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記憶】茹遂初:1972年,青海,黃河探源
來源:影像國際網(wǎng)
作者:茹遂初
責(zé)編:張雙雙
2019-11-21
1972年, 位于約古宗盆地西南邊緣的黃河源頭,它是一條由泉水形成的小溪。 茹遂初攝
1972年,位于約古宗列盆西南邊緣的黃河源頭。茹遂初攝
1972年,位于約古宗列盆地的黃河(瑪曲)河道,距源頭約30余公里。茹遂初攝
1972年,星宿海遠眺,可見眾多的水塘,歷史上曾被誤認為黃河的源頭。茹遂初攝
1972年,黃河源頭秋天的地面景觀。 茹遂初攝
1972年,河源地區(qū)秋天地面的自然景觀。 茹遂初攝
1972年,札陵湖是河源地區(qū)最大的湖泊,面積達888平方公里,水深30米。茹遂初攝
1972年, 通向札陵湖的簡易公路橋,是黃河上游的第一橋。茹遂初攝
1972年, 札陵湖與鄂陵湖之間的河道 。茹遂初 攝
1972年,高原植物—點地梅。茹遂初攝
1972年,高原植物—龍膽的一種。茹遂初攝
1972年,高原植物—墊狀植物的一種(囊種草)。 茹遂初攝
1972年,高原植物—高山紫苑 。茹遂初攝
1972年,高原植物—小麻黃的肉質(zhì)苞片。 茹遂初攝
1972年,高原動物—赤麻鴨。茹遂初攝
1972年,高原植物—紅景天的一種 。茹遂初攝
1972年,高原動物—河源地區(qū)棲息著大量的鳥類,其中大部分是候鳥。春夏之間來此產(chǎn)卵孵化,秋季飛向南方。 茹遂初攝
1972年, 高原動物—藏野驢。 茹遂初攝
1972年, 高原動物—奔跑的藏羚 。茹遂初攝
1972年,高原動物—棕頭鷗。 茹遂初攝
1972年,高原動物—黑頸鶴。茹遂初攝
1972年,河源地區(qū)牧民的兒子萬科。茹遂初攝
1972年,以嵩草為主的沼澤草甸。河源地區(qū)分布著大面積的草甸。茹遂初攝
1972年,在河源地區(qū)散布著非常廣大的沮濡地帶,在這種地帶騎馬旅行亦甚困難。茹遂初攝
1972年,采訪小組登上海抜5201米的雅拉達澤峰,經(jīng)過觀察,確認雅拉達澤并非黃河的發(fā)源地。 茹遂初攝
1972年, 河源地區(qū)地勢高寒(平均海拔約在四千米左右)不宜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但它有廣闊的牧場,是青海重要的牧區(qū)之一。 茹遂初攝
1972年,放牧在河源牧場上的羊群。 茹遂初攝
1972年,過去這里的畜牧業(yè)很落后,搗酥油是婦女一項繁重的體力勞動,現(xiàn)在已普遍米用奶油分離器。茹遂初 攝
1972年,藏族女社員札忠在擠奶。 茹遂初攝
1972年,河源地區(qū)的藏族牧民。茹遂初攝
1972年,瑪多縣人民醫(yī)院的大夫深入帳篷為牧民治病。茹遂初攝
1972年,在黨和政府的關(guān)懷下,牧區(qū)的衛(wèi)生事業(yè)初步的建立起來,圖為麻多公社的藏族醫(yī)生秦學(xué)德在為群眾治病。他是從北京醫(yī)學(xué)院畢業(yè)后來到這個遠離城市的偏僻牧區(qū)。茹遂初攝
1972年,為了防治綿羊的寄蟲,牧民在給綿羊進行藥浴 。茹遂初攝
1972年,河源地區(qū)悵篷小學(xué)的藏族兒童。茹遂初 攝
1972年,札陵公社二隊隊長東札在閱讀藏文報紙。茹遂初攝
1972年,札陵公第二生產(chǎn)隊隊長東札。茹遂初攝
1972年,麻多公社用溫室試種蔬菜。 茹遂初攝
1972年,1972年10月黃河源采訪組和支援的藏族民兵出發(fā)前合影(前排左起第二人為本報記者茹遂初,后排右起第二人為本報編輯賈玉江)。茹遂初攝
