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理論評論

時尚攝影邁進藝術(shù)市場

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責編:盧•斯托帕德 2015-12-07

有些畫廊的確銷售廣告相片。在2014年巴黎影展上,高古軒(Gagosian)掛出了阿威頓為范思哲(Versace)1993春夏大秀準備的、一次性使用的相片。但斯科特認為,這些相片是試驗性較強的作品,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她提到了奈特拍攝的一張凱特•莫斯的影像,它在印成相片之前幾乎默默無聞。“‘黑色凱特’的影像在報紙上刊登過一次,從未出現(xiàn)在雜志或是奈特的著作中。但相片問世后卻大獲成功(影像印出了一版共三張,其中一張在佳士得的‘凱特•莫斯’主題拍賣會中拍出52275英鎊)。”
 
但相片內(nèi)容不足以保證市場。有價固然好,但有貨才是關(guān)鍵。佩恩的影像或許是神來之筆,但他的成功主要取決于他沖印照片的習慣。“佩恩明白有必要制作有認證的簽名限量版。他一去世,作品的價格直線飆升,因為供應戛然而止。他的后人們不會再發(fā)布新版本的照片。”斯科特說。其他攝影師則沒這般先見之明,許多人根本想不到賣相片也能成為一種可能。
 
“在偉大的攝影師中,每有一位留下作品傳于后世,就有10個人的作品失傳。”加爾內(nèi)表示,“蓋•伯?。℅uy Bourdin)為人人所崇拜,但只能買到他死后沖印的相片。時尚攝影歷史的某些篇章已經(jīng)全部湮滅。”英國版《Vogue》前圖片編輯、現(xiàn)任攝影館館長的羅賓•繆爾(Robin Muir)對這一問題相當熟悉:“克利福德•科芬(Clifford Coffin)曾將作品全部丟棄。布萊恩•達菲(Brian Duffy)在自家花園的盡頭點起了篝火,把自己所有的作品扔了進去。”
 
即便是現(xiàn)在,這也是攝影師甘于冒險犯下的錯誤。新星攝影師杰米•霍克斯沃思(Jamie Hawkesworth)未滿30歲便已為JW Anderson、Loewe和Miu Miu貢獻過作品。他也涉獵相片沖印,但除卻一次未簽名作品的銷售會之外,他還沒有在建立相片市場方面付諸行動。他在承接品牌制作方面找到了創(chuàng)作自由,并認為廣告影像業(yè)務更有可能來自媒體編輯的贊譽,而不是拍賣結(jié)果。“幾年前,雜志要的是純時尚。”他說,“但現(xiàn)在空間更大了,你可以看到畫廊里那樣的作品??磥?,人們希望在時尚雜志里看到一切時尚之外的東西。”
 
 
獲得編輯的贊譽是一回事,用決心和名氣贏得藏家的心是另一回事。“攝影師要為自己打造起初步的市場。”佳士得的加爾內(nèi)表示,“我們提供次級市場,而攝影師的價格預期讓這一切變得不容易。以1.5萬或2萬英鎊一件的價格進入這個市場并非易事。”
 
關(guān)鍵是要對影像和發(fā)行量作出理智的決定?;羧A德•格林伯格表示:“在推向市場之前,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出了什么錯。到了上市之后,即便出了問題,你也不知道哪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相片尺寸、版本發(fā)行量還是影像?”
 
斯科特建議攝影師減小每版發(fā)行量,她認為,高發(fā)行量雖然可能提高面向時尚愛好者的銷售額,但忠實、聰明的收藏家不太可能會一直買下去。她建議一種尺寸發(fā)行10張,另一種尺寸發(fā)行5張,并專門為某一位客戶特別準備大號尺寸。“30張以下比較合適。再多的話,在我看來就會產(chǎn)生稀缺性的問題。這不是宜家(Ikea)。如果你收藏了一樣東西,你不會希望人人都有一份。”
 
譯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