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絲小把馓子飄香,徐州飲食文化一絕
圖 周鵬飛
文 周廣喜
馓子,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遺產(chǎn),源于商周時期。據(jù)考證,是一個叫林洪的人發(fā)明了這一精美食品,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徐州為官時就喜歡吃馓子,并在他的《寒具詩》中寫道“纖手搓成玉數(shù)尋,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無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其中寒具就是馓子在兩漢時期馓子的別稱。
古代,馓子還被百姓作為中藥食用。徐州民間常用馓子泡延胡索、苦楝子,治療小兒小便不通;用地榆、羊血炙熱后再用馓子湯送服治療紅痢不止。尤其是產(chǎn)后的婦女,月子里用紅糖泡馓子喝下,有利于散腹中之瘀。
馓子的傳統(tǒng)制作工藝講究,要選用上等的小麥面粉,食用油和芝麻。一是用手工活面,二是盤成粗條,三是拉成細條放在油中,四是放上芝麻用手盤把,五是放在適當?shù)挠蜏刂屑逭?,六是在油鍋中均勻地翻把,七是快速取出通風保持香酥。大把馓子盤成扇形,每斤四把左右;小把盤成圓柱形,稱之為“金絲小把馓子”,每斤約七把。顏色金黃,細脆香酥。
徐州的黃河新村,林氏家族第74代傳人,林新開了個“林家憑良心馓子店”質(zhì)量好,信譽高,四季飄香,顧客盈門。百姓家喜得貴子吃喜面,要用紅糖馓子茶招待親朋;包素水餃素包子要用馓子做素餡。逢年過節(jié),徐州人都要提前訂購,排隊買些馓子烙饃饋贈親朋好友,能吃上徐州的烙饃卷撒子,成為人們的口福。馓子,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民族飲食文化遺產(chǎn)得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