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記憶】茹遂初:1957年新疆荒地勘查
來源:影像國際網(wǎng)
作者:茹遂初
責(zé)編:張雙雙
2019-11-21
1957年,新疆荒地勘測設(shè)計局泒出一支荒地勘查隊,在塔干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的荒漠地帶尋找可供開發(fā)的荒地。 茹遂初攝
1957年, 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荒漠景觀。 茹遂初攝
1957年,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自然景觀 。茹遂初攝
1957年,測量人員背著沉重的儀器,登上沙丘。 茹遂初攝
1957年,勘測隊員正在一望無際的荒地上測量。 茹遂初攝
1957年,沼澤干枯形成龜裂的土地。茹遂初攝
1957年,行走在荒漠里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旋風(fēng) 。 茹遂初攝
1957年,勘查隊的露營生活。 茹遂初攝
1957年,勘查隊借住在沙漠邊緣少有的居民家中。 茹遂初攝
1957年,勘查隊的野外土埌分析工作室 。 茹遂初攝
1957年, 勘查隊在當(dāng)?shù)厝罕姷膸椭?,用兩條捆綁起來的獨木舟,渡過塔木河。 茹遂初攝
1957年,晨光中的塔里木河。 茹遂初攝
1957年,在沙漠的邊緣有植物生長的地方,可見灌木沙堆。圖為一處巨大的紅柳沙堆。 茹遂初攝
1957年,在沙丘上仍然有植物生長。 茹遂初攝
1957年,休息時在小河里釣魚,不僅改善了生活,也是勘查隊員的一大樂事。 茹遂初攝
1957年,勘測隊的客人買賣提老人對收音機發(fā)生極大的興趣。茹遂初攝
1957年, 勘測隊派出的踏勘小組深入沙漠,查看有無可供開發(fā)的土地。 茹遂初攝
1957年,勘查隊派出的踏勘小組深入沙漠,查看有無可供開發(fā)的土地。 茹遂初攝
1957年,維吾爾族響導(dǎo)烏木爾在向勘測隊隊長漲承善(右)介紹這一帶的情況。 茹遂初攝
1957年, 踏勘組發(fā)現(xiàn)一處被流沙掩埋的房子,說明許多年以前這里曾有人居住。茹遂初攝
1957年,在塔里木河泛區(qū)里,居住著以経營畜牧業(yè)為生的維吾爾人。茹遂初攝
1957年,一顆枯死的胡楊樹樁,直経差不多有5公尺。茹遂初攝
1957年,在干枯的河床兩旁,大都生長著廣闊的胡楊,成為天然的防護林滯。 茹遂初攝
1957年,五月間沙漠里白天天氣炎熱。到了晚上氣溫下降很快,有時還需生起篝火取暖。 茹遂初攝
查看大圖
1957年,新疆荒地勘測設(shè)計局泒出一支荒地勘查隊,在塔干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的荒漠地帶尋找可供開發(fā)的荒地。 茹遂初攝
1957年, 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荒漠景觀。 茹遂初攝
1957年,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自然景觀 。茹遂初攝
1957年,測量人員背著沉重的儀器,登上沙丘。 茹遂初攝
1957年,勘測隊員正在一望無際的荒地上測量。 茹遂初攝
1957年,沼澤干枯形成龜裂的土地。茹遂初攝
1957年,行走在荒漠里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旋風(fēng) 。 茹遂初攝
1957年,勘查隊的露營生活。 茹遂初攝
1957年,勘查隊借住在沙漠邊緣少有的居民家中。 茹遂初攝
1957年,勘查隊的野外土埌分析工作室 。 茹遂初攝
1957年, 勘查隊在當(dāng)?shù)厝罕姷膸椭?,用兩條捆綁起來的獨木舟,渡過塔木河。 茹遂初攝
1957年,晨光中的塔里木河。 茹遂初攝
1957年,在沙漠的邊緣有植物生長的地方,可見灌木沙堆。圖為一處巨大的紅柳沙堆。 茹遂初攝
1957年,在沙丘上仍然有植物生長。 茹遂初攝
1957年,休息時在小河里釣魚,不僅改善了生活,也是勘查隊員的一大樂事。 茹遂初攝
1957年,勘測隊的客人買賣提老人對收音機發(fā)生極大的興趣。茹遂初攝
1957年, 勘測隊派出的踏勘小組深入沙漠,查看有無可供開發(fā)的土地。 茹遂初攝
1957年,勘查隊派出的踏勘小組深入沙漠,查看有無可供開發(fā)的土地。 茹遂初攝
1957年,維吾爾族響導(dǎo)烏木爾在向勘測隊隊長漲承善(右)介紹這一帶的情況。 茹遂初攝
1957年, 踏勘組發(fā)現(xiàn)一處被流沙掩埋的房子,說明許多年以前這里曾有人居住。茹遂初攝
