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會

李檣攝影作品:《北方故園 》

來源:影像國際網(wǎng) 責(zé)編:斫子 Su Yuezhuo 2017-06-06

場院上戲闈的人們1997(50.40cm)_

城墻上的觀眾1990(120.90cm)_

春耕2002(50.40cm)_

春耕的兄妹 1982(100.100cm)_

春天 1984 (50.40cm)_

春雪1989(50.40cm)_

村口 陜西定邊王圈 2001(50.40cm)_

地里的騾子車 陜西定邊紀(jì)畔 2003(120.90cm)_

旱船演員 陜西橫山 1986(50.40cm)_

后生們1987(50.40cm)_

回犁 陜西定邊楊井 2001(120.90cm)_

集市上的農(nóng)人 陜西定邊樊學(xué) 1983(40.40cm)_

開鐮 陜西定邊白灣子 2006(120.90cm)_

炕臺上的油燈和老人 陜西定邊王盤山 2003(120.90cm)_

李崾峴 2014(50.40cm)_

立碑 1985 (50.40cm)_

羅龐塬的婆姨娃娃 陜西定邊 1984(100.100cm)_

騾子和女娃 陜西定邊王圈 1984(100.100cm)_

墓地里的羊群2004(120.90cm)_

碾米 陜西定邊李崾鹼 1984(40.40cm)_

賽驢會的入場式 1989(120.90cm)_

上墳 2004(120.90cm)_

送別親人1983 (50.40cm)_

嗩吶手2006(50.40cm)_

鄉(xiāng)村教師 陜西佳縣 1995(50.40cm)_

小學(xué)生 陜西定邊周臺子 1983(120.90cm)_

羊群里有個彥香 陜西定邊李崾鹼 2005(120.90cm)_

正月的窯里2005(50.40cm)_

轉(zhuǎn)磨磨 陜西定邊楊井 2001(50.40cm)_

查看大圖

場院上戲闈的人們1997(50.40cm)_

城墻上的觀眾1990(120.90cm)_

春耕2002(50.40cm)_

春耕的兄妹 1982(100.100cm)_

春天 1984 (50.40cm)_

春雪1989(50.40cm)_

村口 陜西定邊王圈 2001(50.40cm)_

地里的騾子車 陜西定邊紀(jì)畔 2003(120.90cm)_

旱船演員 陜西橫山 1986(50.40cm)_

后生們1987(50.40cm)_

回犁 陜西定邊楊井 2001(120.90cm)_

集市上的農(nóng)人 陜西定邊樊學(xué) 1983(40.40cm)_

開鐮 陜西定邊白灣子 2006(120.90cm)_

炕臺上的油燈和老人 陜西定邊王盤山 2003(120.90cm)_

李崾峴 2014(50.40cm)_

立碑 1985 (50.40cm)_

羅龐塬的婆姨娃娃 陜西定邊 1984(100.100cm)_

騾子和女娃 陜西定邊王圈 1984(100.100cm)_

墓地里的羊群2004(120.90cm)_

碾米 陜西定邊李崾鹼 1984(40.40cm)_

賽驢會的入場式 1989(120.90cm)_

上墳 2004(120.90cm)_

送別親人1983 (50.40cm)_

嗩吶手2006(50.40cm)_

鄉(xiāng)村教師 陜西佳縣 1995(50.40cm)_

小學(xué)生 陜西定邊周臺子 1983(120.90cm)_

羊群里有個彥香 陜西定邊李崾鹼 2005(120.90cm)_

正月的窯里2005(50.40cm)_

轉(zhuǎn)磨磨 陜西定邊楊井 2001(50.40cm)_

從1981年至今,我斷斷續(xù)續(xù),自覺或是不自覺地拍攝了圍繞我在白于山區(qū)的老家,一個叫李崾峴的小山村,及其陜北、晉西北的某個時空下的人物和生活瞬間。這些照片上的人和事大多來自于黃土厚度數(shù)十米以上居住的人們。

李崾峴是黃土高原白于山腹地一個十分平常的小自然村。在冬季沒有雪的日子里,遠(yuǎn)遠(yuǎn)看去,李崾峴全部是黃土,土崖面、土窯、土院、土墻、土羊圈、土灰圈(兼茅廁)、土的狗窩雞窩,好似一處出土的古村落遺址。所有這些土的修筑與起伏的山梁和溝洼是那么的和諧,就連先人們栽種的零零星星的榆樹和杏樹,也是那么自然天成。

那是我的老家,我童年的多數(shù)時光都是在那里度過的。是祖母對李崾峴的講述和血緣關(guān)系延續(xù)著我對李崾峴的情感,也是祖母讓我懂得了山里的山水風(fēng)脈、人情世故乃至人的本來,更是祖母為我打開了這個純真而渾厚的世界。

我的老家影像不是商業(yè)攝影,也不是報道一個事件,或?yàn)槭裁磳n}攝影,它是一個冗長的連帶著我的生命體驗(yàn)的影像敘述,在老家影像的拍攝中,我能深入言說自己切身體驗(yàn)的點(diǎn)和面。因此,我不在乎數(shù)字影像技術(shù)與手段的泛濫給像我一樣自視嚴(yán)肅的攝影師帶來的沖擊。同時,我把握老家影像的主觀性和民間性,并不脫離影像的見證性和時空性。

不論受到什么進(jìn)步思想和觀念的影響,我覺得我的內(nèi)心依然是傳統(tǒng)的,就像我每個假期都要回老家拍照一樣,包括腳踏在厚厚的黃土上,哪怕是撒一泡尿,都有一種透徹的舒心,睡在老家的土炕上,在黃土地的靜夜,我想到了那些各領(lǐng)風(fēng)騷一陣子的紛繁的多媒體藝術(shù),與之相比,我的那些不新鮮的,沒有明確價值取向的黑白照片很難擠進(jìn)光怪陸離的影像前沿,但令我欣慰的是,它能永久地承放我內(nèi)心的真實(sh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