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家、策展人姜緯
姜緯:我發(fā)言的題目是“中國新銳攝影師的創(chuàng)作傾向”,請允許我先做一個小小的說明,因為其實在這么一個場合,在這么短的時間,要把一些攝影師拿到一起,然后還要給他們做分類,我覺得我,從我個人來說是不太妥當?shù)摹?br />
第一,他們本身還很年輕,很多作品還未定型,他們還在發(fā)展變化中。另外我覺得這也不是很科學的,用今年TOP20中國當代新銳評委會王主任當時在杭州有一句話,大概意思是在目前階段,我們新銳攝影師無法,其實也無需做一個很確定的界定,所以這是大概說明一下。但是為了說事情,或者說鼓吹,鼓吹什么呢?會議手冊里面,把我這個題目英文翻譯,為了新銳攝影師鼓吹一下,我也是在有限時間把他們裝在一個籃子里,然后給他們大概分一下類。
我一直堅持,在我們現(xiàn)在眾聲喧嘩的時代,一個人獨持己見其實是不容易的,或者說更難。
我記得在1911年第一屆TOP20中國當代新銳評比的時候,就有人說什么叫“新”?什么叫“銳”?或者什么叫“新銳”?在大部分人來看,新銳首先要新,最好是前無古人這叫新,銳就是比較尖銳,或者像尖刀一樣。我當時就有這個觀點,我說現(xiàn)代社會,我們每天都受到很多暗示,其實是沒有這么多天賦或者精英的可能性越來越少,反過來一個人不怎么跟外界接觸的情況下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個性,但是這又是一個悖論不太可能的,但是我們必定要清楚一點,我們講新銳或者接受這個新銳,不能是無源之水,這是肯定的。
什么是新銳?剛才我說的,其實我們是無需也無法在目前階段給他一個準確的定位。但是我個人給他一個大概的,比較通俗易懂的說法。我認為新銳就是:年輕或者陌生人。
我在我自己做的一本書前言里面,對年輕人和陌生人做了一個引發(fā)。我說中國攝影界需要年輕人和陌生人,他們比老江湖更澎湃、更開放、更果敢也更善于學習,更具創(chuàng)造力。但是僅有這些還不夠,他們需要有潛質、志向、誠意和能力,首先要有獨立自主的精神面貌。
下面就是我說的,我不得不做一些大概的分類。
第一類我特別要強調一點,就是傳統(tǒng)工藝或樣式,這里面有的攝影師作品是這樣的,因為他從采集一直到最后輸出,全部都是全手工的,比如說膠片最后到暗房制作出來。有的一開始采集的時候就采用一些手工工藝,但是最后輸出的時候用現(xiàn)代工藝,所以不一樣,當然為了方便,把他們歸納到這一類。
第一個就是付羽《銀鹽習作》,這些作品實際上在我看來是向沃克.埃文斯致敬,從30年代一直到現(xiàn)在,這么多年過去了,沒有一本畫冊超得過美國照片,為什么?我就不多講,沃克.埃文斯當時很簡單,他的照片被命名為《美國照片》,展覽也叫《美國照片》,什么是美國?1930年代的美國有什么區(qū)別于歐洲的?他找到了,就是美國照片這本攝影集后面的部分,美國的建筑。這些美國建筑是離開美國本土,或者離開東岸或者西岸看不到的。
到了50年代的時候沃克.埃文斯看美國人少,他也在找什么是1950年代的美國,因為這本畫冊叫美國人,你總得有一點美國的東西,你要告訴人家什么是美國,他找到1950年代美國的符號,比如說黑人,黑人那個時候已經要登上歷史舞臺了。沃克.埃文斯在1930年代的時候,黑人那個時候在美國占了一定位置,但是黑人那個時候是不入流的,但是1950年的時候,黑人用一句話來說就是蠢蠢欲動,開始要登上歷史舞臺了。然后就是高速公路邊上的那些餐廳,點唱機,汽車尾翼。50年代的美國福特汽車,這個是1950沃克.埃文斯心目中的美國,如果我們中國攝影師,比如說我一直說,你要拍中國,什么是中國?