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理論評論

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鄧維:必須給攝影敲警鐘

來源:人民攝影報 責編:影子 2013-09-02

日前,人民攝影報記者專訪了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經濟日報高級編輯、資深攝影記者鄧維,他就攝影界、特別是新聞與紀實攝影的現(xiàn)狀及問題談了一些個人見解。

  本報記者:您說“想給攝影敲敲警鐘”,為什么?

  鄧維:我干新聞攝影記者三十多年、擔任各類攝影評選評委二十多年,作為親歷者、見證者、責任者,我感覺有些事、有些話必須要開誠布公說一說了。

  這些年,隨著國家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攝影以極快的速度、極大的覆蓋面走向普及與繁榮,這一大趨勢有目共睹,成就當然是主流,也為攝影界津津樂道。但是,與大發(fā)展、大繁榮不相符的,是相應的理念與規(guī)則若干年來在一些時候、一些地方變得可有可無;許許多多攝影愛好者誤以為“天下攝影全是一碼事”,將新聞、紀實攝影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攝影作品混為一談;更有甚者,是一些打著攝影的旗號做別的事的人,故意混淆相應的理念與規(guī)則,弄得是非不明,亂象叢生。凡此種種,若再不敲警鐘,挾沙裹泥的大繁榮在一定程度上就有可能給攝影帶來不小的負面影響。這并非聳人聽聞。

  “蔚然成風”的種種現(xiàn)象

  記者:您能否舉例說明一下?

  鄧維:可以。人人拍照,處處攝影,活動連臺,確實是攝影大熱的形象展現(xiàn)。除各類專業(yè)攝影外,普及性攝影也不是現(xiàn)在才火起來,已持續(xù)了十數(shù)年。但這些年在不同攝影領域有許多已經“蔚然成風”的東西,卻讓人不得不從另一方面對攝影的大熱憂慮陡增,譬如——

  在專業(yè)新聞攝影領域,不擺不拍、不擺不會拍的狀況正在加劇。一些攝影記者得意地介紹的所謂經驗,是安排被拍攝者圍成一圈,一起臉朝下作微笑狀,然后拍攝者在中間躺下,用超廣角鏡頭向上拍,說是這樣拍出來的片子保證有“視覺沖擊力”。但是,此類無中生有、生拉硬拽的“新聞”踐踏的是新聞真實性的底線,愚弄的是廣大讀者。然而,類似的營造出來的“新聞圖片”居然蔚然成風,有許多攝影記者在效仿,可惡!

  在影響廣泛的紀實攝影領域,背離真實性原則,移花接木,PS成癮,為了讓照片好看,什么歪招都敢用,甚至用電腦功能直接在照片上“畫” ,并且作為經驗到處炫耀。說墮落可能太難聽了,但在該領域“片子好不好,全靠電腦找”已經蔚然成風,可悲!

  在普及性攝影領域,在一些自然保護區(qū)域內,不少攝影者為了拍到“理想的瞬間”,成群結隊地輪番吶喊、甚至放鞭炮驚擾飛禽走獸,以期拍攝到“動感強”的照片;在一些攝影旅游旺地,不少攝影者不征得同意就蜂擁而入,在人家家里隨意拍攝,甚至把廣角鏡頭伸到人家女眷鼻子底下拍“特寫”,引得沖突頻頻;個別人為了拍母鳥飼養(yǎng)幼鳥的“動感鏡頭”,竟殘忍地將母鳥釘在鳥巢邊,任其撲騰;在一些田園風景熱點地區(qū),不少攝影者隨身攜帶化學合成的“煙餅”,四處施放,這人為的“輕煙裊裊”,其污染大氣的行徑與攝影紀錄自然美、展示自然美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更惡劣的是,在不少攝影場合,一些攝影者拍完照片后,為所謂“獨家鏡頭”,毫無公德地將現(xiàn)場原有的花、枝、木摘下,折斷,盜走……上述種種,誰都明白已然到了“蔚然成風”的地步,業(yè)內以往在提到時還總是遮遮掩掩,輕描淡寫,可嘆!

  記者:這些現(xiàn)象其實已存在了較長一段時間了,為什么會這樣?您認為主要原因是什么?

  鄧維:這里面有個必須區(qū)分開來的事實。我相信,絕大多數(shù)攝影初學者、愛好者是不懂得、不了解攝影有哪些底線,哪些是必須遵守的規(guī)矩,哪些是新聞攝影、紀實攝影及攝影活動中不能逾越的紅線。而另一類人屬于明知故犯,他們大多是“專業(yè)人士”,侃起來頭頭是道,做起來卻心術不正,那些歪門邪道的“攝影方式”恰恰是他們帶頭實施的。為什么要這樣做?說穿了,是實惠,能憑借“與眾不同”“恰到好處”的畫面獲獎,憑此追逐名利,屢試不爽。一個行業(yè),一個領域,如果旁門左道大行其道,不堪憂嗎?

