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中國美術館捐贈與收藏系列展:光影人生——高帆、牛畏予攝影回顧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開幕。中國文聯(lián)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前光,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主席、分黨組書記王瑤,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吳為山,中國美術館黨委書記張士軍,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張晴,中國攝協(xié)副主席李樹峰,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高士明,跨媒體學院黨總支書記文濤,中國攝協(xié)分黨組成員、秘書長高琴,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杜金、彭文玲等以及攝影界眾多知名人士出席開幕式。參加開幕式的還有高帆、牛畏予戰(zhàn)斗和生活的晉冀魯豫解放區(qū)老首長的家人、戰(zhàn)友和他的同事,特別是百歲老人黃鎮(zhèn)的夫人朱霖和國際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伊莎白·柯魯克,鮐背之年的黃華夫人何理良。開幕式由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主持。吳為山、李前光、高士明分別為展覽致辭,牛畏予致答謝辭。隨后吳為山館長代表中國美術館向牛畏予頒發(fā)了捐贈證書,感謝高帆、牛畏予的家屬向中國美術館捐贈高帆、牛畏予攝影作品240幅,豐富了國家攝影藝術寶藏,并敬祝鮐背之年的牛畏予身體康健!展覽精選了高帆、牛畏予攝影藝術生涯各時期代表性作品一百余件,全面呈現(xiàn)了他們從戰(zhàn)爭時期到新中國時期的赤誠藝術情懷。展覽分為五個部分:“他從太行來——高帆戰(zhàn)爭時期攝影”、“平生只負云山夢——高帆新中國時期攝影”、“女性風華——牛畏予女性題材攝影”、“時代風貌——牛畏予肖像題材攝影”、“邊疆山河——牛畏予邊疆題材攝影”。牛畏予和高帆的首次個人影展分別于1988年3月8日和1999年8月1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這兩次展覽也是他們攝影生涯中唯一在美術館舉辦的展覽,時隔數(shù)十載,再次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高帆、牛畏予伉儷的攝影回顧展,具有特殊的意義。展出的部分作品是當年展覽的原作,折射了不同年代攝影印放與裝裱的材質(zhì)與工藝,同時還有豐富的實物展品如高帆將自己在工作職務之余所做的攝影習作制作的手工書與折頁、高帆在新中國時期的畫報工作筆記、家庭合影等。展覽位于中國美術館三層13-17號展廳,展覽將展至6月18日。
展覽開幕式現(xiàn)場
吳為山為牛畏予頒發(fā)捐贈證書
1915年出生的伊莎白·柯魯克坐著輪椅觀看展覽
高帆(1922-2004),浙江蕭山人,1938年參加革命,曾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政治部干事、晉冀魯豫軍區(qū)政治部宣傳科科長等職。參加了上黨、定陶、臨汾、晉中等戰(zhàn)役的戰(zhàn)地攝影。在戰(zhàn)爭期間,歷任《戰(zhàn)場畫報》《人民畫報》《華北畫報》的主要負責人。建國后,歷任西南軍區(qū)《西南畫報》主編,解放軍畫報社副總編輯、總編輯、社長,《中國攝影》主編。是中國攝影學會的發(fā)起人之一。歷任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中國攝影學會)理事、副主席、主席、名譽主席。
高帆的攝影成就集中體現(xiàn)于戰(zhàn)地攝影,其在新中國時期拍攝的東歐人物肖像,也展現(xiàn)了極高的藝術造詣和審美旨趣。此次展覽中展出的《定陶戰(zhàn)役》《臨汾戰(zhàn)役》《北平入城式》《毛主席在西苑機場》等系列攝影,從戰(zhàn)斗前線、入城盛典到領導人重要活動,仰賴于攝影,這些歷史現(xiàn)場或儀式活動的記錄得以成為記憶的載體,它們具有產(chǎn)生鼓舞和改變?nèi)说纳詈退枷氲纳疃群透姓倭Α?/span>
牛畏予(1927-),河南唐河縣人,1945年春參加革命,在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47年任晉冀魯豫軍區(qū)政治部宣傳干事。1948年任華北畫報攝影記者,后隨二野南下,在西南畫報工作,1951年初轉(zhuǎn)業(yè)到新聞攝影局任攝影記者,任新華社華北分社攝影組長,北京分社攝影組長,1955年回到總社任中央新聞攝影記者,1973年調(diào)任對外組攝影記者。1978年任香港分社攝影組長,1982年離休。
