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在大理國際影會銀海山水間展區(qū)接受影會記者采訪時,他說:“這是我第二十次來中國,我參加過中國的很多攝影展,包括平遙和杭州等地很不錯的攝影節(jié),這次我策展參加大理國際影會的攝影家和以往不同的是——他們都在談論這個世界。”
“非法國裔法國攝影家”的法國視野
第四屆大理國際影會法國展區(qū)有10位攝影家的作品,其中三位攝影家隨著作品來到了大理。在策展主題為“看法國(VU DE FRANCE)”的背景下,他們的非法國裔身份引起了記者的好奇:薩莎(Sacha VanDorssen Neeltije)是荷蘭裔,清真美(Mami Kiyoshi)是日本裔,迪安娜(Diana Lui)是馬來西亞人和美國人的混血兒。對此,迪迪埃解釋說:“雖然他們不是法國人,但都和法國相關(guān)聯(lián)。之所以選擇這三位攝影家參展,是因為我希望在另外一個層面和中國攝影藝術(shù)界對話。法國與中國有著更廣泛的藝術(shù)聯(lián)系,三位攝影家的背景非常國際化,而我策展主題又定為‘看法國(VU DE FRANCE)’,實際上是表達從法國視野看世界的意思。”
迪迪埃:“中國是法國才華攝影基金重點關(guān)注的國家”
迪迪埃對大理國際影會記者說:“這次大理國際影會讓我感到中國非常國際化,大理國際影會和亞洲各國的密切關(guān)聯(lián)性,包括與法國才華基金項目的合作,使大理國際影會不再是西方國家或者東方國家的攝影交流,而是亞洲國家之間的攝影對話,我覺得這點非常有趣。”
在數(shù)碼技術(shù)不斷挑戰(zhàn)專業(yè)攝影獨立存在的脆弱時代,尋找新攝影家非常重要,迪迪埃說:“2006年以來,法國才華攝影基金一直和中國合作,期間的過程雖然不易,但基本順利。這一項目的初衷是發(fā)掘新銳攝影家,在‘人人攝影’時代,我們力求從更長遠考慮,不斷提升攝影水準。在目前全球化背景下,攝影項目必須走國際化路線,中國的發(fā)展引人注目。因此,中國是法國才華攝影基金重點關(guān)注的國家。
大理國際影會是中國第三代攝影節(jié),最讓我感興趣的不僅是它的國際化,而且是它所呈現(xiàn)出的亞洲內(nèi)部的交流和交織。大理是一個非常好的地方,非常適合舉辦攝影展,我會持續(xù)關(guān)注大理國際影會發(fā)展。”
挑選新銳攝影家秘笈:“在攝影作品的故事中解碼他所傳達的信息。”
法國才華攝影基金項目到目前已辦到了第50期,據(jù)迪迪埃透露,他的Photographie.com現(xiàn)在也和美國和瑞士的基金會合作,而他尋找新銳攝影家的方式也會采用傳統(tǒng)的競賽方式來篩選,但重要的是用尊重的眼光去看待攝影作品,他對大理國際影會記者說:“我們也許對攝影家一無所知,猶如白紙一張,但要能很快領(lǐng)會攝影師所要傳達的意圖,評審和攝影師之間的這種溝通非常重要。從大理國際影會參展攝影作品來看,很重要的一個點就是故事性,幾乎每一個攝影家的作品都有故事。就以‘看法國’展區(qū)10位攝影家的作品為例,我們必須拋開他們的年代因素,因為每個人都會受到他所處年代的影響,他們本身也有各種背景經(jīng)歷和個人天地,我們必須忽視這些因素,盡可能進入他們作品的故事中,解碼和理解他所傳達的信息。”
迪迪埃還十分看重攝影家本人的故事,他認為無論是受雇于人的拍攝,還是純商業(yè)拍攝,只要攝影師足夠真誠、滿懷熱情地去拍攝,個人的特質(zhì)都會在攝影作品中有所體現(xiàn),這就是攝影師與攝影作品之間的一種關(guān)系。他說:“我們能從一幅攝影作品中看到攝影師本人,選
擇攝影作品不能僅僅看作品好不好看。”
