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一幅小鳥等待喂食的照片讓王征咋舌贊嘆‘現在的器材真好’:一個鳥窩,幾只小鳥都張著嘴,羽翼甚至還在微微抖動。內行點撥他:你不在這個行當里?,F在有賣假鳥的,把嘴掰開,想叫它張多大就張多大,再造一個窩,把鳥擱上頭就拍去吧。拍完了,還可以把鳥擱到樹上,讓它嘴里叼個假蟲子……”
這段話來自南方周末關于《隱沒地》展覽報道中的一段話,講的是攝影家王征的親歷。這段話所在段落的小標題叫“買器材?不如買假鳥”。
攝影界的“打鳥”一族多是本著觀察和保護生態(tài)的目的。為了讓鳥的姿態(tài)更佳或畫面更美而買只假鳥設置圖景來拍攝,相對于那些長期偽裝守候,在不打擾鳥類正常棲息繁衍下等著拍出來的動人場景,肯定是等而下之的事情。
對于形諸照片的鳥類形象是真是假,評委們固然可以憑借攝影經驗和圖像本身發(fā)現種種疑點,但據有的攝影家說,如果不是專業(yè)從事生態(tài)類攝影,有些以假亂真的鳥兒還真認不出來。
既然評委專家們都分不出來,既然不少對影像后期調整做出明確限定的攝影活動都設立了影像技術鑒定環(huán)節(jié),那么,無論是自然生態(tài)主題的攝影活動,還是其他攝影活動中要體現鳥類棲息生存環(huán)境等內容,都可以探討設立一個真鳥假鳥的鑒定環(huán)節(jié)。邀請真正有專業(yè)背景的相關領域專家對畫面中的鳥兒真假做出明確判斷,進而讓假鳥充斥的畫面難以進入優(yōu)勝行列。
之所以有此提議,是因為鳥兒的真假足以影響到自然生態(tài)題材照片的可信度,影響到攝影人的誠信程度。如果假鳥照片真能從評選中被剔除出去,被業(yè)界所“共憤”,真正愛鳥拍鳥者及其作品才能更好的體現價值。
何碧 文
//=$row['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