新中國時期,女性相關的新聞攝影題材通常作為拍攝任務布置給女性攝影工作者,這也是新中國時期女性視覺形象的來源。作為為數(shù)不多的女性攝影師之一,牛畏予在新中國時期拍攝了廣為傳播的女性形象,如:何香凝、康同璧、裕容齡、趙青、張權、孫維世,以及1949年第一個三八婦女節(jié)、新中國第一批女飛行員等廣泛的題材。
在新聞現(xiàn)場拍攝環(huán)境肖像,是牛畏予攝影生涯的主要特點。牛畏予所拍攝的《華羅庚》是新中國時期的代表性的人像攝影作品。此次展出的數(shù)十件肖像作品中,不但包括1955年全國美展中進行創(chuàng)作的畫家于非闇、吳鏡汀、王雪濤、陳半丁、姜燕等人,也包括牛畏予在50到60年代所拍攝的錢學森、茅以升、郭沫若、蔣兆和、齊白石、鐵人王進喜等。
牛畏予的作品,更多的是各民族的普通勞動者。在40年的攝影生涯中,她的足跡踏過祖國的塞北江南、川藏高原、天山腳下,廣收博納,精心拍攝了許多廣為流傳的佳作。她曾重走長征的雪山、草地,4次到四川阿壩拍攝專題,2次到新疆,1975年在西藏做長達8個月的采訪……在她所保留的10余本拍攝筆記中,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她對于自己生涯的總結(jié)“傾注心血,飽含真誠”。
影展前言
吳為山
一瞬永恒!這是攝影的價值所在,也是其魅力所在。從那些膠片中,我們得以瞥見那個時代,追憶那些過往,懷望人和事。
高帆、牛畏予伉儷所從事的攝影藝術是他們?nèi)松氖聵I(yè)。他們在抗戰(zhàn)年代參加革命,用攝影實現(xiàn)他們救國救民的理想。通過攝影,記錄了那烽火年代,攝影也塑造了他們的人生。
正如成仿吾先生在高帆延安陜北公學紀念本上的留言:“前進,中國的青年?!备叻?、牛畏予用攝影傳達出奮發(fā)昂揚的精神和飽含生命觀照的人生狀態(tài),他們是在民族危亡和爭取民族解放的年代里覺醒和戰(zhàn)斗的一代。他們的攝影實踐參與書寫了戰(zhàn)爭時期和新中國時期的中國攝影史,為我們部分地展現(xiàn)了自20世紀3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的中國攝影狀貌。它們不同于民國時期的攝影審美,也異于80年代開始的將攝影納入藝術領域的學術探討。他們的攝影的關鍵詞是:民族、國家、人民,他們所從事的攝影生涯是其人生的最好注腳。
高帆、牛畏予是20世紀重要的攝影家。他們參與構建了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攝影的視覺圖像和美學系統(tǒng),展現(xiàn)了攝影家鏡頭下的社會生活和個性表達。兩位攝影家有幾點共通之處,他們投身攝影是在中華民族最危急的特定的歷史情境下,他們對于普通的民眾的生存狀態(tài)的關注是一致的。不同之處則在于高帆、牛畏予的攝影實踐在不同的歷史時間節(jié)點中發(fā)揮作用并且被關注,其攝影面向的現(xiàn)實境遇是有差別的,高帆的攝影成就集中體現(xiàn)于戰(zhàn)地攝影,當然,其在50年代拍攝的東歐人物肖像,也展現(xiàn)了極高的藝術造詣和審美趣味。牛畏予的攝影實踐則著重在新中國成立后在新華社攝影組拍攝任務 時展現(xiàn)出的女性特質(zhì)和個性傾向。高帆攝影中充滿著宏大敘事帶來的史詩般的崇高感,牛畏予攝影中則飽含著女性的柔情、細膩和包容。
高帆拍攝的、為人所熟知的《定陶戰(zhàn)役》、《臨汾戰(zhàn)役》、《北平入城式》和《毛主席在西苑機場》等系列影像,從戰(zhàn)斗前線、入城盛典到領導人重要活動,這些歷史現(xiàn)場或儀式活動的記錄,仰賴于攝影得以成為記憶的載體,而被后來者觀看和研究,營造出另一番超越現(xiàn)實的意象世界。對于戰(zhàn)爭時期的攝影,更應看到這些攝影作品在當時能夠產(chǎn)生的鼓舞和改變?nèi)说纳詈退枷氲纳疃群透姓倭Γ环矫媸乾F(xiàn)實人生的寫照,一方面也是現(xiàn)實人生的超越。在新聞現(xiàn)場拍攝環(huán)境肖像,是牛畏予攝影生涯的主要特點。牛畏予所拍攝的《華羅庚》是新中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人像攝影作品。她所拍攝的文藝界名家攝影,成為我們當下以及未來欣賞和研究的重要藝術文獻。
牛畏予和高帆分別于1988年和1999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影展,也是他們各自攝影生涯中唯一的攝影展覽。此次“光影人生——高帆、牛畏予攝影回顧展”是2017年度“國家美術作品收藏和捐贈獎勵項目”之一, 展覽精選了高帆、牛畏予攝影藝術生涯各時期代表性的作品一百余件,全面呈現(xiàn)高帆、牛畏予從戰(zhàn)爭時期到新中國時期的攝影藝術生涯和赤誠的藝術情懷。這將是一次藝術的巡禮,也是一場人生的禮贊。
展覽舉辦期間,高帆、牛畏予家屬向中國美術館捐贈高帆、牛畏予攝影作品共二百四十幅,完整呈現(xiàn)其不同時期的藝術創(chuàng)作特點和成就。在此,我謹代表中國美術館感謝捐贈者的義舉!敬祝鮐背之年的牛畏予女士身體康?。〔⒆U褂[圓滿成功!
