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理論評論

照片收藏要“穩(wěn) 狠 準”

來源:人民攝影報 責編:King 2014-03-17

照片收藏要“穩(wěn) 狠 準”
——藏家與攝影師再談攝影收藏

   與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瓷雜等收藏大項相比,照片在人們的收藏觀念中尚屬新鮮事物。而就有那么一小撥人,以收藏照片為樂趣。日前,“從卡拉漢到杰夫·昆斯:來自靳宏偉的收藏”和“從《新攝影》到‘攝影獎’——來自三影堂收藏作品展”兩大收藏攝影展在深圳何香凝美術(shù)館開幕。為了向社會推廣攝影收藏理念,幾位收藏家和攝影師還舉行了“本土與西方:再談攝影收藏”的對話,對目前國內(nèi)照片收藏與國際的差距進行了分析。
robert M_B man 
robert M_B man (靳宏偉 收藏)

    中國公立機構(gòu)攝影收藏尚屬空白

  靳宏偉是著名的攝影收藏家,旅居美國的他以收藏西方攝影大師原作著稱,他的收藏展“原作100”兩年前曾在中國巡展,反響非常大。該展以后,他開始關(guān)注中國當代攝影,至今對上世紀90年代已奠定地位的十幾位中國攝影師作品進行了系統(tǒng)收藏。“如果我將來離開世界,我會選擇把我的收藏捐給美國的某個博物館。”他說。
  他的話遭到了現(xiàn)場觀眾的異議:為什么不捐給中國?“因為中國目前官方體系的收藏機構(gòu)中,對攝影的收藏還是空白,公眾對攝影藝術(shù)的認知與國外比還差很遠。”靳宏偉表示。
  這句話道出了中國攝影收藏的尷尬。除了少數(shù)私人藏家外,目前國內(nèi)收藏攝影作品的機構(gòu)屈指可數(shù),攝影師榮榮成立的“三影堂”便是一家。他最早收藏源于2003年,當時他的作品大多由西方藏家買下,他感嘆:為何中國的東西不能在本土找到“家”?于是成立“三影堂”,希望通過系統(tǒng)收藏記錄中國攝影歷史。“他談到,在西方,如MOMA、蓬皮杜等博物館中,攝影是跟其他藝術(shù)種類平等的。而中國,人們對攝影原作的概念還很模糊,西方的攝影理論也鮮有引入國內(nèi)。即便是中國本土高校的攝影教育也有很多問題,由于缺乏收藏,不能以原作作為教材,就連最基本的練手、練眼都沒辦法滿足。”

Sally Photos 
Sally Photos (靳宏偉 收藏)
    當代攝影是最后一支“潛力股”

  雖然攝影具有可復制性,但真正可以走進收藏體系的照片都是限量版的,同時照片上有作者的簽名。“底片不過半成品,當攝影師死去以后,底片一定不如有攝影師簽名的照片值錢。”靳宏偉說。他認為,中國當代攝影是中國藝術(shù)品投資中最后一支潛力股。“為什么這么說?我們可以看看美國的歷史,他們的攝影收藏從上世紀20、30年代就開始,但到了80年代以后才迎來爆發(fā)。中國藝術(shù)家邱志杰的攝影作品,1994年時不過1800人民幣,而我去年買進來時,已經(jīng)超過2萬歐元。”
  靳宏偉的收藏原則是“穩(wěn),狠,準”。“穩(wěn)”,指的是買歷史上公認大師的作品;“準”,是指要了解所收藏的攝影師的為人,以及他們的作品,有的放矢;“狠”,是指收藏年輕攝影師的作品,他們雖然不知名,但價位低,買了他們?nèi)缤I了風投。
  中國上世紀90年代曾有一批攝影師崛起,然而新世紀以來卻鮮有出現(xiàn)代表人物,攝影師劉錚認為,這十幾年恰好是膠片攝影和數(shù)碼攝影交替的年份,大家都在尋找方向。“數(shù)碼技術(shù)逐漸消解著傳統(tǒng)的攝影技術(shù),數(shù)碼圖像與社交手段的結(jié)合,讓‘攝影’作為藝術(shù)名詞的歷史悄然結(jié)束,它已經(jīng)變成多媒體藝術(shù)的一部分。”
  “以后攝影不難,難的是思考與表達,并如何通過技術(shù)手段將你需要表達的東西呈現(xiàn)出來?什么樣的圖像才會感人?沒有別的途徑,你必須從150年來大師留下的圖像歷史中去尋找答案。所以即使攝影手段便利了,但要成為有想法的攝影師,依然要靠修煉。”劉錚說。 
    ◎梁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