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幼年時父母離異,一直與生父疏離,家庭完整時的印象,除了極為稀少的支離破碎的童年記憶,便是母親偶爾提及的我的出生地——河北館陶。
在2015年,我踏上返回出生地“館陶”的“洄游”之路,試圖用影像探訪原生家庭尚完整時的線索,以完成對親密關系及自我身份的認知。
在對出生地、原生家庭的“再觀察”,“再整理”的過程中,影像、文字和涂鴉成為主要的與“自我”對話的方式。在一些剝離了色彩的地形風景的畫面上進行電子繪畫或舊照片拼貼,完整內(nèi)心對“出生地”復雜而厚重的情感抒發(fā);使用文字、涂鴉和圖像并置的方式,延展圖像敘事的語言邊界。整個作品中,并未出現(xiàn)正面的、清晰的父母或父母這一代人的肖像,這是一種不由自主的情感回避與疏離;而相反的,對出生成長在這片土地上的孩子們的肖像的正面記錄,卻似有一種“相同命運”的尋找和復刻。洄,是故土的召喚,更是內(nèi)心長久以來跨越破碎家庭與自我的復雜情感糾葛的渴望。得益于影像所具有的對問題的重新梳理和思考的特性,在2015至2019年期間的數(shù)次”洄游“中,這組作品建構了一種呈現(xiàn)與面對原生家庭問題以及消化它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