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展覽佳作

王晴《生命的回聲》

來源: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網(wǎng) 責(zé)編:高元 2014-09-11

吐峪溝七賢圣人墓與朝拜的信徒。2012年12月22日,吐魯番吐峪溝。

先賢圣地與朝拜的信徒。2013年11月3日,吐魯番三堡鄉(xiāng)。

在吐峪溝峽谷朝拜的信徒。2013年10月14日,吐魯番吐峪溝。

在吐峪溝圣地朝拜的信徒。2012年10月25日,吐魯番吐峪溝。

在吐峪溝圣地霍加木麻扎朝拜的信徒。2012年10月25日,吐魯番吐峪溝。

在吐峪溝圣地霍加木麻扎朝拜的信徒。2012年10月25日,吐魯番吐峪溝。

宰牲節(jié)的黎明,男子們來到墓區(qū)準(zhǔn)備祭奠親人。2013年10月14日,吐魯番吐峪溝峽谷。

宰牲節(jié),男子們在親人墓前祭奠禱告。2013年10月14日,吐魯番吐峪溝峽谷。

宰牲節(jié)前一天的清晨,一位男子在親人墓前祭奠禱告。2012年10月25日,吐魯番火焰山。

宰牲節(jié)前一天的清晨,男子在親人墓前祭奠禱告。2012年10月25日,吐魯番火焰山。

宰牲節(jié),一對父子祭奠親人。2013年10月14日,吐魯番吐峪溝峽谷。

開齋節(jié)清晨,墓地中祭奠的婦女。2013年8月8日,吐魯番木頭溝。

一對夫婦緬懷故人。2012年12月21日,吐魯番木頭溝。

在墓地悼念親人的婦女。2012年10月25日,吐魯番二堡鄉(xiāng)。

開齋節(jié)清晨,墓地中祭奠的一家人。2013年8月7日,吐魯番火焰山鄉(xiāng)村。

開齋節(jié)清晨,墓地中祭奠的婦女。2012年8月19日,吐魯番木頭溝

開齋節(jié)清晨,墓地中的婦女。2013年8月7日,吐魯番火焰山鄉(xiāng)村。

蘇公塔清真寺與阿訇。2013年11月8日,吐魯番。

蘇公塔清真寺禮拜殿。2013年1月18日,吐魯番。

在清真寺講經(jīng)堂里研讀經(jīng)書的伊瑪目。2013年1月18日,吐魯番額敏和卓清真寺。

正在主麻日禮拜的信徒。2013年1月25日,吐魯番額敏和卓清真寺。

禱告中的信徒。2013年3月8日,吐魯番額敏和卓清真寺。

在家誦念《古蘭經(jīng)》的少年。2012年10月22日,吐魯番市老城區(qū)

前往清真寺做禮拜的路上。2012年12月21日,吐魯番木頭溝。

禮拜前的小凈。2012年12月21日,吐魯番木頭溝。

宰牲節(jié)會禮

在遠(yuǎn)處觀看會禮儀式的二個小姑娘。2013年8月8日,吐魯番木頭溝。

剛生產(chǎn)三天的嬰兒與母親。2009年3月23日,吐魯番木頭溝。

新生命名禮儀式中,家庭女祖長們?yōu)樾律鷥合丛?,這是儀式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2009年3月23日,吐魯番木頭溝

