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 名家講壇”臺北開講
王瑤展“粉墨人生”,談攝影之道
![](http://g.cpanet.org.cn/uploads/allimg/141208/4-14120R04123.jpg)
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主席王瑤在其粉墨人生個人攝影展前
臺北曲藝節(jié)暨“文化中國 名家講壇”活動6日拉開序幕。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主席王瑤的“粉墨人生”京劇攝影展首先登場,50多張照片講述了京劇藝術的臺前幕后。
此次活動由中國海外交流協(xié)會、香港中國旅游出版社和臺北紅館共同主辦。
![](http://g.cpanet.org.cn/uploads/allimg/141208/4-14120R04119.jpg)
中國海外交流協(xié)會副會長何亞非在開幕式上致辭
中國海外交流協(xié)會副會長何亞非在開幕式上致辭時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正是這樣偉大的文化將兩岸人民的心連接在一起,希望能把此類活動持續(xù)辦下去。”
臺灣陸委會前主委張京育表示,京劇是中國特有的文化,讓中國人體認到忠孝節(jié)義。中國海外交流協(xié)會這次以京劇為主題的“名家講壇”開到臺北,給兩岸文化界人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希望由此能讓兩岸民眾在心靈上有更多共同寄托。
王瑤曾以一年時間走入各京劇院、戲曲院校,拍攝數(shù)以千計的圖片,當日展出的京劇系列便是從中精選而來。
第二次訪臺的王瑤表示,北京和臺北的距離更近了,這包括飛機直航拉近的空間距離,還有文化交流拉近的心理距離。她說,京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攝影是發(fā)源于西方的年輕藝術,好的藝術都能啟迪人、鼓舞人、溫暖人,希望這次展覽能進一步拉近兩岸之間的距離。
![](http://g.cpanet.org.cn/uploads/allimg/141208/4-14120R04121.jpg)
![](http://g.cpanet.org.cn/uploads/allimg/141208/4-14120R04122.jpg)
王瑤在進行講座《漫談攝影之道》
在隨后舉辦的《漫談攝影之道》講座中,王瑤向近百位來自臺灣攝影界、文化界知名人士介紹了大陸攝影界和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的發(fā)展狀況,分享了她的攝影理念和感悟,并展示了部分攝影作品。主辦方還特意安排了在臺灣媒體供職的青年攝影記者和大學生與王瑤互動的專題工作坊。
在此次“文化中國 名家講壇”活動中,河北省京劇藝術研究院院長裴艷玲、旅日京劇藝術家吳汝俊也分別帶來《戲曲舞臺與人生》、《中國京劇在日本》等講座,以期讓臺灣民眾更加深入了解京劇這一中華傳統(tǒng)藝術。
![](http://g.cpanet.org.cn/uploads/allimg/141208/4-14120R04120.jpg)
本次活動由臺灣著名攝影家莊靈主持
![](http://g.cpanet.org.cn/uploads/allimg/141208/4-14120R04122-50.jpg)
影友觀展留影#p#副標題#e#
王瑤“粉墨人生”個人影展部分攝影作品
![](http://g.cpanet.org.cn/uploads/allimg/141209/9-141209100918.jpg)
![](http://g.cpanet.org.cn/uploads/allimg/141209/9-141209100919.jpg)
![](http://g.cpanet.org.cn/uploads/allimg/141209/9-141209100920.jpg)
![](http://g.cpanet.org.cn/uploads/allimg/141209/9-141209100921.jpg)
![](http://g.cpanet.org.cn/uploads/allimg/141209/9-141209100922.jpg)
![](http://g.cpanet.org.cn/uploads/allimg/141209/9-141209100922-50.jpg)
![](http://g.cpanet.org.cn/uploads/allimg/141209/9-141209100923.jpg)
![](http://g.cpanet.org.cn/uploads/allimg/141209/9-141209100923-50.jpg)
![](http://g.cpanet.org.cn/uploads/allimg/141209/9-141209100924.jpg)
