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的海,五光十色,瑰麗無比,深藍、淡青、綠的、淡綠、杏黃……由北島、中島、南島、南沙洲等組成的七連嶼,像碧海藍天下的一串寶石項鏈。
北島是西沙群島綠海龜上岸產卵點之一。通常,綠海龜會選擇深夜上岸,據該島駐守的海龜保護站工作人員推測,可能是臺風即將過境的緣故,不然綠海龜不會在天未黑的情況下冒險上島。
綠海龜產卵整個過程,通常會持續(xù)兩到三個小時,每窩平均會產七八十枚蛋。但綠海龜存活率較低,每一百只小海龜都很難存活一只,成熟時間也要二十年。
漁民符永波是海龜保護站的工作人員之一,每天他都會到海邊巡邏,發(fā)現有新的產蛋痕跡,就會在一旁插上一塊木牌,木牌上標注有產卵的編號和時間。
海歸保護站的工作人員,根據這個標牌就能大致知曉小海龜的孵化時間。
綠海龜產完蛋后,返回大海。海龜有個特點,就是它小時候從哪個沙灘孵化出來,等它成熟后,還會回到這個沙灘產卵。所以保護好海灘,就是對海龜最尊重保護。
就在海龜產蛋的沙灘不到50米遠的地方,一窩小海龜破殼而出。漁民說,一邊大海龜產蛋,一邊小海龜出窩,是非常難得的幸事。
今年63歲的黃宏波(右),是北島海龜保護站的負責人。年輕時是捕海龜掙工分,如今是每天巡邏保護海龜,自1967年上島以來,他與海龜打了近半輩子的交道,結下了半個世紀的情緣。上世界90年代后,海龜被列為國家保護動物,黃宏波的工作之一,就轉換成了保護它們。
漁民說,紅風黃雨。當海上的天空變紅變紫時,意味著臺風即將來臨。世代相傳的經驗,就是海上的天氣預報。
早在明清時期,海南漁民就以文字或口頭相傳的方式,記錄南海航行路線知識,并收錄在《更路簿》中。漁民們憑此,駕船前往西沙、中沙、南沙等海域從事捕撈。南海的每一個島礁,都在《更路簿》有記載。如今的老漁民們,即使在沒有GPS的情況下,也能憑《更路簿》中的記載,去對應的島礁。
漁民符名文和符明崗兄弟倆,在礁盤之間的海溝里下網捕魚。
七連嶼附近的大面積珊瑚礁,是珍貴魚蝦貝類絕佳的棲息場所,特別是海參、鮑魚、龍蝦、紅石斑等海洋珍品。
由于捕獲量有限,經濟收入不高,三沙漁民們的發(fā)展之路,也越來越窄。三沙市推出了一系列鼓勵漁民轉產轉業(yè)的方式,逐步引導漁民從傳統(tǒng)捕撈方式向服務業(yè)、養(yǎng)殖業(yè)轉型?!昂Q髶Q了新耕法、漁民換了新活法?!?/p>
兩個漁民的小孩在海邊嬉戲游玩,等待家人出海歸來。
由于過去三沙的島礁上沒有學校,漁民的孩子只能回潭門、文昌等老家接受教育,寒暑假再上島看望父母。目前,三沙市永興學校已啟用招生,成為祖國最南端的學校。
三沙的漁民大多是祖輩父輩從海南潭門逐海到此,除了過年會回老家祭祖團聚,他們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島上,像剪頭發(fā)這種小事,也得“自學成才”,互相幫忙。
昔日的西沙洲只是遍布白沙和珊瑚碎石的不毛之地,臺風和海浪侵蝕,破壞著島礁的地理和自然環(huán)境。
趙述島漁民梁昌健,是最早一批到西沙洲植樹的。由于缺土少水,最初漁民們只能靠漁船把淡水拖上岸。
現在西沙洲建起了海水淡化、雨水搜集等一系列設備,還有專人負責看管樹苗,綠地面積不斷擴大。
西沙洲綠化工程實施以來,綠色面積不斷擴大,為每一位上岸者提供蔭涼。
漁民的房子由木板和油氈布搭建,為他們遮風避雨?,F在三沙市在漁民聚居的島上修建新的定居點,改善居住條件。