新生命名儀式中,阿訇為新生兒賜名。2009年3月23日,吐魯番木頭溝。

新生命名儀式中,布維(女性教職人員)為新生兒祈禱。2009年3月23日,吐魯番木頭溝。

曾祖母與新生兒。2009年3月23日,吐魯番木頭溝。

將要實施割禮的兩位表兄弟。2013年10月16日,吐魯番。

正在實施割禮手術(shù)的男童。2013年10月16日,吐魯番。

父親與割禮手術(shù)后需要照料的男童。2013年10月16日,吐魯番

祖父察看剛實施割禮后的男童。2013年10月16日,吐魯番。

割禮儀式后,母親和剛行完割禮的孩子。2013年10月16日,吐魯番。

裝飾過準(zhǔn)備迎娶新娘的婚車。2013年11月23日,吐魯番。

婚禮當(dāng)天上午在女方家,由伊瑪目主持念尼卡儀式,新娘和伴娘不能與男性同處一室。2013年11月23日,吐魯番。

婚禮儀式中祈禱的新人。 2013年11月23日,吐魯番。

就要嫁出門,新娘因為不舍離開母親而哭泣。 2013年11月23日,吐魯番

新娘娶進(jìn)男方家舉行的過門儀式。 2013年11月23日,吐魯番。

過門儀式中,新娘與伴娘。2013年11月23日,吐魯番。

走進(jìn)新房的新娘。2013年11月23日,吐魯番。

新人與朋友跳起歡樂的麥西來甫舞蹈。2013年11月23日,吐魯番。

正在挖墓的專職人員。2009年5月26日,吐魯番木頭溝。

正在掏挖墓穴的專職人員。2012年12月21日,吐魯番木頭溝。

葬禮中,阿訇帶領(lǐng)信徒與死者做告別禱告。2012年8月19日,吐魯番木頭溝。

葬禮中,告別禱告。2012年8月19日,吐魯番木頭溝。

查看大圖

吐峪溝七賢圣人墓與朝拜的信徒。2012年12月22日,吐魯番吐峪溝。

先賢圣地與朝拜的信徒。2013年11月3日,吐魯番三堡鄉(xiāng)。

在吐峪溝峽谷朝拜的信徒。2013年10月14日,吐魯番吐峪溝。

在吐峪溝圣地朝拜的信徒。2012年10月25日,吐魯番吐峪溝。

在吐峪溝圣地霍加木麻扎朝拜的信徒。2012年10月25日,吐魯番吐峪溝。

在吐峪溝圣地霍加木麻扎朝拜的信徒。2012年10月25日,吐魯番吐峪溝。

宰牲節(jié)的黎明,男子們來到墓區(qū)準(zhǔn)備祭奠親人。2013年10月14日,吐魯番吐峪溝峽谷。

宰牲節(jié),男子們在親人墓前祭奠禱告。2013年10月14日,吐魯番吐峪溝峽谷。

宰牲節(jié)前一天的清晨,一位男子在親人墓前祭奠禱告。2012年10月25日,吐魯番火焰山。

宰牲節(jié)前一天的清晨,男子在親人墓前祭奠禱告。2012年10月25日,吐魯番火焰山。

宰牲節(jié),一對父子祭奠親人。2013年10月14日,吐魯番吐峪溝峽谷。

開齋節(jié)清晨,墓地中祭奠的婦女。2013年8月8日,吐魯番木頭溝。

一對夫婦緬懷故人。2012年12月21日,吐魯番木頭溝。

在墓地悼念親人的婦女。2012年10月25日,吐魯番二堡鄉(xiāng)。

開齋節(jié)清晨,墓地中祭奠的一家人。2013年8月7日,吐魯番火焰山鄉(xiāng)村。

開齋節(jié)清晨,墓地中祭奠的婦女。2012年8月19日,吐魯番木頭溝

開齋節(jié)清晨,墓地中的婦女。2013年8月7日,吐魯番火焰山鄉(xiāng)村。

蘇公塔清真寺與阿訇。2013年11月8日,吐魯番。

蘇公塔清真寺禮拜殿。2013年1月18日,吐魯番。

在清真寺講經(jīng)堂里研讀經(jīng)書的伊瑪目。2013年1月18日,吐魯番額敏和卓清真寺。

正在主麻日禮拜的信徒。2013年1月25日,吐魯番額敏和卓清真寺。

禱告中的信徒。2013年3月8日,吐魯番額敏和卓清真寺。

在家誦念《古蘭經(jīng)》的少年。2012年10月22日,吐魯番市老城區(qū)

前往清真寺做禮拜的路上。2012年12月21日,吐魯番木頭溝。

禮拜前的小凈。2012年12月21日,吐魯番木頭溝。

宰牲節(jié)會禮

在遠(yuǎn)處觀看會禮儀式的二個小姑娘。2013年8月8日,吐魯番木頭溝。

剛生產(chǎn)三天的嬰兒與母親。2009年3月23日,吐魯番木頭溝。

新生命名禮儀式中,家庭女祖長們?yōu)樾律鷥合丛?,這是儀式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2009年3月23日,吐魯番木頭溝

新生命名儀式中,阿訇為新生兒賜名。2009年3月23日,吐魯番木頭溝。

新生命名儀式中,布維(女性教職人員)為新生兒祈禱。2009年3月23日,吐魯番木頭溝。

曾祖母與新生兒。2009年3月23日,吐魯番木頭溝。

將要實施割禮的兩位表兄弟。2013年10月16日,吐魯番。

正在實施割禮手術(shù)的男童。2013年10月16日,吐魯番。

父親與割禮手術(shù)后需要照料的男童。2013年10月16日,吐魯番

祖父察看剛實施割禮后的男童。2013年10月16日,吐魯番。

割禮儀式后,母親和剛行完割禮的孩子。2013年10月16日,吐魯番。

裝飾過準(zhǔn)備迎娶新娘的婚車。2013年11月23日,吐魯番。

婚禮當(dāng)天上午在女方家,由伊瑪目主持念尼卡儀式,新娘和伴娘不能與男性同處一室。2013年11月23日,吐魯番。

婚禮儀式中祈禱的新人。 2013年11月23日,吐魯番。

就要嫁出門,新娘因為不舍離開母親而哭泣。 2013年11月23日,吐魯番

新娘娶進(jìn)男方家舉行的過門儀式。 2013年11月23日,吐魯番。

過門儀式中,新娘與伴娘。2013年11月23日,吐魯番。

走進(jìn)新房的新娘。2013年11月23日,吐魯番。

新人與朋友跳起歡樂的麥西來甫舞蹈。2013年11月23日,吐魯番。

正在挖墓的專職人員。2009年5月26日,吐魯番木頭溝。

正在掏挖墓穴的專職人員。2012年12月21日,吐魯番木頭溝。

葬禮中,阿訇帶領(lǐng)信徒與死者做告別禱告。2012年8月19日,吐魯番木頭溝。

葬禮中,告別禱告。2012年8月19日,吐魯番木頭溝。

我與《生命的回聲》

攝影并文/   王  晴

                           