光影人生 寫在高帆、牛畏予攝影回顧展開幕之際
高初
2017年6月8日至19日,“高帆、牛畏予 攝影回顧展”于中國美術館13、14、15、 16、17展廳舉辦。牛畏予的首次個人影展, 于1988年3月8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高帆的 首次個人影展,于1999年8月1日在中國美術 館開幕。這兩次展覽也是兩個人生涯中唯一 的美術館展覽,因而在幾十年后,在相同的 場館內(nèi),對于高帆、牛畏予伉儷的攝影生涯 回顧,有著特殊的意義。 高帆生于1922年,曾就讀于浙江省立桑 蠶??茖W校?!捌咂摺笔伦儽l(fā)后,“拿起 畫筆走上街頭作抗日救亡宣傳”,自杭州前 往延安,先后在陜北公學和抗日軍政大學學 習,并和抗大同學一同奔赴華北抗戰(zhàn)前線。 在部隊,高帆被分配在129師先遣支隊做宣傳 干事,做壁畫和木刻,1939年期,因為部隊 繳獲一臺相機分配給了高帆,開始攝影。高 帆是129師(第二野戰(zhàn)軍)較為主要的攝影 者,拍攝了大量戰(zhàn)爭記錄和戰(zhàn)地生活的攝影作品。本次展覽在展出高帆戰(zhàn)地攝影題材的 同時,也將討論高帆在新中國時期將攝影視 為抒情與言志的藝術實踐。 高帆長期從事畫報編輯工作,自1930年 代末至1980年代初,歷任《戰(zhàn)場畫報》《人 民畫報》《華北畫報》《西南畫報》《解放 軍畫報》《中國攝影》的主要負責人。高帆 留存了畫報和攝影刊物的百余種編輯筆記和 會議紀要,這為學界討論戰(zhàn)爭時期與新中國 時期圖像的制造、傳播與觀看提供了可能。 牛畏予生于1927年,受從事地下工作的 胞兄牛斗影響,就讀于四川萬縣國本小學期 間參與讀書會,投身抗戰(zhàn)宣傳和識字運動。 1945年春參加革命,在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1947年任晉冀魯豫軍區(qū)政治部宣傳干事。 1948任《華北畫報》攝影記者,后隨二野南 下,在《西南畫報》工作。1951年初轉(zhuǎn)業(yè)到 新聞攝影局任攝影記者,歷任新華社華北分 社攝影組長,北京分社攝影組長。1955年回到新華社總社任中央新聞攝影記者,1973年 調(diào)任對外組攝影記者。1978年任香港分社攝 影組長,1982年離休。 新中國時期的和女性相關的新聞攝影題 材通常作為采訪任務布置給女性攝影工作 者,在1948年至1984年間,作為為數(shù)不多的 女性攝影師之一,牛畏予拍攝了廣為傳播 的女性形象:康克清、許廣平、戴愛蓮、 趙青、丁玲……1949年第一個“三八”婦女 節(jié)、新中國第一批女飛行員 、女公交車司 機、藏族女犁手、人民公社的女大學生、大 慶油田女工人、福建女民兵等廣泛的題材。 牛畏予的相當多的作品,是在新聞現(xiàn)場 拍攝環(huán)境肖像,如發(fā)表在《中國攝影》上的 代表作《華羅庚》。此次展覽的數(shù)十件肖像 作品中,不但包括為第一屆全國美展進行創(chuàng) 作的畫家于非闇、吳鏡汀、徐燕蓀、王雪 濤、陳半丁、姜燕等人,也包括牛畏予1950 年代至1960年代所拍攝的吳文俊、錢學森、 茅以升、郭沫若、梅蘭芳、齊白石、康同 璧、容齡、趙青、馬思聰、戴愛蓮、老舍、 許廣平、郭沫若、蔣兆和、黃胄、張權、王 進喜、周信芳、孫維世、郁風、丁玲、草明 等。 牛畏予40年的新聞攝影生涯,拍攝了4000 余張在報紙雜志刊發(fā)的新聞照片,也保存了數(shù) 萬張退稿片。這兩套能在每一個新聞事件的 現(xiàn)場對應的文獻,不單是攝影者作為“宣傳 員”和“藝術家”的兩種身份,也折射出新 中國時期圖像生產(chǎn)的操作機制。 此次展出的200余件攝影作品都將捐贈 給中國美術館,其中也包含100件1940年代至 1990年代印放的原作。由這些作品構成的展 場局部,試圖將觀眾帶回幾十年前的中國美 術館的現(xiàn)場。為這次展覽新制作的銀鹽紙基 作品,全部使用原底印放。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也包括暗房師張左先生2004年至 2005年幫助高帆、牛畏予印放的一批作品。 (作者為高帆、牛畏予之孫,攝影史學者)
像一座花崗石的雕像 —紀念高帆老主編
文/陳 勃 袁毅平 佟樹珩
2004年6月25日,在與癌魔苦斗了 一百三十余天之后,高帆同志和我們永別 了。 我們最后一次見到高帆,是2004年2月 4日他抱病出席中國老攝影家協(xié)會春節(jié)聯(lián)歡會。當時他面容消瘦憔悴,沉默寡言,顯得 十分虛弱。我們對他的健康狀況十分擔憂。 但也十分理解他的心情,因為這是一次難得 的與老戰(zhàn)友、老同事、老朋友見面機會,他無法割舍幾十年來與大家結(jié)下的深情厚誼。
