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展覽佳作

《鏡像·百姓——七人攝影展》作品欣賞

來源: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網(wǎng) 責編:小A 2015-05-07

安永燦《歲月·難忘陜北》

安永燦《歲月·難忘陜北》

安永燦《歲月·難忘陜北》

安永燦《歲月·難忘陜北》

張勇作品

張勇作品

張勇作品

霍展平《山風·趕會的鄉(xiāng)親》

霍展平《山風·趕會的鄉(xiāng)親》

霍展平《山風·趕會的鄉(xiāng)親》

沈軍《市井·新眾生相》

沈軍《市井·新眾生相》

沈軍《市井·新眾生相》

孫越峰《高原·生靈之舞》

孫越峰《高原·生靈之舞》

孫越峰《高原·生靈之舞》

孫越峰《高原·生靈之舞》

仵曉中《夏日·不變的艷陽》

仵曉中《夏日·不變的艷陽》

仵曉中《夏日·不變的艷陽》

蘇智《遺風·不盡的延宕》

蘇智《遺風·不盡的延宕》

蘇智《遺風·不盡的延宕》

蘇智《遺風·不盡的延宕》

查看大圖

安永燦《歲月·難忘陜北》

安永燦《歲月·難忘陜北》

安永燦《歲月·難忘陜北》

安永燦《歲月·難忘陜北》

張勇作品

張勇作品

張勇作品

霍展平《山風·趕會的鄉(xiāng)親》

霍展平《山風·趕會的鄉(xiāng)親》

霍展平《山風·趕會的鄉(xiāng)親》

沈軍《市井·新眾生相》

沈軍《市井·新眾生相》

沈軍《市井·新眾生相》

孫越峰《高原·生靈之舞》

孫越峰《高原·生靈之舞》

孫越峰《高原·生靈之舞》

孫越峰《高原·生靈之舞》

仵曉中《夏日·不變的艷陽》

仵曉中《夏日·不變的艷陽》

仵曉中《夏日·不變的艷陽》

蘇智《遺風·不盡的延宕》

蘇智《遺風·不盡的延宕》

蘇智《遺風·不盡的延宕》

蘇智《遺風·不盡的延宕》

再談堅持
胡武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陜西省攝影家協(xié)會主席、著名策展人、攝影理論家 

幾年前,我為“以記錄的名義”攝影展寫過一篇文章《堅持》。幾年后,同是上次辦展的幾位攝影家又一次舉辦展覽并邀我寫點東西,友情至此,難以推卻。

陜西封閉,陜西人頑摯,陜西人難以“放下”。這些雖不合時宜,卻也因此成就了他們的個性和影像的品格。翻看他們的作品,與上次相比,除了掌控影像語言能力有明顯提高外,在關注影響人的生存的社會問題上,在把握人性和人的深層情感上依然顯得力不從心。但他們堅持攝影本體,張揚紀實精神沒有絲毫的動搖和改變。

在《夏日·不變的艷陽》中,我們看到了關中大地上普通勞動者辛勤勞作的現(xiàn)狀??吹搅撕腿珖蟛糠洲r村近似的勞動力結構的失衡現(xiàn)象“留守”的老小成了當今田野的主角。仵曉中用攝取的個性化影像抒發(fā)自己的感悟,讓我們在分享勞動者豐收成果的同時,更體察到某種潛在的危機?!渡`·高原之舞》,在厚實的黃土地上狂歡和盡情釋放,老百姓的這種活法和玩法讓孫越峰激動并感動。他的那些非常態(tài)甚或怪異的瞬間形象除了顯示其觀察的機敏和抓取技巧的嫻熟之外,更暗示著作者較強烈的主觀判斷和認知。山路上,山風里走過的男女老少;集市上、廟會上擺攤經(jīng)營的小販;逛會和購物的各色人等在鏡頭中一再出現(xiàn),看似單調直白的畫面中可看出霍展平在調度和把握影像上所下的功夫,《山風趕會的鄉(xiāng)親》中的影像現(xiàn)場感讓人耳目一新,不由人引發(fā)出濃濃的鄉(xiāng)情?!哆z風·不盡的延宕》拍攝的是一組關于陜西關中地區(qū)獨特的民俗活動——細狗攆兔。這種題材蘇智已經(jīng)拍了幾年,從作品中可看出一向注重影像本體力量的蘇智其結構影像關系的非凡能力。街頭攝影眼下十分常見,但是沈軍卻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街頭眾生相詼諧、幽默、溫情、時尚在作品中比比皆是,當然也有苦澀與無奈?!稓q月·難忘高原》讓人有種異樣的滋味涌上心頭。拍攝于 20多年前的影像把觀者一下子帶回到那個地方,那個時間,從而彰顯出影像的紀實力量和歷史價值。安永燦的影像較少刻意,樸素無華。時間的流逝,更顯出其作品的厚重感人及其價值取向的珍貴。