20世紀(jì)60年代初期,父母從學(xué)校畢業(yè)后在家鄉(xiāng)的工廠上班,當(dāng)政府號召廣大知識青年和技術(shù)工人支援大西北生產(chǎn)建設(shè)時,他們毅然報名,把剛剛建立起的新家從江蘇徐州搬遷到了新疆吐魯番。

父輩們把所有熱情、青春和希望都托付給了新疆,新疆成為他們的第二故鄉(xiāng)。

1975年3月,我出生于吐魯番,從小生活在一個與維吾爾族人相伴的環(huán)境中,維吾爾族人無論從信仰上還是生活習(xí)俗上都與漢地中原文化有很大區(qū)別,我身上天生攜帶的漢民族文化基因與我身處伊斯蘭文化環(huán)境相遇,產(chǎn)生了強烈的撞擊,形成融于我生命和血液的感受。這種對生存環(huán)境的體檢與思考讓我有濃厚的創(chuàng)作激情、深入客觀的手段去探究這片奇異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

吐魯番是中國最熱的地方,夏季常態(tài)地表溫度可達(dá)80多攝氏度,把雞蛋磕到裸露的巖石上,吱吱啦啦之后,一份煎蛋即可出“爐”;吐魯番是中國最干旱的地方,有的夏季可能見不到一絲清涼的雨水,地面上蒸發(fā)的水分卻遠(yuǎn)遠(yuǎn)大于天上掉下來的降水,倍數(shù)可至100倍。吐魯番又是中國最低的盆地,春季西風(fēng)吹起的黃土,受天山的阻隔無法擴散,升至上空又原地降落,像雪一般落地?zé)o聲。

但人類文明的進(jìn)程在這里從未停止過腳步。

西漢張騫出使西域,設(shè)置校尉屯田,到唐朝再立安西都護(hù)府,這里曾成為西域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中心;從古老的摩尼教和走投無路的景教,到出世的佛教和入世的伊斯蘭教,這里無不敞開寬大的胸懷包容著不同信仰。

居住在吐魯番的維吾爾族人,祖先由漠北游牧部落遷徙至綠洲定居,從十五世紀(jì)開始篤信伊斯蘭教,在今火焰山峽谷地帶形成吐魯番伊斯蘭圣地,名聲遠(yuǎn)揚的有吐峪溝霍加木和木頭溝麻扎朝拜地,這里也是仍然保存大量佛教洞窟和其它宗教遺址的地方。

我用八年的時間徜徉在這些古老的村莊,如何真正走近老鄉(xiāng),所付出的工作量并不比拍攝少。維吾爾族人從出生到死亡,一生經(jīng)歷眾多禮節(jié)儀式,從嗷嗷待哺的“命名禮”,到童年性萌的“割禮”;從成年新生活的“婚禮”,到走完人世旅程的“葬禮”,我把每個重要的生命節(jié)點貫穿在《生命的回聲》中,賦予生命更多的不平凡。

這一拍攝歷程,也讓我縷著時間的線索向上梳理自己成長經(jīng)歷,回想走來的道路,在人生的重要轉(zhuǎn)折點卻沒有留下那么值得記憶的片段,我們?yōu)椴粩喃@得更多的物質(zhì)滿足而把時間塞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不知不覺走過了半生,稍有空隙,停下腳步,回首往事,記憶的密碼卻不能還原多少珍貴的畫面。

《生命的回聲》叩擊著我的心靈,讓我無數(shù)次捫心自問,一個什么樣的人生才能不負(fù)于美好的生命呢?

我用攝影的手段找尋答案,我在拍攝對象中感悟人生,在那塊連小草都不選擇生長的土地上,每個生命卻那么精彩,我把他們一一匯聚,形成生命之長河;江河滾滾,激流而下,跌宕于心,千百年以來的生命發(fā)出綿延不絕的呼聲,一聲聲迂迴于山谷,不絕于耳;生命在回聲中愈發(fā)顯得厚重,有力。

觀者若能感受到圖片中那份對生命的敬重和蘊含在安重深沉氣氛里的情感與信仰,那則是我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生命之期許和堅守,而這也將成為我心靈棲息的后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