對于我們?nèi)藖碚f,情況也正是如此。 自1957年5月《中國攝影》創(chuàng)刊起,至1966年 6月“文革”開始《中國攝影》被迫??癁?止,高帆一直擔任《中國攝影》主編。在此 期間,我們?nèi)讼嗬^到《中國攝影》編輯部工作,并在工作中與他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說到高帆被選定為《中國攝影》主編, 這要從1956年7月中國攝影學會籌備時談起。 因為,他作為籌委會成員之一,從那時起就 參與了籌劃出版《中國攝影》的工作。同年 12月在中國攝影學會成立大會上,他專門就 《中國攝影》《大眾攝影》(當時尚未定 名)籌備情況發(fā)了言,指出:“繁榮攝影創(chuàng) 作、提高攝影水平這項任務已經(jīng)列入中國攝 影學會的章程上了,為了不使它成為一紙空 文,這就需要我們做很多工作,出版刊物這 項工作就是其中之一?!?高帆同志出任《中國攝影》主編,是經(jīng) 中國攝影學會常務理事會討論通過的。理由 顯然是他有豐富的辦刊經(jīng)驗。高帆早在抗日 戰(zhàn)爭時期就在八路軍一二九師政治部從事《戰(zhàn)場畫報》編輯、美術和攝影工作。解放 戰(zhàn)爭時期,繼續(xù)在晉冀魯豫軍區(qū)、華北軍 區(qū)從事畫報、美術組織領導工作。中華人民 共和國成立初期,他曾任西南軍區(qū)《西南畫 報》主編,后調(diào)北京參加《解放軍畫報》的 創(chuàng)建工作,先后任副總編輯、總編輯、社 長。以他豐富的工作閱歷和經(jīng)驗,出任《中 國攝影》主編是完全可以勝任和信賴的。在 我們的回憶中,高帆同志對送審的稿件,態(tài) 度是非常嚴肅認真的。文稿中凡認為有值得 商榷的地方,他都用紅藍鉛筆醒目地標出 來,提醒編輯與作者研究修改。對圖片稿, 則看得格外仔細,凡認為需要剪裁的,他總 是親自動手,或提出各種剪裁方案。他有一 句名言叫“猛虎掏心”,意思是處理文稿 時,要把最主要、最精彩的部分保留下來,文章力求精煉;對照片則要反復推敲,也許 粗看不大起眼,但畫面經(jīng)過精心剪裁,可能 成為一幅不錯的照片。這一點,給我們留下 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高帆同志并不僅停留在對送審的稿件提 出意見,他也十分關心我們編輯部的建設, 常提出許多好的建議。如1961年在一次談話 中,他建議請文藝界一些常寫評論的人士寫 寫攝影評論文章,可送上幾張照片,請他們 談談好在哪里,有何感受。就在這一年, 《中國攝影》先后發(fā)表了華君武、吳作人、 陶鈍、鐘靈等著名美術家、文藝評論家的文 章,受到讀者的好評。 當時,編輯部人員少,流動性大,有人 常被抽去參加義務勞動、民兵訓練等活動, 造成人員緊張,稿源恐慌。高帆得知這種狀 況,不止一次地提出:“現(xiàn)有人員要明確分 工,要有長期規(guī)劃,不要因為有人出去了影 響工作。一定要有幾個人扎扎實實頂住,既 要有專職分工,也要成為多面手?!辈⒄f “要確保重點,亂也只亂個別人,要有人頂 住,專心搞稿子,要守好攤子。”一個“頂 住”,一個“守好”,讓編輯人員把工作崗 位當成戰(zhàn)場上的陣地去守衛(wèi)。這生動的語 言,形象的比喻,為我們樹立了克服困難的 信心??傊叻緦庉嫴康慕ㄔO,包 括辦刊方針,編輯思想,編輯方法,編輯人 員同讀者和作者的關系以及自身的思想藝術 修養(yǎng)等,他都經(jīng)常提出一些十分中肯的指導 意見,大家都覺得受益匪淺。 高帆同志的本職工作很忙,很少有時間 寫稿和外出創(chuàng)作,但他也盡可能抽出時間為 刊物寫評論文章,參加討論會,有了滿意的 新作也愿交編輯部選用。1962年,他發(fā)表在 《中國攝影》第一期題為《攝影藝術的真善 美— 第五屆全國影展觀后漫筆》的文章 中,極力推薦畢品富的《開墾處女地》,認 為“它以尖新的題材和精警的結(jié)構、活靈活 現(xiàn)的本質(zhì)和美的特性?!备叻拇碜鳌恫?族民兵》于1963年在第三期《中國攝影》發(fā) 表,隨即在第四期《再談人物特寫》一文中 談到自己的拍攝的體會。他寫道:“(1961年9月)我到康藏高原,遇到一個藏族民兵, 他的父親、哥哥都被頭人所害,自己也被關 在頭人的土牢里,最后殺了土官,投奔解放 軍......了解到他的身世以后,立刻給我以強 烈的激動,從他身上看到了站起來的奴隸的 那種深沉、潛藏的力量。”因此他在拍攝這 幅照片時,力求拍得“真像一座花崗石的雕 像”、“真是個頂天立地的人”。由此可 見,高帆的創(chuàng)作是在理論指導下進行的,態(tài) 度是非常認真的。從當時發(fā)表的這幅作品可 以看出編輯是完全按照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精心 剪裁的。遺憾的是,后來多次被采用時,畫面在剪裁上大都走了樣。 我們無法詳述高帆擔任主編時,對《中 國攝影》刊物和編輯部所做的貢獻。但這些 貢獻是不會磨滅的,必將載入中國攝影史 冊,并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
2004年6月30日 原文為《悼念高帆老主編》,本文有刪 節(jié),標題為編者所加。 本文作者陳勃(1925-2015)為《中國 攝影》雜志第二任主編,袁毅平為《中國攝 影》第三任主編,佟樹珩曾為《中國攝影》 編輯,曾任《大眾攝影》雜志主編。
高帆、牛畏予談攝影
