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理論評論

無美學,不攝影

來源:北京文藝網(wǎng) 責編:yuannner 2013-08-27

    1. 攝影的意義在于什么?

  攝影的意義在于什么?或者換句話說我們?yōu)槭裁匆獢z影?

  曾和一名十分要好的,網(wǎng)名叫作“豬小新”的色友探討過這個問題。

  因為我們總是指責對方的照片毫無意義,又經(jīng)常嘆息自己拍出來的照片也毫無意義。

  所以這就自然而然的引出了這一節(jié)開頭的問題。

  也許有人要說,拍了好片子讓人精神為之一振;也許還有人要說,和一眾色友們一起觀片的時候聽到大家的嘖嘖贊嘆聲,心里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可能更多的人會說,攝影的意義在于記錄。

  我想,前兩種說法其實應該是攝影帶來的副產(chǎn)品,而后一種說法僅僅描述了一個表面現(xiàn)象,因為畢竟攝影最直接的功能就是記錄。

  我個人認為,攝影的意義在于:以這種方式為切入點,去體驗,去思考,并最終記錄下來。

  體驗和思考既是攝影的前提又是攝影的靈魂。

  倘若只是胡亂地按下快門,其動作上與“攝影”并無分別,但卻只能叫做拍照而已(這又涉及到另一個問題:攝影的本質是什么?這個問題等到第二節(jié)再來討論)。

  俺娘經(jīng)常會說我盡給別人拍照了,也不見給自己拍幾張。

  我想廣大的色友應該都和我差不多,拍的人99%自己不認識,拍的事也不見得與自己有關,但為什么我們會有沖動按下快門呢?而拍下的照片對于自己又有多大的意義呢?

  認為那一刻能成為一張好照片算是一個非常直接卻又非常膚淺的原因。

  更深層的原因應該是,拍攝者的情感在那一刻被感動,也就是體驗到了某種特殊的感覺(雖然行動上不見的參與,但情感卻產(chǎn)生共鳴),并引發(fā)了自己的思考(這個思考應該包含三個層面:自己長期在生活中積累的人生觀價值觀等。自己在那一刻體驗到得到底是什么?自己應該如何來表達?),最終觸動了快門。

  所以如果這樣解釋,那些看似和自己無關的人或事,并不能算是真的無關,他們恰恰是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思考的一種體現(xiàn)。

  更彌足珍貴的是,我們用影像這一手段,把它記錄了下來。

  拍攝人像,一定是感受到了他/她的美;拍攝風光,一定是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拍攝人文,一定是感受到了人間百態(tài);拍攝運動,一定感受到了運動的激情…,倘若沒有相機,這些體驗仍在,但有了相機,竟可以用圖像去再現(xiàn)那一刻的感覺。
#p#副標題#e#


    2. 攝影的本質是什么?

  攝影的本質是什么?或者換句話說,到底什么是攝影?

  本人不才,看過的攝影教材并不太多,似乎還有沒有一本書解釋了攝影的本質是什么的問題,一般也都是解釋了一下photography這個詞的意思是“用光影作畫”。

  有些人要問了,那么經(jīng)典的攝影教材都沒有來探討這個問題,論得到你來告訴我們什么是攝影嗎?

  其實本人無德無能來探討這么深奧的問題,只是經(jīng)常能看到許多以攝影人自居的人分成幾大派別在網(wǎng)上或其他管道里爭得不可開交,各執(zhí)己見,決不輕易妥協(xié)。

  比如,實用派總是不屑器材派買了上萬甚至上十萬的器材卻只是拍拍報紙,拍拍磚頭;再比如,膠片派始終覺得膠片的寬容度等各類型能遠超過數(shù)碼,而不屑所謂的數(shù)碼味;還比如,一些唯原片派總是對所謂的深度PS了的作品嗤之以鼻

  于是本人詭異的思維便萌發(fā)了思考一下為何會有如此多的爭論的原因。

  最后我覺得,之所以大家(包括我本人)會把注意力過多地放在這些細枝末節(jié)的地方,正是因為對攝影的本質是什么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

  根據(jù)我自己一點小小的心得,我認為,攝影的本質就是:控制手中的器材(包括前和后期的設備),讓照片達到心中預期的效果。

  這句話包含了兩層意思:

  攝影是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過分的忽略或否認前期拍攝和后期制作任何一個方面的因素都是不恰當?shù)摹?/p>

  當攝影師按下快門之前,要加入自己的思考,比如自己想表達的是什么,如何用攝影語言來強化自己想表達的東西等。這便是對照片的預期,即自己希望照片拍出來是個什么樣子。照片是否達到了自己的預期,也是攝影師對自己照片評判的一個底線,一個標準。攝影本是主觀的東西,所以強求所有的人都能理解、感悟或贊許自己拍的照片是不現(xiàn)實的。但這不意味著固步自封或閉門造車,因為自己的審美水平和攝影水平都是在不斷進步的,不同時期對自己照片的預期或評判標準也是不同的。一張照片準確表達了作者想表達的內容、思想、情感,那么他才是對攝影師本人真正有意義的。

