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理論評論

自動照相機與“自動攝影”

來源: 1416教室 責編:zss 2013-08-05

  卡夫卡曾經(jīng)針對巴黎街頭出現(xiàn)的自動照相亭子指出,說這玩意兒不是知己而是誤己。我很想知道如果這位先生知道了下面這個玩意兒又會有如何言論?

  位于英國牛津一家有著古怪名字的科技公司(OMG),原本是為影視以及游戲公司生產(chǎn)精確動作追逐系統(tǒng)(precision motion-tracking systems),如今它也開始進軍攝影領域,制造出一款名叫自動者(Autographer)的照相機。



  這款相機——唉,姑且就把它叫做相機吧,它和前兩天介紹的沒有機身的獨眼怪獸一樣,也沒有普通照相機必備的一樣東西——快門。這就是它被稱作自動的意思。相機不用手操控而是掛在胸前,或者別在身上的任何地方。它的鏡頭是136° ,有8G的內存,可以續(xù)航10個小時,里面有一個小小的GPS系統(tǒng),有五個芯片,相機通過一個復雜的算法從而能夠推測出在什么時間開啟快門。不要問我怎么算出來的……,反正它能知道什么時候應該給你拍張照片。相機所拍下的一系列照片不僅可以是你一路走著的軌跡記錄,同時還有很多意外——你自己浸在生活中所未曾察覺的。

  相機在歐洲已經(jīng)開始發(fā)售,價格是399歐。


    這臺相機也是目前被稱作可穿戴的技術(wearable technology)的產(chǎn)物,它們能夠和你合為一體,跟蹤記錄日常生活。有一位先生更是將這臺事無巨細地捕捉下你生活片段的照相機稱作是生命“黑匣子”——如同飛機上的黑匣子一樣。

  我看到的這條新聞來自一個攝影師的博客,作者有一張非常酷的個人寫真(是的,這個詞兒特別合適),他就此慨嘆說:啊,攝影作為藝術?這玩意兒可能會消失了。大部分人拍照從來就沒有考慮過這是一種藝術,他們對攝影所感興趣的只是記錄事件和他們的生活。

  哎,這種論調已經(jīng)讓人耳朵聽得起了繭子。后半句話是對的,但并不意味著它和前半句話有關系。在從前,我們的錯誤是,那些所有能夠拿起相機拍照,可以弄點寫真效果的人,都被稱作是搞攝影藝術。

  開頭扯卡夫卡那句話,興許能讓我們站在書呆子的角度理解這個科技新產(chǎn)品:這些自動照相,構成的只是一種對生活的(表層)描述,也就是說,“黑匣子”興許不能引導我們去真正認識一個人,即便我們能夠看到包裹在他周圍的所有的世界,也未必能夠讓我們走到他的內心。

  早上看到另一位先生的文章,題目叫《為什么市民記者無關緊要》(Why citizen photojournalism doesn’t matter),這篇文章里把攝影的視覺表達比作寫作,可能人人都會讀,但未必人人都能夠寫。你看得懂莎士比亞卻并不能寫出他那樣的作品。專業(yè)的寫作是一種主動的視覺,找到關鍵點,將之轉換成視覺符號,梳理邏輯,有序表達。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攝影行為其實就和“自動攝影者”這臺照相機一樣,自動記錄,無太多思考。

  當然,我覺得最好的比喻方法還是將這種快照比成語言中的口語,它有非常鮮活的一面,有些可以成為民間藝術,但未必所有都有價值,很多就是說過就完了,并無留存的意義。不過,這種活潑毫無掩飾的風格,無意義的捕捉,相比較那些為了讓自己和大眾區(qū)分開,追求HDR效果,創(chuàng)造完美無缺的大片兒的攝影師,我還是更喜歡看前者,至少沒有討厭的裝腔作勢。

  卡夫卡對當時布拉格街頭的自動照相機器,他的觀點是:它不會拓展人的眼光,只會使得人們的眼光異想天開地簡化式地飛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