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理論評論

評委說國展

來源:未知 責編:未知 2010-08-13

評委說國展

  國展評選,一方是全國廣大的投稿作者,另一方就是肩負從海量照片中遴選佳作的諸家評委。通過對所有參評作品的瀏覽和評判,評委們對于這其中體現出來的中國攝影現狀,有些個性化的認識。應本報之邀,部分評委撰寫了相關文章,暢談了自己對于國展及其中出現的一些現象的觀感。這些文章,可以讓更多的讀者了解國展評選的幕后,了解評委們對于國展參評作品的見解,同時也是一個攝影界新觀點、新理念、新思維交流碰撞的機會。

見證博弈 感言沉浮

 劉寬新

  結束全國攝影藝術展覽第二階段五天的評選,回到家中,我整整睡了一天,體驗到什么叫“心累”。使我難以平靜的,是見證了18萬余張海量照片的博弈、目擊沉浮的切膚感受。我是紀錄類作品評委,國展組委會讓評委談談評選體驗,正好寫此淺議。

拍照片是拍自己
  許多攝影人問我一個問題“我為什么拍不出好照片?”我的回答是:“要想拍出好照片,首先要先修煉完善自己的內心”。看上去照相是用鏡頭對著別人,其實,按快門時都在不自覺地抒發(fā)自己的觀念,顯露自己的修養(yǎng)。攝影人的內心包括個人世界觀、價值觀、道德修養(yǎng)、文化積淀和有無責任感,包括由內心而主導發(fā)生的潛意識觀察方式、價值取向、趣味選擇、瞬間抓取和技術落實等具體行為。所謂“像由心生”,就是主觀內心對客觀事物截取的主導性作用??梢哉f,目光犀利者看一張照片,能夠參透作者內在。
  在“拉洋片”式第一輪海選中,每一張照片在眼前只有幾秒鐘,就在這短短的瞬間,我們仍然能夠感受到作者的內心狀態(tài)和審美功底。優(yōu)秀佳作中,有大量令人感動的紀實作品,攝影者目光所及,囊括了近年來國內的大事,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歷史影像實證。同時,也多方位再現了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發(fā)生的民情實況。這些優(yōu)秀的作品是作者價值觀的集中體現,顯露出他們愛國愛民的情懷。但是實話實說,有相當數量的照片看后心里并不輕松。我們見到用一大鍋的開水煮活驢的民俗照片,有極為血腥的宰牲場面,有所謂斗馬、斗牛、斗雞的大場面,有辛辛苦苦從千萬胡蘿卜中找到“象形人體隱私器官”的,有直接拍攝暴露在外三寸小腳的,有裸女站在一群剛出井礦工中間合影的……我不敢枉然批評這些我讀不懂的照片,只是不能認同這類價值觀。一個心底仁厚的人,不會傳播血腥;一個深厚的人,不會對淺俗感興趣。我們是否需要考慮和反思對拍攝對象(即便是動物)起碼的尊重?創(chuàng)造基本健康的影像,傳播對社會有益的信息,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我們是否應該反思對待攝影的基本態(tài)度呢?
  還有大量模仿跟風的照片。上屆有打吊針獲獎,這次就出現了幾百張打吊針的照片,從人到動物,囊括了吊針操作的全部角色。仍見擺布導演的假勞作照片,那些扎堆撒網幾百網卻打不出一條魚的漁民,不是為了魚,而是賺攝影人的擺布錢。這些表面養(yǎng)眼的“把戲照片”之所以難以進入第二輪,是因為我們更贊賞真正深入生活,有獨到發(fā)現的作品。評委在選擇佳作的同時,一定在尋找某種端正的攝影態(tài)度,觸摸作者為時代留像的心率脈搏,感受關注社會常態(tài)下民生的疾苦情懷,尋找記錄國家民族磨難發(fā)奮和創(chuàng)建偉業(yè)的不凡目光。凡是成為優(yōu)秀甚至是被推為至高榮譽的紀錄類照片,無一不是在這些方面有突出表現的。此次評選中,評委多次就評價標準進行深入討論,無論是正式開會還是休息閑聊,話題都是責任、導向、攝影教育的必要性、鏡頭的正義正直、防止攝影的浮躁功利性,以及如何出人才、出作品。本次國展22位評委的共識如此集中,再一次說明,要想拍出好作品,先要充實完善自己,按快門或許是一時的,修煉厚德載物的心境則是一生的事。要想拍出好照片,先要聚焦審視自己的內心。#p#副標題#e#

