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佳作欣賞

濟南雙年展駱伯年、金石聲、張照堂作品欣賞

來源: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網(wǎng) 責編:影子 2014-10-31

駱伯年作品

駱伯年作品

駱伯年作品

駱伯年作品

駱伯年作品

駱伯年作品

嚴冬, 1958年 金石聲 攝

椅子, 1970年 金石聲 攝

靜物,1930年 金石聲 攝

魚, 1933年 金石聲 攝

舊上海 特別市政府大樓 1934年 金石聲 攝

車水,1930年代 金石聲 攝

上海西站, 1930年代初 金石聲 攝

竹南 1983 張照堂 攝

竹南 1983 張照堂 攝

陽明山 擎天崗 1985 張照堂 攝

陽明山 擎天崗 1985 張照堂 攝

甘肅 蘭州, 1990 張照堂 攝

陜西 西安 1990 張照堂 攝

臺南 官田 2004 張照堂 攝

臺南 七股 2003 張照堂 攝

板橋 江仔翠 1963 張照堂 攝

三峽 1976 張照堂 攝

基隆 1974 張照堂 攝

萬華 1980 張照堂 攝

澎湖 馬公 1979 張照堂 攝

花蓮 海濱 1982 張照堂 攝

板橋 1962 張照堂 攝

板橋 1962 張照堂 攝

萬華 1963 張照堂 攝

板橋 1963 張照堂 攝

新竹 五指山 1962 張照堂 攝

澎湖 1965 張照堂 攝

查看大圖

駱伯年作品

駱伯年作品

駱伯年作品

駱伯年作品

駱伯年作品

駱伯年作品

嚴冬, 1958年 金石聲 攝

椅子, 1970年 金石聲 攝

靜物,1930年 金石聲 攝

魚, 1933年 金石聲 攝

舊上海 特別市政府大樓 1934年 金石聲 攝

車水,1930年代 金石聲 攝

上海西站, 1930年代初 金石聲 攝

竹南 1983 張照堂 攝

竹南 1983 張照堂 攝

陽明山 擎天崗 1985 張照堂 攝

陽明山 擎天崗 1985 張照堂 攝

甘肅 蘭州, 1990 張照堂 攝

陜西 西安 1990 張照堂 攝

臺南 官田 2004 張照堂 攝

臺南 七股 2003 張照堂 攝

板橋 江仔翠 1963 張照堂 攝

三峽 1976 張照堂 攝

基隆 1974 張照堂 攝

萬華 1980 張照堂 攝

澎湖 馬公 1979 張照堂 攝

花蓮 海濱 1982 張照堂 攝

板橋 1962 張照堂 攝

板橋 1962 張照堂 攝

萬華 1963 張照堂 攝

板橋 1963 張照堂 攝

新竹 五指山 1962 張照堂 攝

澎湖 1965 張照堂 攝

第五屆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作品導讀”•獨立呈現(xiàn)單元
駱伯年:民國業(yè)余攝影師的影像實驗
這幾年里反復研究駱伯年先生存世的攝影作品和底片,可以說,在駱伯年身上有著兩種傾向的沖撞,中國傳統(tǒng)審美和西方現(xiàn)代主義思潮同時并存。
首先,存世作品中有一部分是參加“聯(lián)誼影展”時的作品,作品下方分別有郁達夫、陳箓(號止室)、曹熙宇(字靖陶,號看云樓主人)、趙宗鼎等人的題詞,這部分作品大多以畫意風格為主,而且兼有集錦攝影的意蘊。
第二部分作品,是大量直接印相照片,從中可以窺見到駱伯年攝影創(chuàng)作的脈絡。一如中國當時的攝影師,把照相機對準了祖國的河山,在捕捉江南美景的同時,也拍攝了一些記錄民生的作品,但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依然是現(xiàn)代主義開始對中國攝影人產生了影響。
在中國早期攝影中,駱伯年是典型的業(yè)余攝影師,供職于銀行,工作之余追求自己的攝影愛好。(毛衛(wèi)東撰文) 文章有刪減,原文點擊這里觀看。
金石聲與中國早期攝影
從20世紀20年代中葉開始,金石聲便開始攝影的學習和創(chuàng)作。30年代時拍攝的作品已開始擺脫早期的畫意風格,逐漸顯露出現(xiàn)代主義攝影的樣貌。
30年代,金石聲還嘗試了紅外線攝影,用新技術來呈現(xiàn)充滿中國山水畫意的江南景致。
30年代末,金石聲留居德國九年,其間也拍攝了大量的風景和人物,這些作品投射出更為強烈的現(xiàn)代主義氣息。
金石聲對于中國早期攝影的另一大貢獻,在于《飛鷹》雜志的創(chuàng)辦。這本雜志從1936年1月創(chuàng)刊,到1937年7月??l(fā)表了當時中國攝影的眾多作品,同時開辦攝影技術講座,當時的諸多作品,都是通過這本雜志留存下來,現(xiàn)已成為研究中國早期攝影最重要的史料。
區(qū)區(qū)短文,無法對金石聲先生在攝影藝術上的成就做完整的分析和評價,有待學界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對金石聲的史料案例進行深入研究,給予金石聲先生在中國攝影史上應有的地位。(毛衛(wèi)東撰文)文章有刪減,原文點擊這里觀看。
張照堂作品《歲月潛越》  郭力昕
先從他的快門藝術說起。攝影藝術的古典意義,即快門掌握的瞬間藝術,以及創(chuàng)作者透過這個瞬間的捕捉,進行描繪或詮釋世界的方式。張照堂在這個平面影像形式里,已到了一種多數(shù)人難以看齊、遑論超越的純熟而深刻的境地。
他的作品全部取材自現(xiàn)實場景,但幾乎沒有一幅作品是直接描述事件本身、提供見證功能或訴諸表面情緒的。
然而,張照堂的攝影藝術,或者說,他作為攝影藝術家的價值,不僅僅表現(xiàn)在快門功力與影像境界上,更在于他的藝術結晶,和他這個人,與他的生命狀態(tài),是極其一致的。文章有刪減,原文點擊這里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