1957年,在塔里木河泛區(qū)里,居住著以経營畜牧業(yè)為生的維吾爾人。茹遂初攝
1957年,一顆枯死的胡楊樹樁,直経差不多有5公尺。茹遂初攝
1957年,在干枯的河床兩旁,大都生長著廣闊的胡楊,成為天然的防護林滯。 茹遂初攝
1957年,五月間沙漠里白天天氣炎熱。到了晚上氣溫下降很快,有時還需生起篝火取暖。 茹遂初攝
1957年春,新疆荒地勘測設(shè)計局一支荒地概查隊前往塔里木盆地進行荒地調(diào)查,我隨隊采訪。這支荒地概查隊的任務(wù)就是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尋找可供開發(fā)的荒地。那時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已在天山以北的準噶爾盆地開發(fā)了不少荒地,建立起一些大型農(nóng)場,進一步發(fā)展自然需要更多可供開發(fā)的荒地。
4月間,荒地概查隊從南疆的輪臺縣出發(fā),先是乘坐卡車,卡車不能走了,換乘牲口拉的木輪大車,大車不能走了最終換乘駱駝,前后花了9天時間到達一個叫克拉久瑪可的地方。這是一個被遺棄無人居住的村莊,據(jù)給我們帶路的維吾爾族向?qū)跄緺栔v,這個村莊大約是四十多年前因河流改道,干旱缺水被迫放棄的。村子不算大,但房屋幾乎都保存得相當(dāng)完好,隊長選了一個較大的院落,大家動手清理了房子和院子里的沙子,就在這兒安營扎寨了。
4、5月間盆地里多風(fēng)沙,有時能見度很低,測量工作無法進行。為了爭取工作時間,隊員們有時半夜就起床,天不亮就趕到工地,待天剛亮就抓緊工作,太陽升起后不久,就有可能刮風(fēng),風(fēng)會越刮越大,能見度也會越來越低,到了中午測量工作一般都無法進行。一天夜里天晴得很好,大家5點出發(fā),6點多到達工地,那時能見度比較好,測量隊員分秒必爭抓緊工作。雖然光線對拍照來說,并不理想,我還是利用這難得的天氣,拍攝了幾張測量的鏡頭。沒想到午后風(fēng)越刮越大,最終測量工作被迫停止。大家商量了一下決定留在原地露宿,如果明天天氣好,一大早就可開始工作,這樣可爭取多工作一兩個小時。晚上風(fēng)平浪靜,明月當(dāng)空,大家都猜想和祈望明天是個好天氣。沒有想到第二天太陽出來后就起風(fēng)了,風(fēng)越刮越大,天昏地暗,無奈只好收工回宿營地。好在起風(fēng)之前隊員們抓緊工作了一段時間,否則一夜露宿算是白辛苦了。
這次隨隊采訪在野外活動了50天,對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經(jīng)歷和鍛煉。特別是隨隊長老張離開宿營地外出踏勘的10余日,給我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踏勘小組由五人組成,主角是隊長,還有一位維吾爾族向?qū)?,一位哈薩克族翻譯和一位牽駱駝的柯爾克孜族牧民,再加上一個我,五個人四個民族。我們每人配備了一頭駱駝,既乘人也馱行裝,還有一頭駱駝專門用來馱水。踏勘組在隊長的率領(lǐng)下向幾個不同的方向進行踏勘,向南則一直到達塔克拉瑪干沙漠,再往南就是連綿不斷起伏的沙丘。我們在沙丘起伏的大漠行走了一段,隊長認為再往南不可能有可供開墾的荒地了,于是折返。在踏勘中,常??梢钥吹礁煽莸暮哟?、沼澤、枯死的胡楊、被遺棄的村落、被流沙掩埋的房屋,還可看到被遺棄的農(nóng)田、水渠。這一切都和水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隊長說只要有水這些土地都是可以開發(fā)利用的,今日的荒漠也許明日就會變?yōu)榫G洲。這次踏勘也使我親身體會到生命之水對人來說是多么重要。因為踏勘組只帶了兩水箱水,為了節(jié)約用水以保證較長時間的工作和旅途的安全,隊長親自掌握用水。那些天我沒有洗過臉,手太臟了只能含口水吐到手心,搓一搓,手背還是干的,就算洗手了。飯碗也是不洗的,反正也沒有什么油水,感到油膩時抓把沙子搓一搓,再用一點水涮一下也就干凈了。最傷腦筋的是我們賴以充饑的主要食物——大餅,也就是維吾族的烤馕,由于氣候干燥,加之放的時間久了變得十分堅硬,吃的時候得用水悶一悶使它變軟才能下咽,或者用火烤一烤變酥了才嚼得動。已經(jīng)是五月天了,沙漠里晝夜溫差還很大,白天只要有太陽氣候燥熱,但到了夜里氣溫下降很快有時還要烤火取暖,好在我們宿營時都會選附近有干枯胡楊的地方,因為要生火做飯。
攝影并文:茹遂初
注:允許轉(zhuǎn)載,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和作者署名,謝謝!
//=$row['title'] ?>//=$row['thumb']?>//=$row['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