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理論評論

攝影表達著“我”的世界——《攝影對話錄》讀后感

來源:新浪博客 責編:yuanner 2013-09-26

    這是一本由保羅希爾、托馬斯庫珀合作,毛衛(wèi)東翻譯的一本與攝影史上著名攝影師的對話錄,里面收錄了保羅斯特蘭德、安德烈、柯特茲、尤金斯密斯等推動攝影發(fā)展的攝影大師關(guān)于攝影的對話錄。
  此書的兩個特點:一是國外著作與國內(nèi)是有很大區(qū)別的。國外書籍往往沒有高深的語言,像在講故事一樣,但是從這些故事中我們卻往往深受啟發(fā),常常引發(fā)我們一些思考,而國內(nèi)書籍總是在講理論,只是告訴你是什么。所以,剛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在思考一個問題,同樣是介紹國外攝影大師,這本書與阮義忠寫的《20位人性見證者》有著怎樣的區(qū)別。半年前,讀了阮義忠的《20位人性見證者》讓我對攝影有了重新認識,原來攝影不只是技術(shù),而是關(guān)于人和社會的一門藝術(shù),可以說是我的攝影啟蒙書。然而,這本書讀完之后,讓我對攝影有了思考。
  第二點,因為是對話錄,整本書是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所以在閱讀的過程中,感覺仿佛是自己在與攝影師在對話,是我親自聆聽這些攝影大師在講述自己的攝影人生。
  縱觀這本書,作者從“為什么開始攝影”出發(fā),試圖找到攝影師成長之路,找尋攝影大師之所以能在攝影史上名垂千古的原因,探尋他們對攝影的理解。雖然在書中很少見到這些攝影大師推出精髓的攝影見解,卻在對話中提出很多攝影議題,例如攝影傳播、攝影形式、攝影教育等等,但攝影師并不覺得他們應(yīng)該對這些攝影議題提供答案,而是供大家思考。其實,攝影就是這樣,他不是像數(shù)學上講的“1 1”就是等于2,而是具有無限可能性。任何人都能定義攝影,每個人都可以提供任何答案。所以,這些攝影師在攝影史的地位,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他們提供了攝影的那一種可能性。
  訪談中,他們對自己的作品受不受人們喜愛似乎從來不在乎。攝影對于他們很多來說,大部分是因為興趣而愛上攝影,但從來不是因為想通過攝影而獲得功成名就,雖然最終攝影成就了他們,但對于他們來說,這只是他們攝影的附加值而已,攝影帶來的快樂遠遠超過這些。其實,這里面涉及到一個議題是我們?yōu)槭裁磾z影,更要探究攝影師們對攝影的態(tài)度。攝影從來不喜歡主題先行。不可否認的是,現(xiàn)在很多人都喜歡在攝影之前思考我要拍攝的作品是夠足夠震撼?我要拍一個什么樣的作品足以讓自己成名?其實,在這些攝影師看來,攝影只是他們探究自我與社會的關(guān)系或者表達自我的一種途徑,至于結(jié)果,就像喬治羅杰說,“我想創(chuàng)造一些我覺得有趣或者愉悅的東西,如果有人喜歡,那太棒了,如果人們不喜歡,我才不在乎呢?”其實,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談?wù)摂z影,我們更需要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你為什么拍照?我想,只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表達自己,而不是以別人為目標,才能讓我們不淪為快門機器,成為相機的奴隸。所以,羅伯特杜瓦諾說:“一個人不能夠屈從于蠱惑,創(chuàng)作出只是取悅?cè)说乃囆g(shù)作品。”攝影的主體永遠在于“我”,而至于怎樣才能表達出自我,更是需要自我思考的一個話題。
   攝影的教育問題,是作者非常在意的。在訪談中,這是一個必談的問題。但這些攝影大師都抱著一個相同的理念——攝影是教不出來的。喬治羅杰說認為:“我不認為你真的可以把自己的東西交給別人。”、西爾比頓說:“你無法教人攝影,他們必須學會用對他們來說可能最好的方式來做。”……其實,攝影是一門觀看并表達觀看的藝術(shù),在攝影創(chuàng)作過程中,人是最重要的部分。這種“看”與一個人的生命體驗、生活環(huán)境息息相關(guān),誰都無法替代你去“觀看”,也不可能體驗?zāi)愕纳鼩v程,所以,攝影永遠是“我”的攝影。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攝影表達方式,我們不必模仿別人,更不用太在意那些條條框框的“攝影規(guī)定”,聽從自己的內(nèi)心,相信自己的眼睛,這才是真諦。試圖從別人的攝影方式中尋找自己的影像表達方式,永遠活在別人的陰影當中。其實,這些攝影大師也受到一些攝影師的影響,但他們并沒有沿著他們的足跡往下走,而只是從中受到啟發(fā),找到自己的表達方式。
  作者在尋找他們得以成名的原因,在他們的攝影人生中,或多或少都會受到一些攝影名家的幫助,但是看中的只是他們的作品而已。我在想中國的攝影環(huán)境,感覺國內(nèi)的影像環(huán)境不是“造像”運動,而是“造人”運動。不以作品論作品,而是以人論作品的環(huán)境,誕生很多垃圾,埋沒很多精品。所以,了解了他們的故事,我更相信楊延康的一句話:我相信一個攝影家最終極的呈現(xiàn),就是你的作品。不比別的,就比作品。
  ……
  當然,收獲遠遠不止這些。像這樣的書,一遍是遠遠不夠的,我相信第二遍、第三遍讀完會更多的對攝影的感悟和思考。最后,感謝快拍快拍網(wǎng),感謝傅擁軍老師、毛衛(wèi)東老師,感謝娌娌!
——2013年9月于大連理工大學

(轉(zhuǎn)載于新浪博客longhaibo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