數碼應用技術之我見
  短短幾年,數碼技術已成主流。我們從對數碼的狂熱驚喜中逐步清醒,從“數碼過度癥”頑疾回歸到理性對待新技術。此次國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制作水準有了明顯的提高,色彩過艷、怪誕的比例很低,大部分照片的制作優(yōu)良甚至非常精致,以致評委拿到手里反復揣摩其工藝,愛不釋手,這也反映出我國攝影人數碼應用技術水準的提升和理念的逐步成熟。
  在運用軟件修飾照片方面,紀錄類作品絕大部分作者能夠恰當使用軟件,較好把握了“不得改變原始影像”的基本原則,又能夠在規(guī)則允許的范圍內充分利用軟件保證作品的影像質量。當然,我們也遇到了不具備現場信息真實傳遞和不當修改的照片,根據新問題探討了如何完善維護紀錄類攝影真實性的科學規(guī)則。從9萬多張紀錄類照片中,只發(fā)現為數不多的違規(guī)照片,其比例之低大大出乎我的預料。這是好事,說明作者對保證紀錄類影像真實性的自律意識提高了,我們看到了多年來維護攝影真實性的努力得到了積極的結果。
  本次國展在紀錄類限制使用軟件對原始影像進行修改的同時,在藝術類中則鼓勵使用圖像軟件,提倡充分運用數碼技術表達作者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藝術才華。數碼技術是攝影術中的最新生產力,在別人已經發(fā)明數碼相機和強大的圖像軟件、數碼大潮已成主流的時代,我們不能還處在爭論軟件能否應當使用的階段,那是迂腐。唯一要做的,就是迎頭趕上,使中國的數碼應用水平不落后于世界。本次國展藝術類作品有不少佳作,運用數碼技術相當嫻熟,幾乎不露痕跡,理念和手法結合恰當。當然,也有運用不當的,色彩把握欠精到、合成的四大透視關系有疏漏,某些照片的黑白場失控。我推斷是作者的顯示器不準,造成屏幕看上去好,但是沖洗出來的照片與顯示器相差甚遠的結果。數碼技術有相對完整的技術鏈,從前期拍攝到后期品質控制,環(huán)環(huán)緊扣,需要下工夫系統(tǒng)學習,積累數碼操作的經驗和功力。

青年作品不“年輕”
  本次國展青年組的作品是一大亮點,雖然數量不多,但是最具有活力和創(chuàng)新性。原以為青年人可能因為年輕,影像功底不足而觀念玄妙難測。過去許多青年獲獎作品雖具活力,但普遍存在影像理解和攝影基本功不夠的現象。此次國展青年組作品中,影像功底和攝影基本技術顯著提高,有些具有很高專業(yè)水準,令人刮目相看。在關注青年人自己生活的影像中,既有對時尚生活的趣味表述,也有清醒審視青年成長的片段截取。
  更為可喜的,是青年人不僅關注本年齡段的生活,還把目光投向全社會,關注民生疾苦、關注國家大事件。這種關注有時顯得特別冷靜,顯現出青年人少有的成熟。青年作者朱丹陽的《達措一家》是一幅表現玉樹抗震救災的作品,畫面不是慘烈的場面,而是得到救助的老人的超然平靜和背景中疾行的軍人,對主體內心的刻畫已經從災害表象上升到中華民眾無所畏懼的精神層面,表現出青年人難得的沉穩(wěn)、厚重。不以畫面獵奇,而以深厚表意,這種傾注力和責任感是中國攝影的未來、希望。
  
