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理論評論

◎ 廣州日報:全民攝影時代

來源:廣州日報 責編:風入松 2012-06-19

  自從相機數(shù)碼化、手機相機化、自拍流行化之后,我們進入了全民攝影年代。當人人隨身必有一臺可以進行拍攝的“東西”時,我們都是充滿個人風格和色彩的攝影師,不論那是特別堆砌經(jīng)營的角度,抑或是毫無焦點、目的、對象的隨便亂拍。

  我也一樣

  尤其是當數(shù)碼相機和手機相機中種種攝影特別效果越來越多的時候,隨便按下的快門,都有可能成就自己也預料不到的有趣作品。這幾個月迷上“玩具效果”,類似上世紀70年代非常流行的“柔光鏡”(Soft Lens),焦點以外的景物都變得蒙眬,與目前流行的手機應用程序“Instalgram”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如果距離夠遠,拍出來的景物會失去真實性,變成像玩具,非常有趣。

  所以最近出國都會用相機的種種不同特效玩相機,去年的斯里蘭卡生日之旅,我就用了相機里一個稱為“戲劇性效果”的特效拍盡當?shù)仫L土民情,所有的色彩都加倍集中,天空變昏沉,白云變?yōu)踉?,人臉不是特別黑就是特別白。我將這系列的照片用在本地時尚生活月刊的《錫蘭香斯里蘭卡特別報道》中,刊登出來的視效相當震撼,甚至因此在香港舉行的“亞洲出版業(yè)協(xié)會2012年度卓越新聞獎”頒獎禮上獲頒“專題攝影”優(yōu)異獎。

  得到這個獎是有點意外,雖然有參加這個類別,但我比較有信心的原本是“時尚專題特寫”和“最佳封面設計”等類別。攝影?我不過是順手、順便、業(yè)余、隨興、憑感覺按下快門,若不是現(xiàn)代相機的種種先進配備,我也不可能拍得出好照片,嚴格來說是僥幸。

  得獎后重新將獲獎的那組照片再看一遍,發(fā)覺攝影特效越多,我對所拍景物的印象就越淺,很多時候甚至不記得、沒印象曾經(jīng)拍過些什么。拍的時候忙著按快門沒(時間)注意,照片出來后仔細瞧,才發(fā)現(xiàn)原來當時有那么多的細節(jié)在現(xiàn)場被我忽略,現(xiàn)在只留在照片中而非腦海里,非常遺憾。

  是這樣的,很多就在身邊的事物,我們總是理所當然、順其自然讓它經(jīng)過,總是要在出事后才發(fā)覺好像錯過了一些什么。你最親近的爸媽、兄弟姐妹、伴侶、好友,你以為天天相處、相處多年大家對彼此很了解?我們有幾個人能記得身邊人的身份證號碼、護照號碼、農(nóng)歷生日、生辰八字?我們有多懂得身邊人的喜怒哀樂等情緒?不是沒有這樣的人,但很少。

  這都是人之常情

  若我們的感官有特效,恐怕也真得通過那些特效才能將所謂的“了解”放大,才會驚覺原來平日生活中的那么多“現(xiàn)場、現(xiàn)狀”,我們總是要事后回顧、回味才知道是在當時錯過了。

  萊卡最近也推出了一臺只能拍攝黑白照片的相機M Monochrome,其黑白照片效果驚人,因為黑很黑,白很白,間中還有很多介于黑與白之間的深深淺淺的黑白灰,看是很好看,但很不真實,因為我們的肉眼看不見這種像畫作一樣的黑白色澤。但想深一層,若這樣的相機、攝影機可以捕捉到我們?nèi)庋鬯床坏降姆置骱诎?,那當然是好特效、好相機、貴相機。

  在這個全民攝影的年代,我們真需要一些特效,才能將生活中的細節(jié)脫穎而出,烙印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