我和高帆工作都很忙,也不經(jīng)常談攝影。以前我們都要開很多會,很晚才回 家。所以到了家也很少談工作。我也不想評價他的照片,因為這些還是讓別人去 評價吧,如果一定要說,我和大家的看法一樣,這些照片是珍貴的文獻資料。 高帆這個人不吸煙、也不喜歡喝茶呀、跳舞呀這些事情,他就是喜歡逛書 店,看一些有關文化歷史的書,家里有很多他買回來的畫譜、線裝書。他還挺喜 歡古董,雖然當時身上錢很少,但是他挺喜歡這些小玩意。他和一些畫畫的人比 如黃胄、高泉是很要好的朋友,是那種淡如水的君子之交,因為在藝術方面他們 很談得來。還有原來家里的畫報多得不得了,很多是國外的畫報,碰到畫報上有 好的內(nèi)容,好照片或者世界名畫之類的,他就剪下來夾在本子里。他的愛好就是 在文化藝術領域里,美術、雕塑、篆刻他都喜歡,我就說他是個雜家,戰(zhàn)爭年代 刷個標語,到邯鄲塑個雕像,他都能干。 摘自牛畏予《高帆印象》,刊于2004年8月《大眾攝影》
一本畫報所以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首先是因為它所選登的圖片主題鮮明、 形象生動、構圖新穎、畫面清晰。但是,如果忽略了圖片的說明文字,也不能達 到應有的效果。一張好的圖片,再有好的文字說明作配合,將會增加它的積極意 義,增強它的藝術表現(xiàn)力。 好的圖片說明,都不是一揮而就的,甚至也不是僅僅花費了一個人的勞動。 它常常是記者和編輯共同努力、反復琢磨的結(jié)果,有時,還是編輯部人員基地研 究的結(jié)果。作為一個編輯,必須根據(jù)原稿內(nèi)容和當時的宣傳方針政策,對每一 組、每一張圖片的說明都進行仔細研究,可以推敲,反復加工。但是,編輯加工 的基礎仍在原稿,一切素材和感受,主要來自記者。因此作為一個記者,不僅要 拍好圖片,充分發(fā)揮圖片的影像效果,同時,又必須積累豐富的文字素材、材 料,并盡可能地經(jīng)過初步整理,一并提交編輯部。具體點說,既要求記者帶提供 每組或每張圖片原稿時,必須同時提供文字材料,交待出圖片所反映的事物的性 質(zhì)、時間、地點、經(jīng)過和結(jié)果,以及記者本人的感受和認識。這是編輯進一步加 工并編寫出生動、有力的圖片說明的主要依據(jù)。 摘自高帆《圖片的文字》,刊于1962年5月《攝影報道業(yè)務資料》
1943年夏,我們看到晉察冀根據(jù)地出版的《晉察冀畫報》,雖然也是小8開畫 冊,卻全是照片。我們十分羨慕。當時,只有政治部主任蔡樹藩有一架照相機, 他把這架稀罕玩藝兒交給我保管。我一有機會就擺弄,拍了不少照片。經(jīng)常是在 老鄉(xiāng)窯洞里用被子把窗戶蒙上,借兩只大碗,裝上顯影液和定影液,就沖底片、 印相片了。糟糕的是,遇上日本鬼子“掃蕩”,馬上就得轉(zhuǎn)移,常常把照片、膠卷埋在大樹下、野地里。很多寶貴的照片, 就這樣再也找不回來了。陡們常以此為憾 事。如果我們也能搞一本刊登照片的畫報, 那該有多好! 一天,黃鎮(zhèn)把我叫去問道:“你看到晉 察冀搞的畫報了吧?”我說看到了。他說: “我們太行山也應該搞,雖然很困難,但是 下定決心,向兄弟軍區(qū)學習,多想些辦法, 還是可以搞得起來的。”后交給我一個任 務—到晉察冀去! 于是,我揣上一疊我們拍的照片和一顆 手榴彈,就出發(fā)了。開始是一名武工隊隊員陪 著走,后來是一位老鄉(xiāng)(地下交通員)帶著我走,走出山口后,試了三次,才在一個深夜爬 過敵人嚴密封鎖的正太路,終于到達《晉察冀 畫報》社所在地—阜平洞子溝?!稌x察冀畫 報》社主任沙飛熱情地接待了我。在那里,我 學習了辦畫報韻經(jīng)驗,在他們的幫助下,把我 帶去的照片制成銅版。秋末冬初,我用塊布把 銅版裹好,捆在腰上,邁開雙腿,又回到王 堡。黃鎮(zhèn)見我平安回來,十分高興,立即組織 幾個人(記得編寫文字說明的人是他親自點名 的)動手編印起畫報來。由于我們只有石印 機,沒法把銅版直接上機印成畫報。經(jīng)過工人 們反復試驗,最后把銅版上的照片用藥紙復 印下來,再上到石板上,終于印成了畫報,也是小8開。我記得,這是《戰(zhàn)場畫報》的第12 期,出版日期是1944年8月。這是129師(太行 軍區(qū))政治部編印的第一份印有照片的《戰(zhàn)場 畫報》。 這期畫報,凝聚著黃鎮(zhèn)的心血。從派我 到晉察冀去學習,到后來組織人員,編輯、 定稿、印刷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他以政治家 和藝術家的眼光指點我們的。這期畫報發(fā)到 部隊后,指戰(zhàn)員們爭相傳閱,高興地說: “我們終于看到照片了!” 1945年上黨戰(zhàn)役之后,《戰(zhàn)場畫報》 準備改刊,成為晉冀魯豫軍區(qū)的《人民畫 報》。黃鎮(zhèn)又派我到張家口搞照相器材,籌建畫報印刷車間。 新畫報極大地鼓舞了我八路軍129師將 士的抗戰(zhàn)熱情,進一步豐富了部隊的精神生 活。以致許多在太行山戰(zhàn)斗過的老戰(zhàn)士至今 還常?;貞浧甬斈暌姷竭@期畫報的情景,也 自然地追憶起黃鎮(zhèn)這位工農(nóng)紅軍的藝術家, 對抗日文藝工作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摘自高帆《黃鎮(zhèn)創(chuàng)辦〈戰(zhàn)場畫報〉》,刊于1995年7月《攝影文史》《開墾處女地》和其他優(yōu)秀攝影作品,用 事實向人們證明:攝影藝術要達到強烈逼人、 激動人心的效果,所攝取的應當是生活激流中最富有概括和集中性的一個片段;是斗爭浪花 里最富有典型和代表意義的一個場景。