18萬余幅照片的價值
  本次國展最終或成為優(yōu)秀或得獎的照片不足千幅(組),只占投稿總量的很小一部分。我認為,落選的照片其實很有價值,它的價值就在于部分體現中國攝影的思維走向,有助于進行攝影理念分析、風景觀和自然觀研究,數碼應用技術評價以及技術技法層面的比較分析,這對保護絕大多數沒有入選作者的熱情并給予恰當的指導具有積極意義。我相信,落選作者非常想了解為什么自己的作品落選,得獎作品憑什么得到評委的青睞。真誠和客觀的分析,會得到大家的歡迎。假如從現在開始到下屆國展的兩年間,能夠把國展作品送到各省基層輪流巡回展出;假如每一場展出有評委輪流現場點評作品得失;假如落選作者有肚量允許把自己的照片作為“反面教材”被解剖分析;假如獲獎作者同意奉獻自己的經驗與大家分享;假如大家愿意拿出很少的“門票”資金支持全國巡展的成本支出(與購買器材、花錢外出創(chuàng)作和后期制作輸出的花銷相比,這是絕對上算的少量投入);假如大家能愿意一時放下相機,回歸平靜,用心反思攝影態(tài)度和總結提高攝影方式,那么這18萬余張照片就是世界上投稿量最大的一次影展構成的巨型數據庫,其代表性分析的價值不容小覷。到了下屆國展,我們可以總結前面的經驗,得到長足的進步,看到更多的好作品面世和優(yōu)秀人才出現。#p#副標題#e#

“花力氣”與“不花力氣”

  姚璐

  今年國展的評選活動已落下帷幕,我榮幸地被邀請擔當評委。18萬余幅參評作品鋪天蓋地地擺在眼前,這個陣勢是我第一次經歷的。18萬多中產生900余幅(組),中選比率之低也是我參與的評選中為數不多的。評出的佳作,導向意義自不待言,更多的落選照片其實也有其意義,那就是,不要再拍這些或花力氣或不花力氣的照片,至少不要再拿它們參加國展。
  說“花力氣”,是不少業(yè)余攝影愛好者走南闖北不辭辛苦,勞心勞力卻拍出一堆平淡無奇甚至編排好的場景照片,內容上熱熱鬧鬧,一切都那么“繁榮昌盛”、一切都那么“歡歡樂樂”。難道這就是攝影?難道這就是我們的生活?相對于這些落選照片,這次得獎的作品恰恰都是生活中一個個小場景的再現,真實感人,仿佛就在眼前、昨天。大家不要再費錢費力地跑到大山里去獵奇了,那不是你的生活,僅僅是一次活動。攝影者不妨把鏡頭就對準我們身邊的父母妻兒、胡同鄰里、街頭巷尾,那是你生活的地方,產生情感的地方,拍出的作品肯定是有分量的。
  說“不花力氣”,是指輕易就拍了一大堆有些粗制濫造的、直接記錄照片,就認為是紀實攝影。其實這大錯特錯了,真正的紀實攝影人首先是一個人文主義者,他們帶有強烈的悲憫同情心觀察這個世界,從人性的視角體驗人本身,他們甘于寂寞、不畏風險,每個紀實攝影師后面都有一堆感人至深的故事,我們通過他們的圖片看到了人性的光芒和真實,直接泌入我們的心脾,敲擊著我們的靈魂。試想他們的力氣花在哪里?除了體力上的,更多的是心力上的,那才是真正的“花力氣”。#p#副標題#e#