就像當時可能會產生一個,就像當時沃克.埃文斯產生的疑問一樣,什么是美國?我拍的美國是不是真正的美國?是跟其他國家有什么區(qū)別的美國?我后面會講到,他們的注意點在哪里?這是魯迅美術學院,攝影教師,青年教師叫李鼎《北方》,這個更熟悉的,路濘《漫步》,魏來《現(xiàn)在很好》,駱丹《素歌》,包括展覽的時候,還沒有采用的這種方法,100年以前的方法,這個可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中國美術學院的一個在讀的研究生陳吉楠《禾聲》,(我也不知道今天電腦什么原因,但是好在大部分內容都還在),剛才可能就是我說的“傳統(tǒng)的工藝和樣式”,我覺得我有必要跟這方面的多做一些解釋,因為很多朋友告訴我說,你談“新銳”,但是我們看到恰恰都是100多年前的工藝手段,或者是那種畫面效果,或者說那種技術,我不知道他的新在哪里,銳在哪里?這里我肯定要講一個故事,就是有一個荷蘭作家出版過一本書,出版之后好評如潮,他完成了一個幾乎不可能的完成的任務,他的書的名字就叫《零年》,或者叫元點。就是說零年,他講的就是1945年,是一個新的時代,從零開始。一個新的集團的開始,所以從零開始,因為1945年大家都知道,發(fā)生了一個大事,就是二戰(zhàn)結束,然后這本書里面,就記錄了,世界各地在二戰(zhàn)結束那一年,各種各樣的思想行為,以及狀態(tài),有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悲喜交集,包括各方面的,當然這本書的靈感是真的,真的來自于他的父親,他的父親1941年是荷蘭一個大學法學院的學生,他父親1941年的時候,當時作為一個青年男大學生,當時男青年大學生,就是頭等重要的一個事情,就是加入兄弟會,就像比如說美國常春藤的盟會組織,但是加入兄弟會,就是要經過一系列的考驗,有的是非常帶有侮辱性質的考驗,當然他父親經過了種種帶有凌辱性質的折磨或者考驗,而通過可以加入兄弟會,可以加入兄弟會的就不巧,11年的時候,就是二戰(zhàn)烽火正起,所以荷蘭被德國占領以后,或者怎么樣,就被抓到德國去,強迫勞動,強迫勞動后來在德國境遇了好多戰(zhàn)亂、饑餓,然后圍城,然后突圍,又差點被蘇聯(lián)人槍斃,所以身心俱疲,二戰(zhàn)結束了之后,好不容易掙扎回到了家,回到家以后他要重新申請加入兄弟會,他那時候就不太明白,他的意思就是說,老爸您能消停一會嗎?剛剛經歷那么多戰(zhàn)亂,九死一生,為什么還要去兄弟會,要求他父親重新接受考試,重新來過,以前那個不算,,他父親也同意了,他就不僅要問,為什么要重新考試,為什么你還要去進入兄弟會?當時剛剛考進大學,可能是青春年少,對于一個剛剛進入大學的男生來說,可能兄弟會是一個很拉風的一個事情,但現(xiàn)在已經這么成熟了,經過戰(zhàn)亂時期以后,為什么還有青春期的鬧劇,他父親說了一句話,答案就是:儀式是重歸正常的一份子,這個是我要強調第一部分。就是傳統(tǒng)的樣式和工藝的重要性。
就是中國攝影史上,由于眾所周知的各種原因,實際上我們一直沒有有系統(tǒng)的學習攝影,不是被這個打亂,就是被那個橫插一杠,實際上不正常的一個中國攝影史的一個時期,好不容易在30年代、40年代,剛剛有點眉目,比如說像中國像的一些藝術家前輩,一下就亂了,我曾經有機會有幸見過張俊德先生,比如說陳柏昌他自己首創(chuàng)的小樣的原作,有30年代的,也有40年代的,當然也有50年代跟60年代的,你就會看到他在50年代、60年代的時候,張俊德先生是無所適從的,他不知道應該怎么樣去按照內心的引導,他的照片只限社會統(tǒng)一,現(xiàn)實統(tǒng)一等領域的那個標準,所以他很彷徨,他不知道他在30年代、40年代接受的那些攝影傳統(tǒng)的教育,他不知道應該怎么辦?