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理論評論

國際評委們的目光 ——參評第四屆希臘四地巡回國際攝影展感受

來源:黑龍江省攝影家協(xié)會 責編:索久林 2016-03-01

經國際攝影家聯(lián)盟、美國攝影學會、GAP等國際攝影組織認證的第四屆希臘四地巡回國際攝影展,邀請了歐洲、亞洲、非洲等國家和地區(qū)的評委參與評選工作。歷時四天的評選中,評委們通過現(xiàn)場座談、個別交談、評選實踐等活動,表達了各自攝影藝術鑒賞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審美理念。面對洶涌澎湃、百舸爭流的世界性攝影大潮和異彩紛呈、目不暇接的影像汪洋,各國評委們表達了基本趨同的判定、取舍標準,體現(xiàn)了基本趨同的攝影審美理念。據(jù)此,聯(lián)系到在其他國際攝影評選中對國外評委的了解,我們可以窺望到當代世界攝影潮流的發(fā)展趨勢,也可以審視、校正、完善自己的攝影創(chuàng)作。

這方面的個人體會,我做了一些歸納,供朋友們參考。

一、紀實攝影不要陷入對獵奇和悲情的迷戀。“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并不是紀實攝影新聞性根本價值的體現(xiàn),新聞性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表現(xiàn)對象的典型意義,對社會傾向揭示和表現(xiàn)的深度和高度。苦難、悲憫、“被殘酷”,不應當是紀實攝影價值的主要方面,人們倡導的是抗爭、追求、韌性、血性等正能量的道德價值。

二、民俗攝影要走出對蒙昧、落后的追捧。人類當代生活中,交通、通訊、信息交流條件的改善,使現(xiàn)代文明已經滲透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各個族群;同一區(qū)域、同一族群的文明,其自身也在社會演進中不斷進步。以往蒙昧、落后的生活習俗、生產方式、交流方式,已不具有代表性,因而也是不真實的。真正意義上的民俗,應當是真實的當下生活,具有時代氣息,反應生活的主流和主導。

三、自然攝影不可片面追求偶然性。自然風光中的風云萬變、詭異奇變,野生動物的怪異姿態(tài),不僅是難以“巧遇”、難以捕捉的,也不一定是能夠反應表現(xiàn)對象的本質的,攝影家不應片面追求。攝影創(chuàng)作中對“偶然性”的倉促應對,往往也很難讓攝影家運用有效的攝影技法,致使表現(xiàn)能力的缺陷,成為展賽競爭能力的缺陷。

四、人體攝影不要糾纏在“肉體”情趣之中。人體攝影的價值在于發(fā)現(xiàn)和呈現(xiàn)“人體”藝術價——包括人體單獨承載和與其他物象共同構成的藝術價值。無藝術要求,強行以人體的隱私性、唯一性吸引眼球,是生活層面的不雅情趣,與攝影藝術價值無關。

五、抽象攝影不可以“盲拍”。人類生活中的抽象物象很多,展賽中這類攝影作品也很多。盡管其形態(tài)、色彩也有不凡者,但真正能夠勝出的卻鳳毛麟角。原因在于其價值缺失——其實是意義缺失。完全“無意義、無情節(jié)、無邏輯”的抽象藝術是不存在的?,F(xiàn)代抽象藝術鼻祖康定斯基畫抽象畫之前常常要打草稿,攝影家的抽象攝影怎么可以“無腦”、“無心”地盲拍!

六、各種攝影都不要“避重就輕”,投機于形式的”空手道”。組合拼接、構圖形式、光影利用、動感效果、影調風格等,是很具有票房價值的表現(xiàn)形式。但立意、主題比它們還重要。沒有后者,任何形式都沒有意義。許多具有形式效應的作品,乍一看,很撩人;仔細看,無價值,很有點市場上的”假貨“之嫌。作者創(chuàng)作的功夫,重點要用在立意確立、主題開掘上,不要避重就輕,在形式上找捷徑。當然,形式并不是可以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