中國攝影人有責任記錄這樣的生活

陳小波

  4月的一個下午,攝影師田鳴來到上海地鐵2號線的人民公園站。此時的田鳴正在為世博畫冊《光榮與夢想》拍攝圖片,他接到的任務是拍攝白領的生活狀態(tài)。田鳴選擇地鐵來表現這個預定主題。
  2號線通往蓬勃發(fā)展的浦東新區(qū),人民公園站是中轉站,人很多,三個扶梯幾乎站滿了人。田鳴把當天拍的圖片帶回去整理,發(fā)現人的密度不夠,細節(jié)不夠。但他料定這里能出片子,于是決定再去。又一天的一大早,田鳴又到2號線,果然人流密度超過想象。乘扶梯從地面往下走的人潮水一樣涌向他的鏡頭。田鳴不斷在鏡頭中尋找,拍攝將近一個小時。
  這是21世紀初中國上海普通的一天,上班族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早春時節(jié),18個出現在畫面上的人,大部分身著深色衣服,其中11個在看報紙,3個在打哈欠,其余幾個則面色嚴肅,腦子似乎在想事。
  田鳴當過記者、大學老師、紀錄片工作者,在攝影的道路上,他一直追求的境界是做“生活的記錄者,思想的表達者”。1991年國展,田鳴拿出《陪讀》——夏日,一個邊打毛衣邊打哈欠邊陪孩子讀書的母親令人心疼,也令人感慨,年輕母親成為那個時代的標志,照片還被評為“真實記錄中國人生存狀態(tài)的十大感人鏡頭之一”,而現在這張照片拍攝的也恰是田鳴自己身邊的生活。2010年國展《上海白領的早班地鐵生活》,讓我們再次想起田鳴這個名字。杰出的攝影者,有能力在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不同尋常的瞬間。從陪讀到早班地鐵,延續(xù)了田鳴的一貫觀看:鏡頭對準普通人,并把自己對生活的感受放進來。
  本次國展評選,一開始,評委把眼光都盯在三年來發(fā)生的大事件上,在地震、雪災、國慶大典、神舟飛船等宏大敘事的照片紛紛亮相、塵埃落定之后,《上海白領的早班地鐵生活》這張不顯山不露水的照片浮出來了。它的題材不重大,畫面沒有所謂的視覺沖擊力,甚至光影也不突出,誰都不會想到這樣一張照片會獲得金質收藏作品。但到了最后,22個評委,無論是平日做紀實報道還是拍藝術照片、無論是做觀念還是做時尚,無一例外被這幅照片吸引了。
  沒有任何國家的攝影者像中國攝影者這樣,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更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攝影者像中國攝影者這樣幸運,此生能經歷千載難逢的變革時代。但在中國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因為許多攝影者在巨大攝影空間里只選擇單一的表述方法,忽略記錄身邊發(fā)生的事情,很多重要元素沒有在影像中得以保存,一些最重要的經濟和文化景象在攝影者眼皮底下流失了:金融革命、IT、健康時尚、科學進步、知識群體、都市發(fā)展、新興階級的形成、房與車、一次次橫空出世的大眾文化、神秘的文明景象、平靜的情感和生活狀態(tài)……
  重溫《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開篇的那首詩《我是一名攝影家》:“我要當一名攝影家,是因為它能使我琢磨觀察人類的環(huán)境,并記錄下人類偉大事業(yè)的一切……我見過那自由人的大地,和那勇敢者的家;我也見過那嶄新的生命呱呱落地,也見過一個生命的結束;我曾見過鄰居們滑過那條街道,也見過那朝圣者跨過曠野的身影;我記錄過建筑工人的手,也記錄下了這雙手破壞了的場景;我攝下了人們歡樂時的微笑,和他們悲傷時的淚滴;我還曾記錄下這單純樸實的自然界,和復雜世故的人生;我攝下了軀體,也攝下了靈魂;我攝下了人們在工作,在娛樂游戲;我也攝下了大自然的奇觀瑰景,和人們建造的摩天大樓;我攝下了美的物品,和美好的人們。”
  100多年來,像詩中寫的那樣,攝影家無所不至,荷賽、普利策獎既堅定地把最重要的獎項授予在當年最危險最混亂的地方挺身而出的人,也開辟出體育、藝術、日常生活等獎項留給擁有更廣泛的觀看立場的攝影者;既有總能在關鍵時刻出現在重大事件發(fā)生地的瑪格南攝影師,也有一大批像《國家地理》雜志那樣用自己的專業(yè)常識和平靜心情拍攝周遭事物的人。
  本次國展把金質收藏作品之一授予《上海白領的早班地鐵生活》,說明國展嘉許的正是攝影者的平民視角,民間立場。田鳴記錄的是再普通不過的日常生活,而這恰恰能折射出大的歷史烙印、世代變遷。中國攝影人有責任記錄這樣的生活。民間立場在中國攝影界不是太多,而是遠遠不夠。#p#副標題#e#