![](http://g.cpanet.org.cn/uploads/allimg/141209/9-141209100925.jpg)
#p#副標題#e#
人生被間離的視覺語言
——讀王瑤的京劇影像
京劇舞臺上演的是人生的悲喜劇,舞臺語言在攝影家的鏡頭中就是一次視覺化的過程,是悲劇是喜劇可以自由解讀,虛虛實實之間自然趣味無窮——讀王瑤的京劇影像,最想說的就是這樣一層意思。
初讀王瑤的京劇影像,似乎給人一種發(fā)散的感覺:不管是語言形式上,還是生活方式上。從語言形式上說,既有精確到細節(jié)的微觀特寫,也有虛無到極致的大寫意筆觸,更多的是虛虛實實之間游移不定的飄忽感。從生活方式上看,不拘一格的生活狀態(tài)回環(huán)往復,就像是意識流小說不拘泥起承轉合的信手拈來,卻寓意著攝影家對生活的復雜感受。也許作者的本意,就是試圖“回到現(xiàn)場”去“觸摸歷史”。這個“現(xiàn)場”,既是京劇人在舞臺上演出的現(xiàn)場,又是京劇人生活在當今現(xiàn)實世界的現(xiàn)場,還包括許多喜愛京劇的觀眾為自己營造的虛擬的現(xiàn)場。而所謂的“觸摸歷史”,就是作者借助自己獨特的視覺語言,包括利用一切可以挖掘的細節(jié),重建現(xiàn)場。并且進一步通過凝固的文本,鉤沉思想。
于是,不管是虛也好,實也罷,這樣一些被作者看上去隨手拈來的視覺語言,實際上積淀了許多人生的經(jīng)驗歷程。所以,當你仔細閱讀這些影像,并且借助自己對生活的經(jīng)驗模式反復揣摩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每一幅畫面都將以其個性化的性格搭建起屬于自己的一片空間,讓你讀出許多人生的甜酸苦辣。
這時候,我們就能從影像中讀出無數(shù)種版本的“歷史細節(jié)”,反過來說,這些細節(jié)也就負載了呈現(xiàn)歷史的鮮活性的本體價值。那一束偶然出現(xiàn)在演員身上的光斑,也許就是命運不可抗拒的折射。而那一組如天仙般排列的京劇人物造型,輕而易舉地被前景中深色的投影所解構。巨大的京劇臉譜在畫面中是實的,卻僅僅是歷史的幻影;相反,前景中虛幻的京劇演員,則是鮮活的生命本體。這一切全然需要你在閱讀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巧妙置換。
面對這樣的視覺語言,我只能這樣感嘆:時間永遠不會重復。這也讓我想起了法國著名攝影家杰魯普·西埃夫曾經(jīng)說過的話:“時間是所有攝影中的關鍵所在:時間在一個人的手指間滑落,時間在人的雙眼中流逝,時間就是一樣實在的東西,也就是所有的人,時間是光線也是一種情感……時間永遠不會重復。”那么,每一次完美的定格不僅屬于京劇舞臺,更屬于攝影家的快門,或者說,屬于拍攝者心靈的敏感程度。
面對我現(xiàn)在看到的十多幅畫面,我無法想象當王瑤將她所有的京劇人生作品放在一起,將會是一個什么樣的“排場”?;蛘?,當更多的畫面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組合在一起時,又將會給觀眾帶來什么樣的“刺激”。但是有一點我想是肯定的,王瑤以其多樣化的表現(xiàn)手段,始終奔向一個完美的的結局。這樣的完美,并非是形式感上的完美,也不是人生舞臺的完美,而是一次心靈如夸父逐日般精神上的完美。每一幅畫面都像是在筋疲力盡之后的一聲長嘆——背景就是如火燃燒的落日。
人們都懂得,藝術的最高境界卻在于表達心靈的自由,而心靈的自由卻不是僅僅憑借“美”所能概括的。淺顯的美可以帶來暫時的快感,但如果不加以深化,卻很容易流向庸俗。王瑤的京劇人生就像是書法家完成一次長卷的書寫,每一個字即要得體,整體的氣勢更是不能缺失。尤其是想要將如此個性化的每一幅作品完全地串聯(lián)在一起,需要什么樣的功力可想而知。讀過王瑤的《后911》,我想,這樣的自信還是應該有的。盡管從黑白轉向了彩色,盡管從西方的視角轉向了東方的人文,心靈的自由將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就像京劇舞臺上的一顰一笑,舉手抬足之間,無一不需要自由心靈的支撐。離開了這一點,舞臺的演出自然會和生活的本原分離,藝術的創(chuàng)造也就只能是空談。
其實我最喜歡的還是那幅后臺的寫照——一位帶著猴王面具的演員面對鏡頭,旁邊是三位視線游離到鏡頭之外的卸裝者。臺上臺下的空間一下子被拓寬了,人生和演戲的距離被縮短了。還有就是:攝影家和鏡頭前的這一切被莫名其妙地添加了某種間離的色彩——你無法用一句話來說清楚畫面究竟說出了什么。這就對了,一幅主題意味過于明確的照片一定不會是一幅好照片——與其讓攝影家說出太多,還不如不說的好。我想,王瑤一定會同意我這樣的說法的。
以上的自言自語,就算是一個懂些攝影,卻不太懂京劇的人對王瑤影像的解讀。文字間所帶來的某種間離效果,既算是心虛的一種叛逃,也算是和作品的一種暗合吧!
林 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