這就要 求攝影藝術作品在形象地反映生活的同時,還 得深刻揭示生活的本質(zhì)和美的特性。因此,我 們在觀賞每一幅攝影藝術作品的時候,自然就 產(chǎn)生如下的發(fā)問:作者看到了什么?抓住了什 么?是對斗爭的歌頌還是對生活的贊美?是揭 示生活的真理,還是展現(xiàn)大自然的美麗?…… 要使觀眾在作品欣賞中對這些問題得到滿意的 自我解答,就要求作者深入生活當中,對感 受到的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和選擇。做到看 深、抓精、拍活,使一幅攝影藝術作品,真正 達到事理明、氣氛足、形象美的境地,產(chǎn)生共鳴和聯(lián)想的藝術效果,以增強它的啟發(fā)和教育 作用。 攝影藝術的創(chuàng)作基礎是建立在對現(xiàn)實生 活的深入理解和準確反映上的,因而攝影家 必須站在斗爭生活的激流中,以高度的責任 感和對生活的洞察力,敏銳地守望事件的發(fā) 展進程,關注生活高潮的形成和掀起,捕捉 人物神態(tài)動勢的表露和開展,來揭示斗爭生 活的積極意義,按照準確、鮮明、生動的要 求,創(chuàng)作出真善美的優(yōu)秀攝影作品。 摘自高帆《攝影藝術的真善美——第五 屆全國影展觀后漫筆》,刊于1962年第一期 《中國攝影》
我們說,攝影這個工作,一方面要有高 度的思想性,另一方面要有熟練的攝影技 巧,把真人真事真現(xiàn)場記錄下來。這樣的記 錄,才能真正做到感情真實,氣氛強烈,動 作豪放。作為部隊的真實形象來說,就是要 做到感情真,氣氛足,動勢強,威勢壯。這 就要在深入生活當中,對攝影對象做充分的 了解,并掌握形象思維的規(guī)律,將思想性和 藝術性結(jié)合起來,以快速、敏捷的動作在一 瞬間把它記錄下來。這樣的照片現(xiàn)在看來也 有,但也不很多。應該批判“四人幫”, “四人幫”把人公式化了,模式化了,一個 模子下來,裝模作樣。我們說,三大革命運 動當中涌現(xiàn)出來千千萬萬的英雄人物,都應 該是別開生面的,各有性格特點,各有各的 風度的。他們在各自的戰(zhàn)斗崗位上,和各種 環(huán)境中所表現(xiàn)的特定的行動也是各不相同 的。本來任何一個熟練的勞動者在勞動中, 經(jīng)過長期的鍛煉,都有各自的熟練的勞動姿 態(tài)。如果我們反映出來的人物形象是鮮明生 動的,那么這個典型人物形象必定是具有典 型的性格特色的。比如戰(zhàn)士操練,你人為地 讓他把眼睛睜得大大的,牙齒咬得緊緊的, 你天天這樣要求,能拍出真實的具有新鮮特 點的照片嗎?能真正地刻劃典型人物的形象 嗎?因此你首先應該了解,戰(zhàn)士們在操練 中,頭腦中沒有敵情觀念,眼睛里沒有敵 人,只有當他拿著槍,在操練演習當中以實 戰(zhàn)的要求真正地進入情況,這個時候你要是 能眼明手快地照下來,那么那樣的照片,典 型性就強,政治性就強,人家看了這張照 片,可學的東西就多。 摘自高帆《發(fā)揚革命攝影的優(yōu)良作風— 在全國影展工作座談會上的發(fā)言》,刊于 1978年第二期《中國攝影》
建國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國 民經(jīng)濟在調(diào)整中前進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攝影 事業(yè)在迅速發(fā)展。攝影已從專業(yè)工作者的手中 越出,為愈來愈多的工農(nóng)兵、知識分子和干部 所愛好。專業(yè)隊伍也有了很大發(fā)展,業(yè)余隊伍特別是青年攝影愛好者人數(shù)空前增加,至于欣 賞攝影作品的人已日漸遍及全國,更非戰(zhàn)爭年 代可同日而語了。攝影事業(yè)的廣泛開展,實際 上就是普及工作的開展,這個工作成效是顯著 的。面對著十億人民這樣的一個大國,攝影事 業(yè)的普及工作有著廣闊的前景,需要哦我忙呢 不斷去大力開創(chuàng)。 但是,就攝影創(chuàng)作現(xiàn)狀來說,我們要致 力于普及基礎上的提高。對攝影普及工作給 予必要指導工作的同時,要嘔心瀝血,以十倍、百倍的精力去致力于攝影創(chuàng)作的提高。 原因是廣大群眾的文化水平和藝術欣賞水 平,比之建國初期大大提高,而且現(xiàn)代化的 其他視覺藝術(如電影、電視、錄相等), 在急劇地發(fā)展。如果攝影創(chuàng)作固步自封,停 滯不前,年年月月還是以“小放?!耙粯拥?東西提供在群眾面前,那么,人民群眾是不 會滿意的。 攝影創(chuàng)作要提高,五一首先要深入到群 眾中去,深入到生活中去,挖掘生活中最新最美的題材,發(fā)現(xiàn)生動的形象和生動的表現(xiàn) 形式。同時要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 下,認真貫徹“雙百“方針,不斷擴大題材 范圍,并發(fā)展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流派。要勤 奮學習,勇于探索,虛心吸取姐妹藝術的長 處,虛心學習世界上先進攝影技術和經(jīng)驗, 努力提高藝術修養(yǎng)和藝術表達能力。要不斷 解放思想,力求在題材上和表現(xiàn)形式上有所 創(chuàng)新。為了更好地促進攝影創(chuàng)作的提高,有 一些問題還需要進一步地探討。