  責任,最忌諱避重就輕

  記者:您覺得這其中“專業(yè)人士”應負主要責任?

  鄧維:不,板子也不能光打在別人身上。要說專業(yè),專業(yè)人士最集中、擁有行業(yè)話語權的中國攝影界的各行業(yè)組織責任最大。實事求是地說,攝影領域的問題現(xiàn)在并非已經積重難返,但我們在充分肯定攝影這些年有目共睹的顯著成就的同時,絕不能一好百好,必須看到問題,必須看到隱患。恕我直言,攝影領域的主管部門和各行業(yè)組織,在這方面都有著至少是認識滯后,擔當不足,措施不利的責任。想一想,我們是不是光顧著仰面看“大普及、大繁榮”,習慣于聽種種贊揚,樂道于場面上的前呼后擁、轟轟烈烈,而疏于自省、自責、自律?譬如,攝影領域的各類評選林林總總,這些評選當然是評價作品優(yōu)劣的必要平臺,但如果眼睛只盯在評選上,僅僅以獲獎與否作為尺度,行業(yè)內就會把獲獎看得比什么都重,那隨之而來的不擇手段搏獲獎、花樣翻新“做”照片現(xiàn)象就不足為怪了,這些年攝影評選獲獎作品屢屢出現(xiàn)違規(guī)現(xiàn)象,足以說明問題的嚴重性。此外,一些地方為顯示政績而對攝影評選任意加以行政干涉是個大問題,不管你說得如何冠冕堂皇,無視公開、公平、公正的評選原則,隨意更改公開、公平、公正的評選結果,凌駕在上,為所欲為,對攝影參賽者連起碼的尊重都沒有,不出大事才怪那。

  沒有憂患意識,等到問題嚴重到社會輿論置疑四起、反推促進時才亡羊補牢,屆時的被動只能說明近些年我們在這方面的得過且過太短視。

  有權利就必須盡到相應的社會責任,這是行業(yè)組織、主管部門沒有任何理由可以推諉的。攝影領域的行業(yè)組織、主管部門不但有責任、有義務承擔起行業(yè)的行為規(guī)范與獎懲規(guī)章的制訂,更重要的是身體力行。做錯了的不護短,不粉飾,做對了的不縮頭縮腦,不放棄。只有自身硬才能底氣足。有一種說法,“我們只是行業(yè)組織,說話沒約束力,說了不管用呀”,問題是你的職責所在就是要負責任,你及時說了嗎,有沒有除了評獎外還切實擔當起行業(yè)風氣的引導與自查?聽不聽確實管不了,但說不說卻是履行職責與推托責任的分水嶺。譬如,改革開放之初經濟體制轉型時,經濟法規(guī)尚不完善,那時的經濟犯罪主要是鉆法規(guī)的空子,一度亂象叢生。隨著國家及時出臺并不斷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經濟領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局面才得以形成。

  記者:中國攝協(xié)在這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像與中國新聞攝影學會不久前聯(lián)合出臺的有關新聞與紀實攝影行為規(guī)范的若干規(guī)定,在業(yè)內影響很大。

  鄧維:是的,中國攝協(xié)近年來聯(lián)合其他攝影行業(yè)組織陸續(xù)出臺了一些新的行業(yè)規(guī)范與自律規(guī)章,這對保障攝影事業(yè)健康、良性發(fā)展無疑具有很現(xiàn)實的重要作用。如果工作能再細致些,服務意識更強些,針對性更具體些,效果會更顯著。例如,嚴格職業(yè)規(guī)范,對明知故犯的專業(yè)人員要讓他知道違規(guī)是不能以“小成本,大實惠”得逞的;例如,在攝影者匯集的名勝風景區(qū)、自然保護區(qū)、野生動物保護區(qū)等的入口處,醒目樹立中國攝影行業(yè)組織與當?shù)毓芾聿块T共同提倡的公約,告之社會、告訴攝影者注意行為規(guī)范,在攝影的同時,共同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共同維護社會公德。

  我相信,只要這些能成為大家的共識,再舉一反三地輻射到攝影的各個領域,攝影的大普及、大繁榮就不至于被歪門邪道領到溝里去。

  理論的蒼白是攝影的短板

  記者:說到憂患意識,您認為我國攝影領域還有哪些堪憂的方面?