 
電影里的故事 歐陽世忠 攝(
2010年度國展藝術類優(yōu)秀作品)

 
《愛戀》 曾繼勇 攝


 
道歉 姜勝利  攝(2010年度國展評委推薦獎)

#p#副標題#e#

一幅評委推薦佳作的誕生

 張宇

  我有幸擔任本次全國攝影藝術展覽的評委,目睹并參與了評選工作的全過程,給我的印象是評選工作進行得很艱苦、很有序,也很圓滿。說艱苦,是來稿量之大,是我從未曾經歷過的,要過目18萬余幅作品,從中評出數百幅(組)優(yōu)秀作品,這很不容易;說有序,是指工作人員極富工作經驗,整個評選秩序井然;說圓滿,是指評選出來的作品,評委們表示滿意。當然,評選的過程,就是一個反復比較和認真確認的過程,在這一進程中充滿著思考與爭論。思辨的過程,對自己來說常常還是一次次審美價值取向在內心深處的爭斗。以選擇自己的“評委推薦作品”為例,我內心深處就曾經產生過激烈的爭斗。
  評委推薦作品已經成為攝影界重大展覽中一項活動,得到主辦者和評委們的高度重視,同樣也得到攝影界的廣泛關注,我深知其分量。本次全國影展同樣規(guī)定每位評委可推薦一幅作品,第二階段評選工作一開始,工作人員就一再提請評委要關注自己所要推薦的作品,當然我也就特別注意海選推薦作品了。
  在初選時,我就喜愛上了一幅《電影里的故事》,這是一幅直接反映文化生活的作品。因為我是放映員出身的,對放電影情有獨鐘,也曾多次拍攝過這類作品卻未能成功,拍攝難度之大我心里有數。這幅作品的作者是從一個特有的角度,反方向拍攝小朋友們在看電影的情景,電影的畫面在銀幕上清晰可辨,變形的人物讓人感到電影故事變幻莫測。后來,我發(fā)現這幅作品被評委們所接受,已成為優(yōu)秀。當工作人員要我確定它為推薦作品時,我再次進行了審視,這是一幅來自生活的作品,我確實很喜愛,但一條在畫面居中的橫線強烈地躍入我的眼簾,這一構圖上的缺陷最終讓我放棄了這張作品。
  我要選哪一幅作品做我的“評委推薦作品”呢?正當我左右為難之際,有評委看出了我的心思:“你喜歡的那組鳥的作品,就作為你的評委推薦作品不就得了嗎!”是呀!于是那組名為《愛戀》的作品貼上了“張宇推薦”字樣作為候選。
  最后一天,評選工作即將結束,評委推薦作品要定下來了,不知誰提醒了一句“請大家推薦自己最喜歡的作品,這體現的是我們這些評委的水平了”我的腦袋“嗡”地一下,我的推薦作品能如此草率嗎!在最后的時刻,我選擇了一幅差一票就能獲得收藏榮譽的作品《道歉》。作者圖片說明是這樣寫的:“2008年6月13日,一輛出租車在杭州市鳳起路的環(huán)城小商品市場違章調頭撞到一輛交警摩托車,司機趕忙下車向交警道歉。”這一幕讓我想起《流星花園》里道明寺一句名言:“道歉有用,還要警察干嘛?”顯然,這是一幅在街頭抓拍的作品,抓拍的時機準確到位,不難看出作者才思敏銳,抓拍技能熟練,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熱愛生活,深入生活,關注生活并注意細節(jié),以小見大,拍出了一幅讓人回味又引人深思的好照片。
  在我看來,這正是一幅從“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中產生出來的好作品。在評選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注意這幅作品。我還特意拿起這幅作品琢磨了一番,或許是照片的素質不夠精美之故。我想,倘若作者拍照時再向前一步,就無需剪裁,豈不美哉!
  當我在優(yōu)秀作品中苦尋《道歉》這幅作品時,我發(fā)現該作品已被評委高琴貼上了標簽,我看到她貼了好幾幅,便找她協商此事,說我特別喜歡《道歉》這幅紀錄類作品,請她讓給我來推薦。于是,我的“評委推薦佳作”就這樣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