1972年,采訪小組出發(fā)前在研究旅行路線。茹遂初攝
1972年-,采訪小組乘汽車沿札陵向南,到達黃河流入札陵湖的入口處,從這里開始采訪小組將換乘馬匹,趕著一群馱運裝備和給養(yǎng)的牦牛進入茫茫的大草原。 茹遂初攝
1972年,采訪小組在途中收集干牛糞,它是當(dāng)時在草原上旅行必備的燃料 。茹遂初攝
1972年,拍攝組宿營在鄂陵湖畔。 茹遂初攝
1972年,記者在前往黃河源途中,攝于札陵湖畔。 賈玉江攝
1972年,鄂陵湖是河源地區(qū)笫二大湖,面積達533平方公里,盛產(chǎn)魚類,是一個尚末開發(fā)的漁場。這里出產(chǎn)的魚類屬高原冷水魚。 茹遂初攝
1972年,采訪小組涉渡黃河上游的支流多曲。 茹遂初攝
1972年,采訪小組在前往黃河源途中。 茹遂初攝
1972年,采訪小組在前往黃河源途中。茹遂初攝
1972年, 采訪小組前往黃河源的旅途生活一一野炊。茹遂初攝
1972年,茹遂初(右)在黃河源采訪途中 。賈玉江攝
1972年,在前往黃河源采訪途中因為沒有高角度,有時不得不站在馬背上拍攝。 賈玉江攝
1972年,采訪小組行進在雅拉達澤山下。茹遂初攝
1972年, 藏族民乓涉水為采訪小組運送器材 。 茹遂初攝
1972年10月在黃河源采訪途中登上雅拉達澤峰。賈玉江攝
1972年,上世紀七十年代黃河上游的瑪多縣城。黃河源就在該縣境內(nèi)。茹遂初攝
1972年,茹遂初攝于瑪多縣。
查看大圖
1972年, 位于約古宗盆地西南邊緣的黃河源頭,它是一條由泉水形成的小溪。 茹遂初攝
1972年,位于約古宗列盆西南邊緣的黃河源頭。茹遂初攝
1972年,位于約古宗列盆地的黃河(瑪曲)河道,距源頭約30余公里。茹遂初攝
1972年,星宿海遠眺,可見眾多的水塘,歷史上曾被誤認為黃河的源頭。茹遂初攝
1972年,黃河源頭秋天的地面景觀。 茹遂初攝
1972年,河源地區(qū)秋天地面的自然景觀。 茹遂初攝
1972年,札陵湖是河源地區(qū)最大的湖泊,面積達888平方公里,水深30米。茹遂初攝
1972年, 通向札陵湖的簡易公路橋,是黃河上游的第一橋。茹遂初攝
1972年, 札陵湖與鄂陵湖之間的河道 。茹遂初 攝
1972年,高原植物—點地梅。茹遂初攝
1972年,高原植物—龍膽的一種。茹遂初攝
1972年,高原植物—墊狀植物的一種(囊種草)。 茹遂初攝
1972年,高原植物—高山紫苑 。茹遂初攝
1972年,高原植物—小麻黃的肉質(zhì)苞片。 茹遂初攝
1972年,高原動物—赤麻鴨。茹遂初攝
1972年,高原植物—紅景天的一種 。茹遂初攝
1972年,高原動物—河源地區(qū)棲息著大量的鳥類,其中大部分是候鳥。春夏之間來此產(chǎn)卵孵化,秋季飛向南方。 茹遂初攝
1972年, 高原動物—藏野驢。 茹遂初攝
1972年, 高原動物—奔跑的藏羚 。茹遂初攝
1972年,高原動物—棕頭鷗。 茹遂初攝
1972年,高原動物—黑頸鶴。茹遂初攝
1972年,河源地區(qū)牧民的兒子萬科。茹遂初攝
1972年,以嵩草為主的沼澤草甸。河源地區(qū)分布著大面積的草甸。茹遂初攝
1972年,在河源地區(qū)散布著非常廣大的沮濡地帶,在這種地帶騎馬旅行亦甚困難。茹遂初攝
1972年,采訪小組登上海抜5201米的雅拉達澤峰,經(jīng)過觀察,確認雅拉達澤并非黃河的發(fā)源地。 茹遂初攝
1972年, 河源地區(qū)地勢高寒(平均海拔約在四千米左右)不宜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但它有廣闊的牧場,是青海重要的牧區(qū)之一。 茹遂初攝