《鏡像百姓》的幾位攝影家是我多年的朋友。我為他們的執(zhí)著與成就感到欣喜。同時我也希望他們注意知識“刷新”和理念“升級。學術化和專業(yè)化是堅持的基礎,是興趣和動力的來源。在藝術人生中,我們也許成不了佛,那就好好地做人,做一個食煙火,接地氣的真人。用我們的眼睛,用我們的鏡頭,用我們的影像去見證我們的社會變遷,見證我們的生命歷程。
其實攝影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尤其在一個“迷失方向的年代”(艾瑞克·霍姆斯鮑姆語),但愿我們不要走錯方向。堅持的結果如何暫且不論,重要是用恒久的真情面對。

2014年  夏
 
 


還有什么可能 ?
潘.科

著名攝影家、攝影理論家、《照 &相》主編、著名策展人 

幾位好朋友熱情洋溢地要辦一個攝影聯(lián)展,囑咐我寫一點文字,說可以隨便寫,覺得不好敬請“拍磚。這幾位朋友都是挺講義氣的哥們兒,片子拍得也老實。作品全都看過之后,我挑了一幅蘇智的作品來琢磨,覺得有一些可能的啟示。我將畫面剪裁成方形,剪掉了那位牽著狗的農民,畫面的主體轉移到了近景黑色大狗和后面遠處的兩個人上,那兩個人因為拍攝者的角度,形成了一個錯覺,仿佛是站在大狗的背上低頭尋找什么。這樣一來,原本很寫實的賽狗的記錄照片,轉身變成了超現(xiàn)實的東西,我和蘇智都覺得挺好玩兒。

一般人們都公認攝影是真實的記錄,所以才有證件照、刑偵照相、醫(yī)學攝影等用途。但是攝影也有睜著眼睛說瞎話的時候,比如那兩個鄉(xiāng)民只是站在野地上尋找東西,或者也不一定是尋找東西,可能就是碰巧兩人都低了頭彎了腰而已。但是此時照相機的觀看角度、攝影者按快門的瞬間有意無意地形成了視覺結果的誤會。這種視覺誤會在現(xiàn)實中一晃而過,不見得能引起注意,因為常識在暗中指引我們:那兩個人不可能站在一條狗的脊背上。在現(xiàn)實觀察中,常識經(jīng)常把我們從誤解中引導出來將思緒投射到攝影者的倫理認知當中,由此,我們說鏡頭反映某人的歡樂某人的無奈等等社會現(xiàn)象,攝影者又常常進一步借助被攝人物之間的情節(jié)來完成認識。當這樣的認知方式在思想深度或觀察敏銳度上沒有得到突破的時候,拍出的照片很容易千篇一律。攝影淹沒了操作照相機的人,成為了機器的觀察。

機器的觀察非常死板,它恪守常規(guī),也不會用常識拂去干擾的東西(這在人的肉眼是輕而易舉的小事兒)。比如一片落葉在飄動中擋住了被攝人的一只眼睛,我們不會認為那個人只有一只眼。但是在照片中,一葉障目的結果顯示那人就是一只眼!機器也不知道被攝人物之間的情感糾葛,鏡頭僅僅知道在你按下快門的一剎那,被攝人經(jīng)過鏡頭的光學會聚形成了什么關系。人物之間表情、肢體語言、環(huán)境關系均表達一定的內涵,但是這個內涵的關系需要攝影者的反應力和控制力來把握。主觀能動性強的作品就有豐富的可讀性,反之就索然無味。攝影這種科學得近于迂腐不知通融的特性,使人們信賴它,勝過信賴人類自己。因此,我們了解它的特性,就會在拍攝時避免視覺誤解或者特意營造誤解。當然,最重要的是經(jīng)營取景框里的視覺關系。我們也要避免在欣賞自己作品時腦海里回放對于被攝事物的非形象的、連貫性的、話語表述的認識,這些“認識回放”常常使你發(fā)現(xiàn)不了自己作品存在的問題。

取景框好比舞臺的邊幕與臺口,上場的演員我們能看見,出了邊幕或臺口,也就失去了和觀眾的聯(lián)系,失去了參與視覺表演的機會。但是我們在拍攝現(xiàn)場,人的認識是呈連續(xù)的、線性的、交錯的,它在幫助我們理解被攝人的同時放大了被攝人自己的表情、肢體語言的魅力。尤其是拍攝報道圖片和紀實攝影的朋友要下大功夫研究這里面牽扯的微妙關系,加強直覺敏感度的訓練,屏蔽掉聲音、取景框里看不到的關聯(lián)性因素的刺激,尤其是不要用底層、困苦、艱辛等概念化的倫理印象指導視覺觀察,才有可能讓視覺真正豐富起來。

還是回到剛才剪裁的那幅作品,它清晰地肯定了在現(xiàn)實中存在大量的超現(xiàn)實元素。攝影這種刻板有影必錄的方式,使得現(xiàn)實在一定的條件下呈現(xiàn)不可思議的一面,構成超級現(xiàn)實的“真實的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