  鄧維:首先是攝影理論,理論的蒼白是中國攝影界最明顯的短板。中國攝影領域不乏攝影大師,更不缺世界一流的攝影裝備,但作為根基的攝影理論卻一直徘徊在似是而非、自拉自唱的窄路上,與攝影現(xiàn)在的社會影響與發(fā)展需求嚴重脫節(jié)。我從30幾年前新聞攝影改革時起,就特別注意聽取、消化、吸收相關的理論探索,隨之又擴大到注意整個攝影界的理論探討,雖說有過驚喜、有過喝彩,但總體上是失望的,這大概不僅僅是我個人的看法,攝影界對攝影理論的現(xiàn)狀好話不多。

  記者:造成這個短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鄧維:我覺得原因有三——
    1、中國的圖片攝影從根兒上說,從傳入我國起,最早接觸的人基本上都是以現(xiàn)成的中國傳統(tǒng)繪畫理論和西方美術理論看待攝影的,在實際操作中也是套用上述的東西擺弄圖片,后來又將那時的電影攝影理論套用過來。所以,圖片攝影基本沒有自己的美學體系和價值認知,是模仿傳統(tǒng)繪畫,模仿西方美術,模仿電影攝影。起步階段的這種狀況,情理之中。

  2、近60多年來,服務于政治的基本狀況使圖片攝影美學體系的建立顯得并不重要,基本沿用美術理論就夠了,一直持續(xù)到改革開放前。

  3、改革開放后,圖片攝影蓬勃發(fā)展,對自身規(guī)律、自身特性及自身理論的需求格外迫切,也涌現(xiàn)出一批對此執(zhí)著并有所建樹的攝影理論家、評論家,但由于樹大根深的原有東西占主導地位,圖片攝影的理論探索也就磕磕絆絆,往往不被重視,被邊緣化,很難形成大氣候。同時,攝影理論家、評論家自身也存在較突出的問題,比如有的人將國際上不同攝影類別,不同攝影特色的東西有意無意地混為一談,弄上一堆洋碼就覺得能包打天下;有的人雖然治學嚴謹,肚子里確實有貨,但弱于概括、表達,動輒洋洋灑灑數(shù)萬言,繞了八圈還沒到地方,讓人望而卻步;再就是個別人太自以為是,在交流探討中動不動就開罵,如此理論,實難恭維。

  不過,我仍然覺得攝影理論家、評論家心里有火很正常,攝影理論的現(xiàn)狀與我國大潮奔涌的攝影發(fā)展現(xiàn)狀如此不匹配,人家能不急嗎!

  記者:您認為攝影理論當前最應解決的是什么問題?

  鄧維:我不是搞攝影理論研究的,不能想當然地回答這個問題。我只能從關注的角度,從攝影對理論的需求上,希望有關方面能切實認識到攝影理論對攝影發(fā)展的根基作用。之所以現(xiàn)在各種攝影亂象橫行,跟我們只蓋房不打地基有直接關系,再不改變,后患無窮。

  另外,特別希望在攝影理論的學術探討中,多些風度,多些氣量,理智的闡述遠勝過惡語相向?!讹L花雪月近百年》和《紀實攝影的本質是人文關懷精神》這兩篇文章刊出后,攝影界反響強烈,我當時并未接觸文章的作者,而是更希望看到有同等分量的不同見解的文章,看到真正意義上的有價值的學術交鋒,遺憾,結果距期待相去甚遠。上述兩篇文章邏輯通暢,觀點明確,表述清晰,論據(jù)扎實。當然,不是說讓大家都完全同意文章的觀點,但理論的表述如果能達到這樣的效果,總比在背后咬牙切齒文章卻疲軟無力強吧?

  我想看卸了妝的照片

  記者:您覺得目前攝影在呈現(xiàn)樣式上有哪些亮點,有哪些不足?

  鄧維:亮點不少。隨著社會信息化程度的高速推進,高度視覺化的信息通過各種媒介迅速傳播,在很大程度上已改變了人們對傳統(tǒng)影像的原有認識,照片的呈現(xiàn)樣式越來越多樣化,技術手段更是花樣翻新,數(shù)碼科技已經把膠片逼到了墻角……攝影術本身就是科技產物,所以其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而發(fā)生巨變不足為怪。我很注意盡可能多地看各地年輕攝影記者拍攝的新聞照片,看院校攝影專業(yè)學生的作品,看各種影展的創(chuàng)新之作。印象最深的,是年輕的攝影人在最大程度地追求變化,其意義對攝影的明天非同小可。

