的獨特意義在于,中國人向世界打開了一扇門,通過它讓世界了解中國,同時也讓中國走向世界。在全球化進程中,人們難免擔心弱勢文化在強勢文化的擠壓下會越來越弱,中國人辦國際影展,重要的是通過一套科學可行的游戲規(guī)則,去實現(xiàn)我們的目標:提供一個真正國際性的大舞臺,讓各國各民族的攝影文化都有機會平等地展示出各自的獨特魅力。

    重要的是思想內涵
    朱憲民(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國際影展評委)

     國際影展進行了改革,現(xiàn)在各方的反響不同,但我贊同這種改革。國際影展應該與其他有所區(qū)別,讓純粹的藝術攝影有更多流派,讓當代的沙龍攝影有更新的、更大的發(fā)展空間,這是很有必要的。

    只分成黑白和彩色,也就意味著所有作品不受題材的限制,可以盡情地表現(xiàn),可以天馬行空地對作品進行再創(chuàng)作。我想,改革的重點是,題材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作品表現(xiàn)出的思想內涵。好的藝術類作品應該有視覺沖擊力、表現(xiàn)到位,攝影風格、題材要新穎,要有攝影師的個人風格和個性表達。優(yōu)秀的藝術攝影一定是內容和形式都十分出色的照片。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那些讓人有想象空間的作品,有思想性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這些作品能夠讓人看到拍攝者要說明什么。以前,評委在藝術類作品的評選中也為一些照片爭執(zhí)過,比如關于主旋律的作品。我想,主旋律是個很廣義的概念,不僅有政治的概念,還有人類的和諧、社會的進步,從這個意義來看,想必廣大攝影人也會拓展自己的攝影思路。

     我曾說過,我希望能在國際影展中看到更多環(huán)保題材的作品,現(xiàn)在我想說的是,希望攝影師對于環(huán)保的關注從全球范圍進行思考。國際影展是一個國際性的藝術攝影評選,如果想在這樣的評選中脫穎而出,我想,多看看國外的照片,多了解世界其他地方的攝影,有一個國際化的視野,才能擁有更多獲勝的機會。

     整合的兼容與和諧
    李元(美籍華人攝影家,第九屆、第十二屆國際影展評委)

 
    根據(jù)過往兩次評選的經驗,我發(fā)現(xiàn)那會兒很多參評者對自己作品應該放在哪一類比較茫然。在攝影的發(fā)展已經普及到整個社會每一個階層和每一個角落的今天,攝影的多元化已經達到難以分門別類的地步。加上數(shù)碼技術的發(fā)展,攝影的操作也可以有更多的發(fā)揮。所以,周詳?shù)姆诸惡茈y做到,用整合的方式來評選攝影作品似乎也就有了它的道理。

    攝影作品評選不像百米賽跑那樣,跑得快不快就是決定勝負唯一的標準。有人說,藝術所反映的是一個社會、一種文化、一個時代。當今的藝術不一定能夠留存長遠,而反過來說,像畫家梵高的作品,在他生前基本上沒有人承認它是藝術而加以收藏。作為“視覺的語言”,攝影的表達也有它的文化含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攝影作品的意義和價值也應該有所不同。一些攝影評選,已經不再設置名次,而只是把他們認為有價值的作品不分等級地選擇出來。

    在攝影多元化的今天,在相對分類的情況下分組進行評選,這種整合的做法更能發(fā)揮社會的兼容與和諧。

#p#副標題#e#

    要離現(xiàn)實近一點兒
    陳勃(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顧問,第三屆、第四屆、第七屆國際影展評委)


     以前,國際影展是沒有分類的,后來照片多了,就分成了彩色和黑白兩類,再后來,參評的照片越來越多,也就有了許多分類,現(xiàn)在又整合到了一起。無論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國際影展的含金量更高了。

     我記得有一屆國際影展的評選,所有的評委把照片海選完之后,還要到落選的照片中再復查,從中挑選出覺得不錯的照片。我記得那一次,我從落選照片中選出來一幅藏族喇嘛的照片,后來沒想到的是,這幅照片在后面的評選中一路過關斬將,最后還獲得了金牌。我想跟廣大攝影師說的是,評委眼中內容和形式都好的照片,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所以攝影師首先要相信自己,肯定自己的作品。評委們在一起,肯定會有所爭執(zhí),就像有一次攝影大展中,評委們就對《太陽與人》這幅照片產生了巨大的分歧,評選是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F(xiàn)在要再說這照片到底好不好,恐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評委有各自的審美觀,所以導致一些攝影師研究評委的喜好,也有的攝影師懷疑評選過程中有什么貓膩,其實沒有那么復雜,就我的經歷來說,還是很公平、公正的。

     藝術類作品評選,意味著攝影師可以隨意地調整照片,甚至是剪切、拼貼,我并不贊同這樣,既然是攝影,就要和光與影有關系,我不提倡把色彩搞得很夸張,色彩還是要盡量真實地還原,不要太借助科技的手段。不要離開了攝影最基本的東西。我的觀點還是比較傳統(tǒng),總之,離現(xiàn)實更近一點兒,我相信,好的作品一定是從內容到形式都很優(yōu)秀的,健康向上的作品。