關于洋為中用問題。毫無疑問,我們應當學習外國的先進攝影技術和經(jīng)驗,但是, 學習別人的長處,一定要為我所用,要考慮 到我國的國情和廣大人民的欣賞習慣,要與 傳統(tǒng)的繼承結(jié)合起來。 關于學習攝影技法問題。隨著時代向前 發(fā)展,為使攝影作品具有豐富多彩、比較完 美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多用一些技法是必需 的,但是,它必須與內(nèi)容相結(jié)合,為內(nèi)容服 務。為技法而技法的作品是沒有生命力的,因而也是不足的。 關于探索和創(chuàng)新問題,要探索,要創(chuàng) 新,難免會有失誤。我們應及時總結(jié)經(jīng)驗教 訓,以利于繼續(xù)前進。走了一段彎路,又回 到正確道路上,是好事。我們應當始終鼓勵 創(chuàng)新精神。 摘自高帆《爭取攝影事業(yè)的更大繁 榮——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 上的講話〉發(fā)表四十周年》 ,刊于1982年第 三期《中國攝影》
記憶碎片— 我的父母高帆、牛畏予二三事
文/高 騰
生命進入快車道,記憶會成碎片,能撿拾 的多半是有溫度的碎片。2004年6月25日,父 親彌留時我在床邊,他的呼吸停止時,我大聲 提醒,鬧得醫(yī)護人員一陣忙亂,其實大家都明 白,將要消逝的生命是留不住的。只是此時, 我俯身吃驚的聽到一種聲音,那是父親咽氣的 聲音。就如同停水時,水管回水發(fā)出的咕嚕 聲,接著是一聲長長的嘆息,轉(zhuǎn)瞬,父親那張 腫脹的臉又恢復了原來的容貌。
北京缸瓦市路東一小胡同口的建筑常 勾起我的回憶。小時候,那是一個小藥房, 現(xiàn)在早已物是人非,僅剩建筑了。記得有一 天,父親躺在床上對我說,他身體不舒服, 讓我去藥店買頭痛感冒藥。我手里攥著錢, 幾乎一路小跑到藥店,回來也沒敢耽擱,生 怕父親死在床上,結(jié)果見父親好好的呆在床 上,安然無恙。等長大回想往事,父親是不 是在惡作劇。當父親有一天,真的是如他所 說,一副骨架一張皮,以羸弱之軀躺在病床上時,我希望這又是一次惡作劇,但不是, 這次真的是無力回天,我愿以我的死來換父 親的生,我心在流血。
“文革”初期,父親右眼失明,他執(zhí)意 不安假眼,這需要日常點眼藥水消炎。眼藥 水有的是朋友托人捎來的,其中有簡慶福、 陳復禮。每次給父親點眼藥水,我都用香皂 洗手。父親平躺,我從冰箱取出眼藥水,用 手輕輕捏起他右眼因眼球萎縮而更顯凹陷的 上眼瞼并提醒著:放松,別緊張,待點上兩 三滴眼藥水后再慢慢合上。他總不免用浙江 口音嘮叨兩句,太兇,太兇,但我知道,他 會安然入睡的。
2016年夏天,我和老朋友李培義如約在他 的高碑店崇德堂見面,同去的有朱德外孫媳 婦高琦和我愛人來力。在古樸的客廳意外遇 到父親的老朋友,確切的說,是與我的父親 高帆共事的朋友,年近八旬的李力生老師。 許是激動,許是內(nèi)心復雜的情感,只見他忙不迭地來到案幾前鋪宣展紙,研墨潤筆,抒 寫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 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像是 久違的朋友,他對我說:“高騰,這幅字送 給你?!彼謴陌锬贸鲇∧嗪蛨D章一一落 款蓋章。接著為高琦和來力也寫了幾幅字。 他談到當年是高帆把即將從中央美院畢業(yè)的 他要到解放軍畫報社做美術編輯,不久又對 他說,要把毛筆字練好,以后畫報就不用再 去找李鐸和劉炳森寫字了,并托人從浙江省 軍區(qū)捎來一箱宣紙放到李力生面前?!拔母铩遍_始,被當作走資派的高帆首當其沖被 批斗,又因與鄧拓的私交,罪行更重。為讓 他交代問題,造反派曾在畫報社食堂批斗 他。還威脅如果態(tài)度不老實,就砸爛他的瓶 瓶罐罐,高帆低頭接受批斗時聽到了有瓷器 摔碎的聲音,其實他們?yōu)閲樆K?,摔的都?食堂的碗?!拔母铩鄙接暧麃?,高帆有所察 覺,心里也有所準備,他找來一個大木箱把 心愛的瓷器,用軟紙包好一一放入木箱,木 箱蓋虛掩,為讓接收的人過目。貼了封條的 門是不能打開的,幼小的我不時能踮著腳尖 透過窗戶看見老鼠從木箱旁經(jīng)過。后來,畫 報社的張維鈞叔叔曾對我講,是他保護了高 帆那箱瓷器。他用大釘子把木箱釘死,用腳 踹到墻邊并告訴同來的人不碰封資修的玩意 兒。歲月無痕心有痕,我作為高帆的孩子此 時能夠感受到一位老人深藏內(nèi)心幾十年的愧 疚,因無法尋找釋放的機會,恰逢這一次偶 遇,我和我故去的父親釋然了,心暖了,因 為我與父親心靈相通。