  但是,一味喊好我做不到,喜憂參半是真心話。

  新聞攝影、紀實攝影越來越“藝術化”,用電腦技術隨心所欲“打扮”這類圖片,此風甚烈并且迅速蔓延?,F(xiàn)在不少新聞圖片、紀實圖片怎么看都有種化了妝的感覺,漂漂亮亮,齊齊整整,唯獨缺少真實可信、缺少真情實感。以種種借口漠視真實性原則,功利性的東西很吃香,連大報、名家都這么干,也就難怪造假照片會層出不窮了。

  人數(shù)眾多的攝影發(fā)燒友、攝影愛好者無論拍什么都喜歡把照片的顏色調得艷麗無比,色彩關系完全背離了自然狀態(tài),以為作品的美就是拼命把顏色往上堆。這不能怪大家,一方面是因為初學,理解上、把握上尚不成熟。另一方面,是我們攝影傳統(tǒng)上“紅彤彤、亮堂堂”的固有模式誤導了大家,以為表現(xiàn)美好、表現(xiàn)希望只能是這樣。您想一想,如果生活中身邊永遠是濃妝艷抹的人,您舒服嗎,您會覺得是真實的嗎?我們的攝影美學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畫宣傳畫的水平,膚淺,痼疾。

  其實,不尊重攝影,不尊重攝影的規(guī)律與本質才是問題的焦點,這與創(chuàng)新完全是兩碼事。你索性說我是“畫”圖片,可以;你索性說我是用電腦“玩”圖片,可以。既然如此,何必還非得扯著攝影說事呢?不同范疇的藝術樣式都有存在的理由,無可厚非,但渾水摸魚的“四不像”怎么算?請大家探討,這事論起來會很熱鬧。

  我想看卸了妝的照片,因為妝越厚“美”越假。油彩太厚了就會往下掉渣,斑駁地現(xiàn)出原形。

  關于攝影評選

  記者:現(xiàn)在各種攝影比賽非常多,有關比賽的公正性、透明度也是大家置疑比較集中的話題。您經常做評委,您怎么看?

  鄧維:我覺得現(xiàn)在既是攝影大普及、大繁榮的時期,也是攝影的多事之秋。就說近5年來吧,國內有影響的攝影評選接二連三地出現(xiàn)作者違規(guī)、照片造假和一些匪夷所思的怪事,令攝影界及廣大攝影愛好者十分不滿,十分反感。

  二三十年前,幾乎大范圍存在著攝影評選暗箱操作、哪出錢哪獲獎的狀況,人們對此非常不滿。攝影界這20幾年來主要的攻堅目標之一就是改變它,讓參賽者在公開的、統(tǒng)一的比賽規(guī)則下平等競爭,力求邪不壓正。雖然反反復復,雖經起起伏伏,但收效還是顯著的,至少沒人敢明目張膽地做局了,至少又是評委又有作品參賽的現(xiàn)象基本杜絕了,至少有親屬參賽的類別評委必須回避的制度建立了,至少相對公正、透明的比賽規(guī)則繼續(xù)在完善著……

  守住良知,恪守職業(yè)道德,這是做評委的基本操守。做局、拉票、收銀子的評委有沒有,肯定有,但絕大多數(shù)評委是守得住底線的,值得信任。但是,為什么有些明顯水平不高的作品能獲獎、甚至是主要獎項?您不明白,照實說,我也不明白,因為現(xiàn)在都是按評選程序依得票數(shù)定結果,而且投票前評委都可以闡明不同意見,但必須尊重投票結果。規(guī)則是明的,步驟是明的,一人一票,能說不公正,不透明嗎。但是,明顯水平不高的作品能獲獎、甚至獲主要獎項的現(xiàn)象很難服眾,癥結在哪?是評委水平的問題嗎,應該是有這方面的因素,但絕不是主要原因。好在時代的進步要求我們在看待、解決、規(guī)范這些事情時,首先必須尊重攝影,必須尊重廣大攝影人,必須讓攝影抖落掉身上不該贅的東西,令人信服地發(fā)展。

  話不好聽但心是熱的

  記者:您的這些看法和見解是不是想了很長時間了?

  鄧維:是的,這些年我在業(yè)內跟許多同行都交換過意見,也聽取了許多攝影愛好者的見解,大家的看法比較集中,對上述種種問題的反映亦十分強烈。攝影是我們共同的事業(yè),都希望攝影的蓬勃之勢能更好地向前發(fā)展,都不愿意看著不好的東西侵蝕、扭曲攝影。當然,也許我的話不那么順耳,看法與見解也只是一己之見,但實事求是這個底線我相信是守得住的。這是學術探討,歡迎商榷、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