    攝影語言要有特色
    梅生(攝影家,第十一屆國際影展評委)

   以我國的影像分類形態(tài)舉辦國際性影展,可能會存在一些問題,即分類方法上是否通用國際語言。有時候就題材分類會使國外參評者迷惑,讓他們沒有準確的認識。有些國外攝影師會問我報道類和紀實類的區(qū)別,因為國外沒有嚴格的分類。也有一些參評者沒有準確判定,把握不清自己作品的門類歸屬,投稿照片與規(guī)則要求不相符,由這個原因造成的照片出局就很可惜。因此,能否了解國際語言、制定國際化分類方法很重要。這一屆國際影展在類別設置上一改前幾屆按題材分類的方式,分為彩色類和黑白類,這樣的分類方式就攝影說攝影,就攝影語言方式說攝影,更加和國際接軌了。

    這屆國際影展對后期制作的照片不再另行分類,將其融合在黑白和彩色兩大類之中,這是一個信號,即國際影展更加包容了,讓攝影語言更加公眾化,做出自己的特色,吸引更多人參與。

    藝術類照片,攝影語言運用得是否純粹、到位,能否鮮明反映攝影語言的本質,是否有自己鮮明的特質,是贏得評委眼球的關鍵因素。第十一屆國際影展評選現(xiàn)場,國際評委們對后來獲得社會生活和民眾風情類金獎的《兩個羅馬尼亞工人》(意大利攝影家瑪塞羅·瑪特拉西作品)歸為哪個類別產生了分歧,但在分歧之下,評委對照片攝影語言運用的肯定是一致的,求同存異,這張照片獲得了金獎。
#p#副標題#e#

    老外支招

    作為一項國際性的大型藝術攝影展覽,中國國際攝影藝術展覽的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不僅送稿參評的國家和地區(qū)數(shù)節(jié)節(jié)攀升,而且有越來越多的國際攝影界同行加入了展覽的評委隊伍中來。對于欲選片參評的中國攝影師來說,聽聽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外國同行的說法,無疑會開闊自己的思路,看看人家真正關注的是什么。

    技術質量通常不是問題
    約翰·弘德森(John Hodgson,澳大利亞攝影學會原主席,第十一屆國際影展評委)

    參加過的那一屆評選經歷讓我感覺到:參展的作品種類非常豐富,拍攝技藝相當嫻熟,基本上代表了所有國家和地區(qū)的最高水平。而且評選系統(tǒng)也非常有效率,所有的評選安排都是最棒的。
 
    如果說有什么參評的竅門,我想,好照片是一個非常主觀的問題。在國際上,技術質量通常不是問題,因此評委們對作品的反應更多是一種情緒,也可能是被事物本身、光線、構圖、色彩或者是作品想表達的內容,或者要表現(xiàn)出的驚訝、愉快、憐憫、羨慕或者甚至是厭惡等情緒。一個評委對作品的反應也有賴于對事物是不是熟悉。例如,我的經驗是澳大利亞的風光片在國外比在國內的展覽中更成功,因為國內的評委對這類片子太熟悉不過了。

    我想給評選組委會提個建議:因為A3尺寸是由國際攝聯(lián)(FIAP)和美國攝影學會(PSA)支持的標準尺寸,大部分展覽都收取這個規(guī)格的作品。中國國際影展收取的尺寸如果不是這個規(guī)格的話,許多國外攝影師還需要重新制作照片參加,而這些照片就不能再送去參加其他的評選了。

     表現(xiàn)新創(chuàng)意就是好照片
    庫特·巴森斯基(Kurt Batschinski奧地利攝影家,第十一屆國際影展評委)
 
    無論是彩色還是黑白照片,只要是能夠表現(xiàn)出新的創(chuàng)意的就是好照片。像風光、人像和社會生活都是屬于這種。我在中國時就一直說,中國的攝影家和舉辦的攝影沙龍活動都非常優(yōu)秀,我相信今年也會有很多的優(yōu)秀作品參評,中國第十三屆國際影展會辦成一屆成功的藝術攝影大展。

    要拋開傳統(tǒng)束縛
    夏麗·沃克姆(Shelly Verthime,英國策展人,第十二屆國際影展評委)
 
    從原來的多個類別到現(xiàn)在的只分兩個大類,我覺得分類方面改革很好。我想,一個好的攝影家在這兩個方面都會有很好的表現(xiàn)。當然,我也期待著評選分成專業(yè)組和非專業(yè)組,對于各個層次的攝影師更為有利。

    從上一屆的評選中,我看到中國攝影師的作品面廣量多,這也折射出中國社會進步和攝影的蓬勃發(fā)展。好的作品應該是可以打動任何人的,所以,攝影師拍攝時不僅要有發(fā)現(xiàn)、有思考,還要留心。中國的攝影師們如果能拋開傳統(tǒng)束縛,在后期創(chuàng)作上大膽創(chuàng)新,我相信一定會有更大的提升。