迪迪埃的觀點在“看法國”展區(qū)作品選擇上得到了驗證:時尚攝影家薩沙的攝影作品非常法國,代表一種文化視野,有很強的藝術(shù)性;80后攝影家多羅蒂·史密斯的作品體現(xiàn)了這個時代很重要而又非常敏感脆弱的方面———個人存在的身份問題;馬來西亞華裔攝影家蒂安娜·雷(雷夢君)的作品也涉及身份問題,她是馬來西亞華裔,有美國和法國背景,從她的作品中可能看到她本人。換言之,她就在她的攝影作品中。迪迪埃說:“蒂安娜有中國文化的根底,也許中國人并不能很好地理解這種東方特點,我之所以邀請她參加大理國際影會,是要讓蒂安娜重新回到中國語境之中,從而產(chǎn)生新的文化碰撞。”
“我希望觀者更多地關(guān)注作品本身,而非裝飾框”
作為經(jīng)驗豐富的策展人,迪迪埃喜歡根據(jù)策展主題等相關(guān)元素,用他自己的方式創(chuàng)造性地對攝影作品進行重組,從一個全新角度詮釋攝影作品故事,他說:“這會讓這些單幅攝影作品更有故事性,更有深度。”
與很多中國攝影家注重給攝影作品精美上框、加上不反光玻璃和簽名限量等市場化的做法不同,大理國際影會記者在山水間展區(qū)看到,迪迪埃對他策展的攝影作品只做了最簡單處理,觀眾只見墻上掛著打印出來的攝影作品,沒有任何其他裝飾物。他說:“我只是希望觀者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作品本身,而非其他次要方面。”但這并不意味著迪迪埃對攝影市場的排斥,他認為商業(yè)市場的好處之一是讓攝影家能生存。他說:“但必須搞清楚的是自己要做什么,而我要做的就是讓人們真正看到這些影像。如果一幅過于精美的攝影作品被掛在博物館里,在我看來,它已經(jīng)死了,我要的是活的攝影作品。”#p#分頁標題#e#
對于有些中國年輕攝影師過于關(guān)注攝影市場走向,急于推銷自己,讓畫廊代理自己的作品,并期望盡快讓作品變成鈔票的情況,迪迪埃認為:“出售攝影作品不是壞事,但是賣照片的目的不是為了成名,而是為了繼續(xù)自己的拍攝。中國是一個多元、生動的國度,既古老又年輕,有著很深厚的文化底蘊,有很強的更生能力。攝影師必須與這個時代接軌,保持一種活力,應該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攝影本身。時代發(fā)展很快,不應該把時間浪費在裝框之類的事情上。另外,攝影家也該知道怎么賣攝影作品,你賣的不是木框,而是你的作品,你賣的不是一幅普通圖片,而是作品本身。”
“中國新生代攝影師帶來了很特別的東西,這對中國和世界都很重要。”
迪迪埃對大理國際影會記者說,他非常關(guān)注中國新生代攝影師的成長和發(fā)展,他說:“很顯然,中國新生代攝影師帶來了很特別的東西。他們所處的時代是中國重生的時代,這些攝影師能做些什么,以及他們用怎樣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非常很重要。新生代攝影師發(fā)展很快,他們探索過遠方世界,回歸得又恰逢其時,由于中國擁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攝影家試圖很快地把所有攝影歷史、所有中國文化都體現(xiàn)在當代藝術(shù)實踐中,這種做法對中國而言有時是危險的,走得太快就沒有時間去積累自己的攝影,就如生產(chǎn)‘快餐’一樣。如果像這樣去走,也許攝影項目開始不久,攝影師自己就毀在半路上了。”
“法國攝影更注重故事性,中國攝影家過于追求單幅作品的完美”
在談及關(guān)于中法在攝影方面的最大區(qū)別問題時,迪迪埃說:“在攝影方面,法國和中國的最大區(qū)別在于:法國攝影家更重視積累,而中國攝影家很多都求‘快’; 法國攝影家注重講故事的方式,往往用系列攝影作品來講述故事,而大部分中國攝影家青睞于單幅攝影作品的完美,追求拍攝很美很棒的照片。這次大理國際影會的意義也在于大家一起交流如何去積累攝影故事的經(jīng)驗,故事各有不同,關(guān)鍵是積累你自己的故事。”
文章來源:《秘境PHOTO》第七期
文章來源:《秘境PHOTO》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