所以他會有無所適從的感覺。所以我就覺得現(xiàn)在社會年輕的攝影師,他要從過去產生的傳統(tǒng)工藝樣式,來表達一個他當下這種對世界的看法或者對攝影的理解,我覺得放在當下攝影里面,他是有特殊的含義,中國這個事情,只是放中國里面來說,所以我還是強調用上面所講的那位荷蘭藝術家他的父親回答他困惑的時候那句話,就是:儀式是重歸正常的一部分,是必須的,我們需要回歸到我們過去非常欠缺的或者沒有機會去學習的經驗和傳統(tǒng)的樣式,然后有可能才創(chuàng)造出我們自己的東西。
那么第二個部分就是現(xiàn)實的新表達。我們給個人攝影,當然是不能離開現(xiàn)實,我們生活在現(xiàn)實之中,但是除了傳統(tǒng)剛才的科恩談到,傳統(tǒng)的方法以外,我覺得現(xiàn)在中國的現(xiàn)實是公平的,可能已經不能是只用一種方式去表達,事實上有很多的年輕攝影師,他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對現(xiàn)實的一種反應或者記錄,這種傳統(tǒng)的,紀事攝影,或者紀錄攝影,曝光攝影方面是有點區(qū)別的,他更多元。比如說浙江年輕攝影師范順贊,《現(xiàn)實給了夢想多少時間》他自己布景,景是他畫,然后整個這個景是他自己制作出來的,包括服裝。我覺得也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反應,或者紀錄,只是他用了一種自創(chuàng)方式。
火炎是廣西的一個攝影師。寧舟浩,山東的攝影師,可能大家也比較熟悉,也是對現(xiàn)實( 攝影),因為他是稅務局的一個工作人員,他開始攝影的是“單位”,我覺得單位這兩個字非常好,比較中性的一種觀察方式,他為什么用《禾聲》,我覺得他想表達的一個東西就是像駱丹當時作《素歌》一樣,我也是覺得工藝跟他所想要表達的思想是完全吻合的,這個陳吉楠《禾聲》,他是用一個諧音字,其實你可以叫和諧社會的“和”,是通的,旁邊的植物就是被拍的女子自己種植的,把女性跟植物的生長做一個比擬的手法,在中國至少可以感受到古詞,所以他用了一個比較古老的手法,和他想表達的對時間對青春,對時間流逝的那種東西的適應,他的服裝跟旁邊植物的形狀,還有書印是很考究的。
黃東黎,也是中國美院的一個學生,他現(xiàn)在在紐約,讀攝影,剛才講到對現(xiàn)實新的一種表達,火炎的《新桂林山水》,景觀類,也是一種對現(xiàn)實的反饋,剛開始拍的時候,有一點小小的跟現(xiàn)在不同的地方,但是我覺得這個小小的影響不大,一開始比如說,人工的瀑布,或者說噴泉,包括麥當勞,比現(xiàn)在我們要看到的這個照片較大,現(xiàn)在他會知道這些東西可能少一些,隱藏的更深一點,可能那種比聲嘶力竭的表達更容易一點。寧舟浩他的“單位”,以及他的單位等上級單位,早就讓不他參加這些會議,你參加會議,當然不要當成公務員干,你不能說他不好,也不能說他懶惰,總覺得領導看了覺得不舒服,這種,沒有拍領導正面,尤其拍前面最前面一列的領導,專門到后面去拍什么意思?所以我剛才上午拍的時候,拍群體照的時候,我是最后一排,就是靠邊去站,其實我也是想看看,有沒有人也轉到我們后面去拍。這張照片,你說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反應,你說他表達什么?這種照片挺多的。