趙述島上漁民傳統(tǒng)的油氈房和正在建設的新居對比鮮明。秀美的環(huán)島步道,也成為漁民茶余飯后散步的好去處。
趙述島七連嶼工委門前的廣場,是漁民們跳舞的好地方,祖國最南端的舞步,跳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在保護島礁生態(tài)的努力下,七色海水美不勝收。無論三沙人的生產、生活方式怎樣轉變,他們世世代代守護這片純凈海域的初心不會改變。
查看大圖
三沙的海,五光十色,瑰麗無比,深藍、淡青、綠的、淡綠、杏黃……由北島、中島、南島、南沙洲等組成的七連嶼,像碧海藍天下的一串寶石項鏈。
北島是西沙群島綠海龜上岸產卵點之一。通常,綠海龜會選擇深夜上岸,據該島駐守的海龜保護站工作人員推測,可能是臺風即將過境的緣故,不然綠海龜不會在天未黑的情況下冒險上島。
綠海龜產卵整個過程,通常會持續(xù)兩到三個小時,每窩平均會產七八十枚蛋。但綠海龜存活率較低,每一百只小海龜都很難存活一只,成熟時間也要二十年。
漁民符永波是海龜保護站的工作人員之一,每天他都會到海邊巡邏,發(fā)現有新的產蛋痕跡,就會在一旁插上一塊木牌,木牌上標注有產卵的編號和時間。
海歸保護站的工作人員,根據這個標牌就能大致知曉小海龜的孵化時間。
綠海龜產完蛋后,返回大海。海龜有個特點,就是它小時候從哪個沙灘孵化出來,等它成熟后,還會回到這個沙灘產卵。所以保護好海灘,就是對海龜最尊重保護。
就在海龜產蛋的沙灘不到50米遠的地方,一窩小海龜破殼而出。漁民說,一邊大海龜產蛋,一邊小海龜出窩,是非常難得的幸事。
今年63歲的黃宏波(右),是北島海龜保護站的負責人。年輕時是捕海龜掙工分,如今是每天巡邏保護海龜,自1967年上島以來,他與海龜打了近半輩子的交道,結下了半個世紀的情緣。上世界90年代后,海龜被列為國家保護動物,黃宏波的工作之一,就轉換成了保護它們。
漁民說,紅風黃雨。當海上的天空變紅變紫時,意味著臺風即將來臨。世代相傳的經驗,就是海上的天氣預報。
早在明清時期,海南漁民就以文字或口頭相傳的方式,記錄南海航行路線知識,并收錄在《更路簿》中。漁民們憑此,駕船前往西沙、中沙、南沙等海域從事捕撈。南海的每一個島礁,都在《更路簿》有記載。如今的老漁民們,即使在沒有GPS的情況下,也能憑《更路簿》中的記載,去對應的島礁。
漁民符名文和符明崗兄弟倆,在礁盤之間的海溝里下網捕魚。
七連嶼附近的大面積珊瑚礁,是珍貴魚蝦貝類絕佳的棲息場所,特別是海參、鮑魚、龍蝦、紅石斑等海洋珍品。
由于捕獲量有限,經濟收入不高,三沙漁民們的發(fā)展之路,也越來越窄。三沙市推出了一系列鼓勵漁民轉產轉業(yè)的方式,逐步引導漁民從傳統(tǒng)捕撈方式向服務業(yè)、養(yǎng)殖業(yè)轉型?!昂Q髶Q了新耕法、漁民換了新活法?!?/p>
兩個漁民的小孩在海邊嬉戲游玩,等待家人出海歸來。
由于過去三沙的島礁上沒有學校,漁民的孩子只能回潭門、文昌等老家接受教育,寒暑假再上島看望父母。目前,三沙市永興學校已啟用招生,成為祖國最南端的學校。
三沙的漁民大多是祖輩父輩從海南潭門逐海到此,除了過年會回老家祭祖團聚,他們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島上,像剪頭發(fā)這種小事,也得“自學成才”,互相幫忙。
昔日的西沙洲只是遍布白沙和珊瑚碎石的不毛之地,臺風和海浪侵蝕,破壞著島礁的地理和自然環(huán)境。
趙述島漁民梁昌健,是最早一批到西沙洲植樹的。由于缺土少水,最初漁民們只能靠漁船把淡水拖上岸。