上世紀50年代,高帆與黃胄同在總政做 文化工作,一經(jīng)相識便成為朋友。一天中午放學回家,只見屋內(nèi)飯菜飄香,火爐上燉著 砂鍋雞,小桌旁坐著一位客人,吃的滿臉冒 汗,那是北方人特有的一張大臉,讓人印象 深刻。飯后在北屋的案幾邊,父親已經(jīng)在 鋪紙研墨了??腿俗哌^來搖頭說,剛開始試 著畫驢,畫畫看。桌上除了硯臺、鎮(zhèn)紙,還 多了一個淺盤,便于調(diào)墨,父親把小張宣紙 撕成幾片,揉成團放在一邊。唔,客人下筆 先從驢屁股開始,只幾筆,濃淡適宜,先身 子,后是腿再后是頭,一頭栩栩如生的毛驢 躍然紙上??墒强腿瞬粷M意,多次將畫作揉 成團扔進字紙簍。送走客人,父親把字紙簍 揉皺的宣紙鋪展開,細細品味,尚好的索性 用噴壺潤濕貼在門板上進一部端詳,直到畫 作自然脫落,最后經(jīng)過裝裱掛在墻上。20多年 過去,尤其經(jīng)過“文革”的磨難,老友重逢 倍感親切,當黃胄看見高帆客廳墻上掛著他 早年畫的驢時,更是心緒難平,當即又在上 面添加了40個字,為二人的友情佐證。
鄭景康是父親常掛嘴邊的名字,家里 有一本精美的油畫冊就是他送的。好像是 1952年,或是1953年,在畫冊扉頁上有記錄 日期,那是父親彌足珍貴的物品。每次搬家 都要詢問這本畫冊的安放處,生怕丟失。他 們兩個人的友情要追溯于戰(zhàn)場,1984年冬, 張家口解放,這是華北部隊打下的第一座大 城市。路燈下,高帆撞上了鄭景康。重逢的 老友,又是在剛剛解放了的城市,他們盡情 擁抱,親熱,打鬧。鄭景康拉著高帆的胳膊 說:“走,下館子?!备叻f:“沒錢!” 鄭景康擼下手上的金鎦子說:“當?shù)?,我?你?!苯夥藕?,兩人的走動更多了,鄭景康 是一人生活,父親找他方便,每次去他王府 井小閣樓的家,他都會熱情的說:“小老 弟,我又認識一家廣東館子,那個廚師燒的 菜不錯,我們?nèi)L嘗。”我只知道鄭景康是 我父親的好朋友,歷史背景復雜,我哪里知 道鄭景康還有顯赫的身世,他的父親鄭觀應 是近代實業(yè)家,大買辦,著有《盛世危言》 一書。
我母親牛畏予的性格就如同她的名字執(zhí) 拗的一根筋,在攝影上是一條道走到黑,陪她在風雨中助跑的是我的父親高帆。1948年, 她與父親相識在河北固義,八路軍一二九師 政治部宣傳部,當時部長是任白戈。我母親 是收音員,負責收聽國民黨廣播,并記錄、 復印,第二天分送各部門。父母從認識到互 有好感,再到有了戀情,麻煩也接踵而至。 無奈,母親被調(diào)到太岳留守處。她只身背 著行軍包,在一個個小村莊落腳,派飯,走 了兩三天到達駐地。后來,父親從組織部長 張南生那獲知牛畏予的下落。在攻打臨汾前 夕,高帆騎馬找到留守處,他一孔一孔窯洞 地找,最后總算在一座廟里的小學與我母親 見了一面,他懷揣的發(fā)糕不知是否屬于他們 的定情之物。不久,組織部長張南生批準父 母結(jié)婚。解放戰(zhàn)爭的步伐很快,幾乎十天一 個命令,屋未暖又開拔。1949年新中國建國前 夕,我父母坐一夜運煤火車趕到石家莊,在 那見到負責《晉察冀畫報》的石少華,他留 牛畏予在畫報社工作并讓留守人員谷芬教她 學照相,因相機老,焦距固定,她們在麥田 練習目測距離,一壟三米,一壟五米,利用 趕集時拍照,選擇光線和角度,回來沖洗, 印片,講評,母親從零開始接觸攝影。不久北平解放,高帆與齊觀山等進城,后父親跟 隨劉鄧部隊進軍西南。晉察冀和晉冀魯豫部 隊合并為華北軍區(qū)即后來的北京軍區(qū)。石少華讓母親當攝影記者并告訴她,新中國需要 女攝影記者。過了一段時間,當時新聞出版 署副署長薩空了責成石少華組建攝影部,也就是后來的新華社攝影部。母親開始在攝影 部中央新聞組任攝影記者,組長是齊觀山。 她拍攝的薄一波在前門火車站迎接鄧穎超、 蔡暢大姐的圖片,登在了新中國成立伊始的 人民日報上。母親經(jīng)常找對外組,詢問有什 么樣的片子需要她去拍,她幾乎跑遍了祖國 各地,偏僻角落,使她的圖片種類變得豐 富。我的母親在新華社一直工作到離休。
我的母親是幸運的,機會和朋友相伴, 她只要努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母親的 攝影之路有自己努力的結(jié)果,也來自于許多 人的幫助,比如拍華羅庚時,在現(xiàn)場就有 戴戈之的夫人、鄭景康的學生和助手章梅的 幫助。再如當年新華社攝影部的黑白、彩色 暗房師傅,沖卷、印片、放大都是他們在 做,這是多給力的后勤保障啊,簡直讓攝影 人羨慕死了。我知道的牛畏予背后有個老師群體:石少華、鄭景康、張印泉等等。母親 還有一位得天獨厚的老師,我的父親。戰(zhàn)爭年代,他們經(jīng)常天各一方、聚少離多;和平 時期,父親在母親的攝影道路上始終扮演圖 片編輯的角色。他經(jīng)常告訴她這張圖片怎么 好,另一張圖片怎么不好,他會大膽剪裁, 毫不客氣,把重新剪裁好的圖片貼在卡紙 上,不信你記不住。 “文革”歲月,母親在小院每天晚上給石臺上的蜂窩煤爐子封火的 場景時時在我的腦海里浮現(xiàn)。她戴著打了補 丁的線手套,用火筷子把十二個眼的蜂窩煤 對正,再用鐵棍通一遍,最后把镲形蓋倒扣 在爐膛上,周邊用爐灰小心翼翼地填滿、壓 實,不能漏風,只有這樣,第二天早晨爐火 才不會熄滅,才可以生火做飯過日子。天天 周而復始重復著一個動作,忍耐、執(zhí)著的人 生態(tài)度,改變著母親,使她樂于去偏僻艱苦 的地方,樂于與勞動人民為伍,這才使她拍 攝的圖片類別變得豐富起來。
自然,我的母親也沒忘記父親的提醒: 攝影要走出去。母親拿回的不發(fā)稿的廢片, 父親又認真篩選,剪裁后貼在卡紙上進一步 審視。他說不要輕易丟掉廢片,留著,讓時 間來沉淀,也許它會成為一張不錯的片子。 (作者為高帆、牛畏予之子,曾任《光 明日報》攝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