這是今年新的一個攝影師,如果一個年輕攝影師,如果從兗州過來的老師的話,應該都會看到這些圖片,我把這一類歸類到對現(xiàn)實的表達,我之前在學習的時候,就說到,上海的攝影師,他有一個天然的途徑,因為上海沒有山川,壯麗的山川,地理上沒有這些,就是一馬平川這樣的城市,現(xiàn)在越來越玻璃和水泥的森林,但是上海攝影師從一開始就是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面,怎么樣去表達攝影的種種可能性,對世界的一些看法,他就是一個上海攝影師,雖然年輕,就是一種典型,他反應其實就是人跟自然的一個關系,這可以是一個非常宏大的敘事的,我們可以看到無數(shù)的景觀攝影,都是反應(現(xiàn)實),像這些自然事物被破壞,或者怎么樣,從一個很狹小身邊的場景,就反應人跟自然的反應,我的意思同樣可以反映出對現(xiàn)實的表達,情緒的表達,以及對世界的這種反饋,為什么叫植物.制物就是人方便現(xiàn)在的生活方式,往往是以犧牲自然為代價,但是能夠做的,希望在自己的空間,辦公居家環(huán)境,哪怕吃飯的地方,放一點植物,好像能呼吸到自然的空氣,或者表達一種對自然的依戀,或者懷念,或者對綠色的那種向往?,F(xiàn)代跟自然的那種關系,非??杀?。幼兒園,這張照片,我很喜歡,旁邊都是小朋友的漫畫,在茁壯成長,所以你看有一個量身高的,長頸鹿,長頸鹿正好看著植物,然后沒有人,但是你會看到其中寓意,也是反映了現(xiàn)實跟我們的關系,強調多種多樣的方式。
這個是什么企業(yè)或者公司開張的時候,楊文潔,上海年輕的女攝影師,她原來在北京電影學院是導演系出身,她確實也拍過電影,做過副導演,然后到紐約讀了大概兩年的攝影,因為不愿意在美國生活,但是在美國是這樣的,你要讀攝影是很奢侈的,因為學費很貴,一百多萬人民幣。這兩年中,她在美國,就是通過互聯(lián)網,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宗教背景,有的離異,現(xiàn)在單身,沒結婚,不同的宗教信仰,如何跟人家說,首先要把自己的故事告訴那些老外,然后老外就跟他們分享,可以到家里面,因為她覺得在一個隱蔽的空間,能夠充分表達這個女性的想法,因為在一個私密的環(huán)境里面,比如說一個是我們叫社區(qū)服務的就是類似于像資源城這種,這是一個舞蹈家,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女性在自己私密的空間里面她寧可躺在床上,這里面其實牽涉到很多東西,其實不管一個女人,比如說三房兩廳,或者四房兩廳,床是比較安全的地方,因為她要依靠的感覺。這是一個巫師,這是一個華人,因為要求就是說你什么狀態(tài)最舒服?這個華裔就說,我反正有問題的時候,我就會蹲在吃飯桌前,蹲上去。這個人的職業(yè),一開始有人就問,她是干什么,我說真不好說,我不知道,各位老師前輩,有沒有自己的想法,我覺得是有想法的,但是你們可能不太好意思說。那我說了,她是一個核能科學家,搞核能的沒想到吧,我估計一般人都不能想到,所以在一個自己的空間里面就會選擇自己平時上班的時候,不會去穿著的或者實現(xiàn)她作為一個女人的一個夢想。
那么剛才說的就是現(xiàn)實?中國年輕這些攝影師對現(xiàn)實的一種多元化的表達、反饋。那么接下去這些攝影師的作品,就是可能具有一定超現(xiàn)實的意味,我也想不出其他的名稱,其實也不僅僅是超現(xiàn)實,因為我一開始我只是比較簡單的大概分類,放一個籃子,里面也有一些荒誕的想法,或者說冷幽默的,或者怎么樣我把它統(tǒng)統(tǒng)歸到這里面,就是說這現(xiàn)實好象不太一樣,這位在北京的一個浙江的攝影師,因為跟傳統(tǒng)攝影界不怎么混,一直在當代藝術界,也挺紅的,陳維他的作品《More》,就是更多的,我覺得也挺好,這題目也很好,確實很難用一種東西來衡量他這個作品,就是劇場式的,有懸念的,比如這張《折疊床之光》,比如在一個睡覺的,有安全感的一個折疊床上,他放很多的碎玻璃,就是有一種懸念,不安全感,一種暴力即將發(fā)生那種東西。《遮風避雨的傘》,同樣會給人一種神經質的,或者說不安全的感覺,個人的體驗融會貫通在這個里面?!队徐F的下午》。特別像電影劇照,《大花布》,被太陽照過留下的種種痕跡。