1972年,放牧在河源牧場上的羊群。 茹遂初攝
1972年,過去這里的畜牧業(yè)很落后,搗酥油是婦女一項繁重的體力勞動,現(xiàn)在已普遍米用奶油分離器。茹遂初 攝
1972年,藏族女社員札忠在擠奶。 茹遂初攝
1972年,河源地區(qū)的藏族牧民。茹遂初攝
1972年,瑪多縣人民醫(yī)院的大夫深入帳篷為牧民治病。茹遂初攝
1972年,在黨和政府的關(guān)懷下,牧區(qū)的衛(wèi)生事業(yè)初步的建立起來,圖為麻多公社的藏族醫(yī)生秦學(xué)德在為群眾治病。他是從北京醫(yī)學(xué)院畢業(yè)后來到這個遠離城市的偏僻牧區(qū)。茹遂初攝
1972年,為了防治綿羊的寄蟲,牧民在給綿羊進行藥浴 。茹遂初攝
1972年,河源地區(qū)悵篷小學(xué)的藏族兒童。茹遂初 攝
1972年,札陵公社二隊隊長東札在閱讀藏文報紙。茹遂初攝
1972年,札陵公第二生產(chǎn)隊隊長東札。茹遂初攝
1972年,麻多公社用溫室試種蔬菜。 茹遂初攝
1972年,1972年10月黃河源采訪組和支援的藏族民兵出發(fā)前合影(前排左起第二人為本報記者茹遂初,后排右起第二人為本報編輯賈玉江)。茹遂初攝
1972年,采訪小組出發(fā)前在研究旅行路線。茹遂初攝
1972年-,采訪小組乘汽車沿札陵向南,到達黃河流入札陵湖的入口處,從這里開始采訪小組將換乘馬匹,趕著一群馱運裝備和給養(yǎng)的牦牛進入茫茫的大草原。 茹遂初攝
1972年,采訪小組在途中收集干牛糞,它是當(dāng)時在草原上旅行必備的燃料 。茹遂初攝
1972年,拍攝組宿營在鄂陵湖畔。 茹遂初攝
1972年,記者在前往黃河源途中,攝于札陵湖畔。 賈玉江攝
1972年,鄂陵湖是河源地區(qū)笫二大湖,面積達533平方公里,盛產(chǎn)魚類,是一個尚末開發(fā)的漁場。這里出產(chǎn)的魚類屬高原冷水魚。 茹遂初攝
1972年,采訪小組涉渡黃河上游的支流多曲。 茹遂初攝
1972年,采訪小組在前往黃河源途中。 茹遂初攝
1972年,采訪小組在前往黃河源途中。茹遂初攝
1972年, 采訪小組前往黃河源的旅途生活一一野炊。茹遂初攝
1972年,茹遂初(右)在黃河源采訪途中 。賈玉江攝
1972年,在前往黃河源采訪途中因為沒有高角度,有時不得不站在馬背上拍攝。 賈玉江攝
1972年,采訪小組行進在雅拉達澤山下。茹遂初攝
1972年, 藏族民乓涉水為采訪小組運送器材 。 茹遂初攝
1972年10月在黃河源采訪途中登上雅拉達澤峰。賈玉江攝
1972年,上世紀七十年代黃河上游的瑪多縣城。黃河源就在該縣境內(nèi)。茹遂初攝
1972年,茹遂初攝于瑪多縣。
“我希望去別人沒有去過或別人很少去的地方?!比闼斐踉谥v述他半個多世紀的攝影生涯時如此說。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文化大革命期間,在極左的思潮泛濫的背景下,他考慮能否在當(dāng)時對外宣傳政策許可的范圍內(nèi),搞一些政治性不那么濃的專題。黃河是我國的母親河,如果以黃河為主線,在《人民畫報》上開辟一個專欄連載,反映黃河的自然面貌和兩岸的風(fēng)物,以及建國后的變化,可能會引起國內(nèi)外讀者的興趣。他向編輯部提出了黃河連載的設(shè)想,選題得到領(lǐng)導(dǎo)的同意后,茹遂初主動承擔(dān)了黃河源頭的采攝任務(wù)。他在接受任務(wù)后,心情是復(fù)雜的。一方面他為自已能有機會探索我國新聞工作者尚未涉獵過的黃河源頭而感到興奮,另一方黃河源地處青海高原,人煙稀少,交通不便,對那里的情況也知之甚少,作為記者單獨進入這一地區(qū),會遇到什么因難?