現在西沙洲建起了海水淡化、雨水搜集等一系列設備,還有專人負責看管樹苗,綠地面積不斷擴大。
西沙洲綠化工程實施以來,綠色面積不斷擴大,為每一位上岸者提供蔭涼。
漁民的房子由木板和油氈布搭建,為他們遮風避雨。現在三沙市在漁民聚居的島上修建新的定居點,改善居住條件。
趙述島上漁民傳統(tǒng)的油氈房和正在建設的新居對比鮮明。秀美的環(huán)島步道,也成為漁民茶余飯后散步的好去處。
趙述島七連嶼工委門前的廣場,是漁民們跳舞的好地方,祖國最南端的舞步,跳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在保護島礁生態(tài)的努力下,七色海水美不勝收。無論三沙人的生產、生活方式怎樣轉變,他們世世代代守護這片純凈海域的初心不會改變。
守護祖宗那片藍
賈代騰飛 圖/文
“西沙、南沙和中沙,三沙自古我的家。爺爺在這采珠貝,爸爸在這捕魚蝦……” 2012年7月24日,海南省三沙市成立。作為中國地理位置最南、海域面積最大、陸地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地級市, 這片藍色國土,承載著國人逐夢浩瀚南海的冀愿。作者先后登上了三沙市政府駐地永興島,以及趙述島、北島、南沙洲等島礁,用鏡頭講述漁民們守護祖輩留下的這片藍的故事。
一邊大海龜產卵 一邊小海龜破殼
7月25日下午6點,三沙市七連嶼海龜保護站尋護員符永波,跟平常一樣,到北島海灘邊巡邏。
每年4月到10月,是綠海龜上岸產卵孵化的季節(jié)。西沙群島是我國海域為數不多海龜上岸產卵點。
突然,符永波放慢了腳步,壓低了聲音,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去,一只龜殼直徑一米多的海龜,正趴在沙堆上產卵。
海龜通常是夜間,隨潮水上岸。雌海龜會選擇沙質松軟的海灘,用鰭掘出一個洞穴,然后把乒乓球大小的蛋,產在洞里。產完后,再用沙土把蛋掩埋,最后再在旁邊扒一個假洞。
“按理說,這段時間是后半夜的潮水,海龜不會在天沒黑的時候,冒險上岸產卵,可能是因為臺風馬上要登錄的緣故吧?!狈啦拥卣f。
海龜平均一窩能產七八十枚蛋,一年上岸產卵五次,但據統(tǒng)計,每一百只小海龜只有一只能存活,而綠海龜通常要二十年才成熟。
約兩小時后,大海龜產卵結束,慢慢地爬回了大海,消失在視線中。
“快來,快來!”符永波難掩喜悅之情,“今天咱們算是走大運了?!?/p>
就在大海龜產卵地不到50米的另一處海龜窩里,沙子在不斷松動,不到三分鐘,一只只小海龜從沙地里一個勁冒出來。一只、兩只、三只……根本數不過來。這些小家伙們,仿佛聽見母親在大海的呼喚,爭先恐后地朝海里爬去。
“自然就是這么奇妙!”符永波將一塊注明了編號、時間的標牌,插在剛下蛋的海龜窩旁。每一窩蛋都登記在冊,每一窩小海龜出窩的時間,都準確記錄下來。
今年63歲的黃宏波,是北島海龜保護站的負責人。年輕時是捕海龜掙工分,如今是每天巡邏保護海龜,自1967年上島以來,他與海龜打了近半輩子的交道,結下了半個世紀的情緣。上世界90年代后,海龜被列為國家保護動物,黃宏波的工作之一,就轉換成了保護它們。
整個北島常住居民有14人,三個家庭。黃宏波的保護站工作人員,也是島上的漁民。他們除了在北島上巡邏外,也會到附近的島礁輪流巡查。一是看有無將被海水淹沒的海龜窩,需要將蛋轉移,二是怕有人上島偷蛋。
“海龜有個特點,就是它小時候從哪個沙灘孵化出來,等它成熟后,還會回到這個沙灘產卵。所以,一定要守護好這片沙灘?!秉S宏波對同樣是保護站一員的兒子黃銳叮囑道。