儲楚,年輕攝影師,所以今年在某個評選的時候,儲楚,他有一個系列作品,我是評委,當我一看上他的畫遞上來的時候,我就想到真實,他不會投稿,但是我是一種公益的,不好,當然我在為儲楚說話的時候,我衡量的時候,就是你要他,他的一種作品,還是他一貫的多年的在一個總的系列題目下,他有不同的視野,自始至終比如說十年,或者哪怕是五年、六年,保持著一種創(chuàng)作的狀態(tài)。于老師對這個作品也很熟悉,因為物非物系列他有好多種,最早的公益系列,這就是他的城市的。這是2011年,一個入選的攝影師嚴懌波的《暗流》,超現(xiàn)實的感覺。馮立,成都非常棒的攝影師,我很多朋友也認識他,對他都有一致的認識,在座的各位肯定也有認識他的,他的作品跟他的為人,可以說完全是兩個世界,他的作品是非常陰郁,陰沉沉。我是隨機挑了這個作品,這畫很美感,老婆在英國,大型航空公司的印度辦事處的經理,所以每年都有機會參加歐洲或者其他地方去免費旅游,住豪華酒店,我去他那的時候,他請我抽那種很好的古巴雪茄,我謝絕了,我不抽那個。這幅畫大家看一下,看他照片好像不是這樣一種生活狀態(tài),反正就是對這個社會不舒服,不滿意,其實他挺滿意的。不應該不滿意。
這張在上海外灘,和東飯店,這也是年輕的浙江攝影師,很小資的那種,我覺得他有點像少年派,這部電影最后一個鏡頭,這個老虎慢慢的在森林里面就沒了,就穿出去了。這個也是四川的一個攝影展的時候,到成都,我一個人過去的,然后齊刷刷八個人,就沒有像今年那么多的,當時只有他們八個人,就阿斗,我真的親眼目睹,阿斗走進展場,成都文藝女青年那種迷離的眼神看著他,那種崇拜,尖叫聲,他最吸引年輕人,這個作品其實也是前年在倫敦展的作品,他自己拍的裸體的,他跑到內蒙、甘肅,找到這些荒涼場景,類似于這種像超現(xiàn)實的這種場景。
范石三是四川年輕攝影師,現(xiàn)在目前居住在上海,自由攝影師,他這個《兩個我們》,是PS的,因為不是雙胞胎,就是一個人拍了兩次,兩次曝光或者怎么樣,就弄在一起,出發(fā)點,好像是從獨生子女政策,因為他自己也是獨生子女政策開始。有一個日本年輕的女攝影師,年輕的時候在日本的時候,他后來到英國去了,年輕的時候在海邊旅行,在旅館她媽媽帶著她拍了一些場景,留念照,這個日本女攝影師,就是英國學藝術,學攝影,然后人到中年,為人婦為人妻,回到日本,她也有這種類似兩個我,但是不是兩個一模一樣的,一個是她媽媽給她年輕的時候在河邊拍的一張照片,然后她在同樣的地方站在那自拍了一張照片,然后PS合在一起,中間比如說有30年的時間跨度,兩個我,跨度30年,就是兩個我。
這張不解釋的話,很容易理解成就是一個孿生兄弟,這張我很喜歡。廣西的,年輕攝影師,楊洋,這個看起來像一個麒麟,攝影是一個趣味性的事情,林老師對他有一個了解,他也是比較多才,他是一個比較多才的攝影師。那么不得不說年輕攝影師,就是在集中表現(xiàn),就是在第一年的時候,很多人會拍景觀,景觀之所以變成一種熱門的題材,這當然是對我們國家近一二十年,大規(guī)模的城市化運動是有關系的,因為你跑到街上,無論在哪里都能看到,拆遷、改變或者怎么樣,自然而然就會反映到攝影師的腦海里,就形成對一種攝影題材的取舍,或者我們要拍出這一類的。