    會給真正表達個人想法的照片投票
    威利·瑟伊(Willy A. Suys,盧森堡攝影家,國際攝聯(lián)贊助服務部主任,第十一屆國際影展評委)

 
    我參加過中國第十一屆國際影展的評選,對我來說,我更欣賞評選中首輪的方式,因為每個評委都有機會選擇自己喜歡的照片?,F(xiàn)在,影展分彩色和黑白兩組,我想,這樣更容易評出獎項,也可以讓自然、旅游、新聞等不同的門類在一個組別里體現(xiàn)出大不同。

    什么樣的照片才能脫穎而出呢?我想,國際影展也很難界定出這么多作品的好壞。因為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評委個人的見解。但要問我的話,我無疑會給那些真正表達攝影師個人想法的照片投票。

#p#副標題#e#
     彰顯攝影的無限可能

    作為在中國舉辦的歷史最久、影響最大、參與范圍最廣的一項國際攝影活動,中國國際攝影藝術展覽在舉辦到第十三屆的時候為自己提出了新的定位,要重點突出藝術攝影特色。

    關于“攝影藝術”與“藝術攝影”之類名詞的辨析頗有時日,單單“藝術攝影”的范疇與定義相信也會有許多有識之士在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盡管什么是藝術攝影的話題會引起許多爭論,但“藝術攝影不完全等同于沙龍攝影”,應該會成為業(yè)界的共識。

    在這個共識的基礎上,我們再來看待中國國際影展要著力打造的藝術攝影特色,就會給參評者留下一些啟迪:如果僅把“藝術攝影”理解成表現(xiàn)花鳥魚蟲、風光人像之類我們常見的與新聞紀實類攝影相區(qū)分的題材的話,視野肯定是有些狹隘的;如果在影像表現(xiàn)手法上僅僅著眼于傳統(tǒng)沙龍化的思路,其想法肯定是片面的;即使征稿啟事中寫明“本展覽作品攝影方法不限,允許參加者對作品進行各種形式的修改、調整和創(chuàng)作”,PS不應該也絕對不會成為參評本屆中國國際影展者的唯一制勝法寶……

    接受本報采訪的多數(shù)專家評委們都無一例外地在強調,藝術攝影特色的國際影展,在他們的理解中,將會更注重攝影語言運用,注重對于人類真善美的表現(xiàn)與表達,而題材不會成為藝術與非藝術的分界線。從這個意義上看,各類題材都應該成為突出藝術攝影特色的中國國際影展參評者的表現(xiàn)對象,而在同樣題材的作品中,更具探索意義的表現(xiàn)手法和攝影語言應用,應該會更受評委專家們的青睞。比如第十一屆中國國際影展人像、時裝、廣告、靜物、建筑等類的金獎作品及最佳黑白作品《龍泉寺漢白玉牌坊》(宋舉浦攝),拍的就是五臺山上一座普通的牌坊,但恰恰是其手刷銀鹽印相的原生態(tài)工藝,使其一路過關斬將,最終登頂?shù)摹R荒曛?,這張照片又獲得了第28屆國際攝影聯(lián)合會(FIAP)黑白雙年展的金獎。

    其實,想想以往任何一項攝影評選,誰不會將目光放在那些表現(xiàn)手法有突破的創(chuàng)新之作上來呢?那種照著往屆獲獎作品“依葫蘆畫瓢”式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那種不敢突破固有的框框在表現(xiàn)手法上進行創(chuàng)新的作品,還會在中國國際影展這個全世界的藝術攝影舞臺上有多少市場?本屆國際影展上我們又能看到哪些讓人眼前一亮的表現(xiàn)手法、制作工藝等層面的創(chuàng)新呢?肯定值得所有攝影人關注。

    近兩年,一個流行的詞匯叫“攝影的無限可能性”。這些可能性不僅表現(xiàn)在攝影題材的多樣和攝影應用范疇的擴大上,更表現(xiàn)在對攝影手法、攝影語言和攝影本體行為方式的無限探索上?;蛟S只有在這個范疇取得更多的突破,藝術攝影的特色也會得到更多的彰顯。
 
     放飛思想的翅膀,展開想象的空間,以“思接千載,神通萬里”之志,利用包括PS在內的所有影像手段,進行全方位的創(chuàng)新與探索,只要其工藝材料和最終的圖像產品仍符合人們關于攝影的審美需求,符合攝影的定義,其中的優(yōu)秀作品都能為藝術攝影的繁榮與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藝術無國界,創(chuàng)意無極限,一圖勝千言,當國際國內數(shù)萬幅關乎藝術的攝影作品放到同一平臺的時候,來自全球各地的評委們在金秋九月的小城麗水,能夠為頗受關注的中國第十三屆國際影展評出什么樣的結果呢?值得關注,亦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