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龍”之道
云舒/文
云舒/文
某日,行至一山谷,有江流通過,初露的晨光在漂浮霧氣的水面上灑下一片金波。忽然一陣喧嘩,一旁聚來十幾個攝影同好,長槍短炮,甚是專業(yè)。此時一位老漁夫劃著船緩緩靠向影友們所在江岸,在眾人“指揮”之下停好位置,一遍遍地沉肩扭腰,昂胸擺臂,不停歇地撒了近半個小時漁網(wǎng),期間被影友們“調(diào)度”至任何他們想要的方位,撒網(wǎng)動作也被多次“指導”,直至陽光灑遍整個江面,漁夫終于停止了撒網(wǎng),靠向岸邊,從每個影友手中接過鈔票,緩緩離開。
向眾人中的一位相詢,為何這般拍攝,答曰:“要想拿個攝影比賽的獎,就得這么拍;水面上沒個人,怎么能算好片子?”由此發(fā)散開去,逆光中黃土地上塵煙滾滾的牧羊畫面,漓江上穿起蓑衣、點著漁火、載著魚鷹在沉沉暮色中劃起竹筏的畫面,茶園小徑上身著蠟染服裝的采茶姑娘的背影,俯瞰非洲草原上動物奔跑畫面等,恐怕都是奔著“好片子”去的模式化產(chǎn)物吧。
這些所謂“好”的畫面,屢屢被一些攝影展賽青睞,產(chǎn)生了并不那么具有示范意義的示范的作用,也被許多影友樂此不疲地重復制造著。
是展賽活動之類的評價標準太過老套守舊,還是攝影人太過功利化模式化地應對圖像審美的潮流?經(jīng)濟學家,也是資深攝影發(fā)燒友的張五常前數(shù)年曾撰文《從攝影沙龍說獨裁取舍藝術》,就此話題著實辯證論述了一番。
張五常文章論及沙龍式的固定影像程式在國內(nèi)外的藝術界并無認可,并提出“脫龍”之道,乃是敢于打破常規(guī),不被慣常的審美模式所左右。他就自己拍攝的一張有漁人撒網(wǎng)的擺拍照片和另一幅一葉輕舟飄過的照片來比較,堅持認為后者更出色,更有意境。
我們需要反思的是,還有多少比賽在堅持著上述影友們認為的好片子標準呢?這樣的比賽又有多少會成為有志于“脫龍”者的思想與行動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