也有些攝影師,就比較傾向于內心,曾憶城,他原來是為,因為廣東很多媒體,他就是第一代的攝影師,比如說《新周刊》,比如《城市畫報》,這些媒體都在,這些媒體發(fā)展到今天,他配用的第一個攝影師,或者第一代攝影師,就是曾憶城,所以他對廣東媒體的發(fā)展是有貢獻的,到后來,就是一些信佛教,吃素,然后周游世界,他覺得他當時拍的一些報道和照片,對這個世界或者他本人是沒有任何幫助,因為他覺得他也困惑,到底這張照片,我獲得了榮譽,但是對這個拍攝的人有沒有幫助,或者要不要持續(xù)這種方式,所以他后來就到歐美,一個人就背著背包,一個人就混在那邊,就好幾年。這個照片,就是他今年在臺北,草山行館,蔣介石到臺灣以后,他臨時的住所,到他正式的公館沒有造好之前,蔣介石是1949年到1950年,1951年都在草山居住,這個行館在民進黨執(zhí)政時期,就是被火燒過,也是一個無頭案,馬英九上臺以后,草山行館,就恢復了,重新翻修,翻修以后,第一個在草山行館做展覽,就是今年春季的時候,就是曾憶城的這個展,叫《一時一地》,因為我今年春節(jié)正好到臺北去,就看到這個展,他是一個非常傳統(tǒng)的中國山水,或者花鳥傳統(tǒng)的那種圖式,去進行全球化的拍攝,這張是在葡萄牙沃爾多拍攝的,這個在蘇州拍攝的。這張是在巴塞羅那,這是在西部越南,現(xiàn)在叫胡志明市。舊金山,所有這些東西都像中國的山水畫,或者花鳥畫他的圖形,他表達一個中國人在海外游歷的一種親情的反饋,帶一點禪意。
邵文歡,是中國美術學院攝影系的教師,他以前也是不在傳統(tǒng)攝影界混,他是藝術界的,因為他今年夏天到瑞士去,到西班牙做展覽,到瑞士去,他跟我說,以前有一個當代藝術大收藏家,就是烏利???,他要希克的家里去,??说募依?,我是路過,為什么路過,因為??说募依铮褪侨鹗康牧鹕吷?,琉森湖邊上一個山坡上面,一個像古堡一樣房子。就是??说募依?。他被希克請到他家里去住,他也跟儲楚一樣,有好多照片,比如說他這一次拿來參選的作品,這個完全不一樣,這種是比較寫實的,國際旅游者,也是他經常在世界各地旅游,所以李老師跟帶隊旅游者就是差不多,就是人在旅途當中看多一個世界的一種反饋。我們在世界各地旅行的,在名勝古跡經常會看到一些世界各地就是不遠萬里花了很多錢到那里,就是到底想干什么,就是到底得到些什么?國際旅游者也是一個大的題目,他里面還分很多細節(jié),《希臘海灘》,這是人物的,很多旅游者,看地圖,或者這個是國際旅游者的一個系列叫《不朽的地方》。
鄭知淵,上海的年輕攝影師,我從來沒看過這樣拍一個城市,我要特別說一下這種,比如說因為我們拍城市景觀的時候,總是會多少稍微帶一點情緒化,就比如說懷舊,或者說對現(xiàn)實的某種不滿,上午陳衛(wèi)星先生,片子里面,有很多牽涉到拆遷,很多做一個簡單的類比,后面是高樓大廈,新的樓盤開發(fā)商,前面是一些老建筑,待拆遷的,就做一個新舊,或者說一個簡單的內容,鄭知淵這個小伙子,你們老是看著他,作品好像拿到香港當時攝影城市,他是比較中性的看待這個城市,就是美國攝影有一個傳承,他不贊揚我們這個時代,既不歌頌,也不譴責,你看這張照片,實際上他比較早期的照片,屋檐的那個線條,顏色跟海堡那個線條,還有中間那個城堡小屋的窗欄,還有前面馬路邊的圍欄,那個線條的形狀,更妙的是,前面面包車一個窗簾的那種線條,前后左右,他所有的照片,我們回過頭來看,所有的照片,對這個城市的觀察,都不帶任何情緒化,他會找到一些線條跟線條之間的呼應,顏色跟顏色之間的呼應,畫面與畫面之間的呼應,比如說公交車顏色跟后面的房子,房子后后面LED屏的骨架這種呼應,他是真正在拍攝當中,會找到拍攝的樂趣,因為他告訴我一年拍幾萬張照片,只要找到照相機,不同的光線,一個地方踩點,這樣一年這種攝影師,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一年幾萬張照片,拍下來,真正拿得出來的不超過五、六張,他一定要找到這種,如果沒有攝影的樂趣,我相信他是不可能持續(xù)的。