不毛島礁 綠樹成蔭
由于缺乏淡水,三沙不少島礁植被稀少,有的甚至是不毛之地,滿是白色沙粒和珊瑚碎石,太陽一曬,白花花刺眼。臺風過境和海浪侵蝕,破壞著島礁的地理和自然環(huán)境。西沙洲就是其中之一。
從三沙市政府駐地永興島乘船,約1個小時,便抵達西沙洲。從前,這里無人居住,到訪者連個遮蔭的地方都沒有。三沙市成立后,三沙人開始了漫長的人工栽種植被與生態(tài)保護工程。
“島礁上種樹最大的困難就是缺淡水!”居住在趙述島的漁民梁昌健是最早一批上島種樹的。
2008年,趙述島的漁民們在西沙洲種下了一片木麻黃樹,為了種活這些樹,他們輪流用漁船運淡水過來澆灌。如今這片最早的木麻黃,已經長到了兩米多高,為每一個上島之人,提供陰涼。
但一片林不足以覆蓋整個西沙洲。三沙市成立后,啟動了西沙洲綠化工程,陸續(xù)安裝了海水淡化系統(tǒng),雨水收集器,水泵等設施,并派專門的養(yǎng)護人員維護。
“在島礁上種樹,我們也摸索出了一些特殊的方法。” 西沙洲綠化項目現場施工負責人陳海仁介紹:由于缺土少水,所以挖好的樹坑里,要填充從海南運來的土壤、椰子糠及肥料,再按比例加入珊瑚沙,這樣種植的樹苗成活率才高。
在不斷地探索中,西沙洲上的樹苗成活率達到了99%。椰子樹、木麻黃、抗風桐……一排排整齊的樹苗在海風的吹拂下,搖曳生姿。
當然,從空中俯瞰西沙洲,才是最佳的觀看方式。蔚藍的海水帶來無盡浪漫,綠色的植物賦予島礁活力,多彩三沙,魅力盡顯。
耕海牧漁守南海
早在明清時期,海南漁民就以文字或口頭相傳的方式,記錄南海航行路線知識,并收錄在《更路簿》中。漁民們憑此,駕船前往西沙、南沙等海域從事捕撈。時至今日,三沙的漁民們依舊承襲祖輩的技藝,憑著一個羅盤,一本《更路簿》,便可在廣袤的南海耕海牧漁。
在七連嶼趙述島,符名文和符明崗兩兄弟,是遠近聞名的捕魚達人。見到兩兄弟時,他們正準備趁著退潮,去礁盤之間的海溝里起魚。兄弟倆一個屬虎,一個屬龍,黝黑的皮膚,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fā)亮。
七連嶼附近的大面積珊瑚礁,是珍貴魚蝦貝類絕佳的棲息場所,特別是海參、鮑魚、龍蝦、紅石斑等海洋珍品。
符家兄弟將小漁船駛到大的礁盤與礁盤之間,漲潮時魚群會游進珊瑚礁,等退潮時,魚群會游進礁盤之間,較深的海溝里。符家兄弟會在退潮時下網,等待一兩個潮水周期后,再去收。此時,魚兒們被圍困在漁網里,符家兄弟就在這個心形的網中,潛水圍捕。
在趙述島上,還有一些漁民會選擇天黑出海。他們帶著強光手電,口喊一根氧管,下潛二三十米深。這時,魚群都在珊瑚礁盤里睡著了,如果用手電照射魚的眼睛,它們會一動不動,相對容易捕獲。
深夜下海,對體力和膽量,都是考驗,雖然漁民們早已輕車熟路,但對于年紀大一些的漁民,他們又有了另外一種方法——行盤。漁民采用浮潛的方式,身后拖著一個筐,在礁盤里抓小魚,割海參、撿螺。
但如今,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這些傳統(tǒng)的捕撈方式,正遭受現實的殘酷挑戰(zhàn),由于捕獲量有限,經濟收入不高,三沙漁民們的發(fā)展之路,也越來越窄。
不過三沙市推出了一系列鼓勵漁民轉產轉業(yè)的方式,逐步引導漁民從傳統(tǒng)捕撈方式向服務業(yè)、養(yǎng)殖業(yè)轉型?!昂Q髶Q了新耕法、漁民換了新活法。”七連嶼工委書記王春對漁民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