  慢慢又對這一點有了新的理解:

  “自己”即照片的作者。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因為這個詞說明了攝影是主觀的。所謂的客觀記錄也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問題。同樣一個事物,不同的人看到的感受和方式絕對是不同的。但攝影里確實有一類照片是以記實為主,如果參加比賽,賽會也會強調不能過度的后期制作。但是何為“過度”并無一定嚴格的界定。劉寬新在他的書中《數(shù)碼影相專業(yè)教程》也有討論過這個問題,他的觀點是,這類照片的后期制作以不移動像素為界限來判定是否算做做假。他的觀點是否正確,也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人眼看到的世界和相機看到的本來就有天壤之別,17mm的超廣角和300mm的長焦本來就是以和人類肉眼視角迥異的方式拓寬了人類的視野。所以在攝影中不存在所謂的“真實”,一切影像皆是幻像。攝影和詩歌,歌曲,舞蹈一樣是人類表達自己對世界理解的一種方式一樣。所以說到底,攝影是為了表達,表達你想表達的,而不是你看到的。

  “一切手段”包括了前期和后期,前期和后期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后面半句話。所以說前期和后期同樣重要,都只是完整攝影流程的一部分而已。強調原汁原味的同學可以參考一下亞當斯的分區(qū)曝光法,就是最好的解釋。

  “預想”。沒有預想就沒有攝影,沒有預想就只是拍照而已。和第一點一樣,攝影是為了表達,照片的作者是要運用一切視覺元素去強化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如果都不知道自己要表達什么,那又何談如何去運用這些手段呢?
#p#副標題#e#


    3. 關于拍什么

  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到底應該拍什么?

  我想這是困擾著很多攝影初學者的一個問題,而且這個問題的答案將直接影響到另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以后再討論),即我應該用什么樣的器材。

  讓我們先來看兩個與攝影無關的問題:愛因斯坦為什么是研究物理而不是化學的?邁克爾喬丹為什么在籃球場上是神,而到了棒球場上就變成了一個二流球員?

  就我所知,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由于愛因斯坦對物理的熱愛。

  本人略微看過一點愛因斯坦傳記,得知愛因斯坦在大學時對物理的熱愛遠遠超出了其他學科,甚至包括和物理息息相關的數(shù)學,從而導致了他的偏科相當嚴重,以致于最后愛因斯坦在做某些非常深奧的物理研究的時候,必須借助他人的數(shù)學知識的幫助,所以如果讓愛因斯坦去研究他完全不感興趣的化學,那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更加簡單,那就是,天賦。

  喬丹在第一次退役后(他老爹被人謀殺了)為了完成父親的遺志(他爹其實更希望他打棒球)來到了棒球場上,雖然他的刻苦是出了名的(在籃球場上也是當時全聯(lián)盟最刻苦的球員之一),但他依然只是一個二流球員,其取得的成就遠遠無法和在籃球場上相比,于是攜著對籃球的熱愛和懷念,他再一次踏上了籃球場,剩下的就不用我多說了。雖然喬丹擁有驚人的身體素質,但畢竟籃球和棒球是兩個發(fā)力方式完全不同的項目,身體素質出眾卻并不代表適合這項運動。

  這兩個例子和攝影有什么相關呢?

  我想要說的是,首先,攝影并不是一個孤立的愛好,它恰恰是一個人其它愛好或興趣的延伸。攝影只是一個籠統(tǒng)的概念,里面包含了非常多的門類,比如人文、人像、風光等,不同的人喜歡拍不同的題材,驢友自然而然的就會行行色色;懂鳥,愛鳥之人就會去打鳥,鐘情大自然壯美的人就會去拍風光…所以我覺得攝影其實是建立在其他興趣愛好上的興趣愛好,喜歡什么就去拍什么,如果買了相機卻不知道自己要拍什么,那應該反問一下自己是不是除了攝影再無其它的有益嗜好,倘若真的如此,看過一本書,有個非常好的建議,就是從身邊的事物拍起,比如自己的家人,自己所參加的活動,這樣既熟悉,又很容易操作。

  其次,在廣泛拍攝的基礎上,專攻一兩個題材才會有所成就。每天零碎的拍攝,只有在初期才會有比較明顯的進步,但很容易到達一個瓶頸,系統(tǒng)的拍攝并且多研究其它題材的攝影會很有幫助。攝影有如此多的題材,很少有攝影時可以在所有的領域都能取得非凡成就的,但我現(xiàn)在覺得多拍些不同題材的照片對自己最鐘愛的那個題材的拍攝是很有幫助的。攝影有很多最基本的技巧,但某些技巧一般來講只是在某些領域里比較常用,多接觸一些不同題材的拍攝可以打開自己的思路,并且可以融匯貫通一些在本領域里不常用的技術以拍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照片。

  要說到我最不愛拍的題材,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是風光。但我最近買了兩本教風光攝影的書,因為我發(fā)現(xiàn)拍攝風光對加強攝影的基本功--曝光和構圖--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