能否搞成一組報道?都是未知數(shù)。在困難面前茹遂初沒有退縮,而是知難而進,滿懷激情的踏上了探索河源的征程。9月13日,他們(包括人民畫報兩位記者,黃河水利委員會的一位工程師和青海水電廳的兩位工作人員)來到黃河最上游的縣城--瑪多,在當(dāng)?shù)卣臒崆閹椭拢M成了包括6位藏族民兵的河源采訪小組。他們騎著馬,趕著一群馱運器材裝備和給養(yǎng)的牦牛,帶著一張1952年一支解放軍河源勘查隊繪制的河源地區(qū)略圖,進入了茫茫的大草。
河源地區(qū)海拔平均高度在四千米以上,這里沒有絕對無霜期,就是在夏季牧草也只有幾公分高,更看不到樹木,人煙稀少,有時一連行走幾天,也看不到一頂帳篷。那時野外裝備和給養(yǎng)都很差,住的是帆布大帳篷,由于笨重,每天支拆都要花費很大的氣力;食物主要是掛面和大米,后來大米被供煤油爐用的燃油污染,每天幾乎只能以鹽水煮掛面就咸菜充饑。茹遂初笑著說:有時碰上運氣,天上也會掉下餡兒餅。有一次我們在草原上撿到一只牧民遺棄的牛頭(藏族牧民一般不食牛頭),可能宰殺的時間不長,加之草原上氣溫較低,聞了聞并無異味,于是我們便烹而食之。在當(dāng)時當(dāng)?shù)匾菜阋活D美餐了。
于由高原缺氧,他們所帶的家用煤油爐根本不頂用,還不如牧區(qū)傳統(tǒng)的牛糞燃料好使。因此每天只有找到有干牛糞的地方才能宿營,如果遇到附近有藏族牧民的帳篷,他們會主動的送來干牛糞和牛奶。
進入河源地區(qū)后,經(jīng)常要過河,那時雨季尚未過去,河水不知深淺,每到這時隊伍里的藏族民兵就先騎馬下水淌路,然后再把我們騎的馬一匹匹的牽過去,水深處,民兵們就騎著馬把裝器材的箱子扛在肩上過河,免得河水浸濕箱子,老茹頗有感慨的說:如果沒有野外生活經(jīng)驗豐富身強力壯的藏族民兵的幫助,我們恐怕很難實現(xiàn)那次探源計劃。經(jīng)過十余日艱苦的行軍,他們終于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緣,找到了一泓從地下涌出的泉水,溢出的泉水形成一條寬不及一米的小溪,這就是黃河源頭!茹遂初顧不得高原反應(yīng)的不適和旅途的疲勞,急忙跳下馬來,乘著透過云隙露出的一線陽光,將黃河源頭的自然景觀攝入鏡頭。在茹遂初一行完成任務(wù)返回的途中,他不幸因馬失前蹄從馬背上摔下來,腰部受傷,雖然沒有影響這次采訪,但之后的黃河連載的采訪工作,他卻因為傷痛而未能參加。
當(dāng)茹遂初忍著傷痛風(fēng)塵樸樸回到瑪多縣時,等待他的卻是一個不幸的消息。來看他們的縣委書記,手中拿著一封電報,在相互問好之后,他用低沉的聲調(diào)問: “你們哪一位姓茹?”茹遂初應(yīng)聲“是我?!笨h委書記走過來將電報交給了他并握著他的手說:“很不幸,你的老人病故了?!边@個突然的消息,使茹遂初的一個希望瞬間毀滅了。原本,他計劃在回北京的途中,在西安停留一下,回家看看年邁的父親,現(xiàn)在這個心愿永遠不能實現(xiàn)了。當(dāng)天晚上,他躺在被窩里,思緒萬千,不尤淚流滿面。在父親病故后13天他趕回西安,參加了父親的葬禮?!?/p>
(摘自專訪《茹遂初:歲月成就夢想》原稿)
注:允許轉(zhuǎn)載,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和作者署名,謝謝!
//=$row['title'] ?>//=$row['thumb']?>//=$row['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