這可能就比較熟悉了,塔可。
張曉,廣角專業(yè)戶?!逗0毒€》這就在深圳大梅沙。煙臺,他就在煙臺。剛才是從南方一直到北方,一直到渤海灣周圍,山東、遼寧這一段。
看完了這些東西以后,有一部分攝影師他跟現(xiàn)實沒有多大的關系,或者說他把對現(xiàn)實的一種理解反饋,他用內心世界的方式來表達出來。他并不是直觀的去反射、映射出來現(xiàn)實社會。
杰出的攝影師,王軼庶,為什么說他杰出?因為他在《南方周末》,《南方周末》的攝影師王軼庶,但是他絲毫沒有受到南方周末的習氣的影響,他的《歸程》是羅伯特非常欣賞的中國年輕攝影師的畫冊,他也是羅伯特的坐上賓。這套照片非常棒,真的非常棒。
《中國攝影雜志》編輯鄭濃的《無題》,李俊,TOP10的獲獎者。
在上海的一家法國雜志的圖片總監(jiān)潘曉春,他也是拍了一個系列《盒子》,也是反應年輕人內心世界和現(xiàn)實之間,和世界的關系,他是一個法國旅行雜志中文版的圖片總監(jiān),所以他也有機會去全世界旅行。
今年TOP20中國當代攝影新銳20個入選者之一,昆明的李智,《月》。中國攝影雜志今年10月份做過一個類型選,新類型選,接近類型選的專題,里面有他的,他是完全像剛科恩介紹的內心學的,他這些月亮的照片背后黑背景里面是有星星的,什么星座,這些星座的位置完全是按照NASA公布的官方照片,一分一毫都不會差,包括中文名字,是中國科學院官網上,英文的名字,比如說美國NASA,國際天文臺的或者怎么樣。完全像真的一樣,卡片式的,類型學的,像科學檔案一樣,當然他反應的也是人跟自然的關系,李智在書里面說到,看上去我好像沒有拍到現(xiàn)實,但是人對這個地球以外,究竟人為什么要去探月一樣,本身也是人與現(xiàn)實的關系,完全是復制的,但是他做的非常逼真,他不是從NASA的官網上拷貝下來。
講到這里差不多了,還有好多因為時間關系真的沒辦法一一介紹,我要說的就是,因為現(xiàn)在的社會和生活正在急劇的變化,以往經驗快速折舊,很多人忙于確定自身的特點,證明自己在善變的世界中把握自己的生活,我們會看到很多人在這樣做,其實追根到底他們就是在忙這幾件事情,他們覺得我自己還是一種主動性的力量。年輕的攝影師認為他們在引領潮流,在新興媒體、民間力量和國際市場的支持下,他們的圖象生產和傳播更為迅猛有效,他們由此獲得了一種優(yōu)于年長者這集體性的文化權利,當然,這在以前最多只是一個被有限容忍的幻覺,但是現(xiàn)在正逐步成為不可阻擋和回避的現(xiàn)實。
我們的時代不說了,我只能說紛繁復雜,不那么簡單,一語很難道破,所以很多就需要各式各樣,包括含混的,曖昧的想象的,偏僻的,冒險的知識都要我們去重視。
我的個人的觀點就是,當代攝影不是歸納也不是演繹,攝影不遵循這樣的邏輯,攝影應該守護個別和殊異,不斷地發(fā)現(xiàn)各種可能性。
這是我今年在上海文化出版社主編出版的三本,收集中國當代新銳攝影師的三本書,但這是一個系列,我這次從廣州回去以后,12月份我就要出第四本,完全是我來主編我來選擇,出版社給我出?!朵J1》、《銳2》、《銳3》,是我比較看中我個人的一項工作,不斷的在全面鼓吹推廣,或者說呈現(xiàn)中國各地年輕有為的攝影師不同類型,這里面也有非常堅持傳統(tǒng)寫實的紀實手法的,也有比較另類的,都可以。謝謝大家!
//=$row['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