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1]唐代是絲綢之路鼎盛時期,作為絲路起點(diǎn)的唐朝都城長安,是一座百萬人口的國際大都會。大量的出土文物,特別是唐三彩真實(shí)的反映了當(dāng)時居住在長安的胡人形象。圖為三彩胡人騎馬俑 唐 西安西郊出土 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3] 三彩駝背樂舞俑 唐 駝背上的藝人從形象裝朿上看是漢人,但演出的形式顯然與胡人相同。這兩件文物生動的說明當(dāng)時東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4] 三彩駱駝俑。駱駝是當(dāng)年絲綢之路上長途運(yùn)輸?shù)闹饕ぞ摺? 唐 西安土門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5] 綠釉胡人俑 唐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6] 三彩牽馬胡人俑 唐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7] 三彩伎樂俑 唐 西安土門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8] 三彩伎樂俑 唐 西安土門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9] 三彩胡人牽馬俑 唐 咸陽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10] 三彩馬 唐 李貞墓出土 這可能是以西域出產(chǎn)的“天馬”為原型塑造的 咸陽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11] 三彩胡人牽馬俑 唐 李貞墓出 昭陵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11] 三彩牽馬胡人俑 唐 李貞墓出土 昭陵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12] 三彩騎馬俑 唐 乾陵李貞墓出土 乾陵文管所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14] 三彩牽馬胡人俑 唐 乾縣懿德太子墓出土 乾縣文管所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15] 三彩胡人牽馬俑 唐 契宓明墓出土 咸陽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16] 三彩牽馬胡人俑 唐 咸陰契宓明墓出土 咸陽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17] 三彩牽駝胡人俑 唐 李貞墓出土 昭陵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18] 三彩胡人牽馬俑 唐 乾陵章懷太子墓出土 乾陵文管所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19] 三彩馬 唐 永泰公主墓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20] 黃釉馬 唐 乾縣永泰公主墓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21] 三彩胡人牽駝俑 唐 咸陽契宓明墓出土 咸陽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22] 三彩牽馬胡人俑 唐 乾縣章懷太子墓出土 乾縣文管所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23] 三彩胡人騎駝俑 唐 咸陽鄭仁泰墓出 昭陵博物館藏 茹遂初1978年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24] 三彩胡人牽駝俑 唐 章懷太子出土 茹遂初1978年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25] 三彩牽駝胡人俑 唐 咸陽契宓明墓出土 咸陽博物館藏 茹遂初1978年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26]三彩女立俑 唐 西安何家村出土 這件三彩俑表現(xiàn)的是一位唐代婦人的形象。她身著齊胸拂地長裙,肩披一件翻領(lǐng)的半長外套。服裝樣式和中國婦女傳統(tǒng)的服飾不盡相同,也可能吸取了外來的服飾元素。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27b] 三彩女坐俑 唐 1955年西安王家墳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28b] 三彩女立俑 唐 安元壽墓出土 陜西昭陵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29] 彩繪陶俑胡人頭像 唐 永泰公主墓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1978年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30] 彩繪打馬球陶俑。馬球系從波斯傳入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32] 彩繪胡人騎馬陶俑 唐 懿德太子墓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1978年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33b] 彩繪陶俑 唐 長安縣裴氏小娘子墓出土(?需要進(jìn)一步核實(shí))。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34] 彩繪胡人狩獵陶俑 唐 乾陵永泰公主墓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35] 彩繪文官陶俑 唐 鄭仁泰墓出土 昭陵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36] 胡人牽馬陶俑 唐 張士貴墓出土 昭陵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37] 彩繪騎馬陶俑 唐 乾陵文管所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38] 彩繪胡人狩獵陶俑 唐永泰公主墓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39] 彩繪胡人陶俑 唐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41] 彩繪騎馬陶俑 唐 鄭仁泰墓出土 昭陵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42] 彩繪胡人騎馬陶俑 唐 乾縣永泰公主墓出土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43] 彩繪胡人騎馬俑 唐 乾縣懿德太子墓出土 乾縣文管所藏 茹遂初1978年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44] 彩繪胡人陶俑 唐 昭陵出土 昭凌博物館藏 茹遂初1978年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45] 胡人騎馬陶俑 唐 鄭仁泰墓出土 昭陵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46] 彩繪釉陶駱駝 唐 鄭仁泰墓出土 昭陵博物館藏 茹遂初1978年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47b] 彩繪胡人騎馬陶俑 唐 鄭仁泰墓出土 昭陵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48] 彩繪女陶俑 唐 昭陵博物館藏 茹遂初1978年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48] 彩繪甲馬陶俑 唐 懿德太子墓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49] 持盾武士俑 唐 西安顧家堡村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50] 彩繪胡人騎馬俑 唐 鄭仁泰墓出土 昭陵博物館藏 茹遂初1978年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51] 宦官頭像(陶) 唐 懿德太子墓出土 乾陵文管所藏 茹遂初攝
查看大圖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1]唐代是絲綢之路鼎盛時期,作為絲路起點(diǎn)的唐朝都城長安,是一座百萬人口的國際大都會。大量的出土文物,特別是唐三彩真實(shí)的反映了當(dāng)時居住在長安的胡人形象。圖為三彩胡人騎馬俑 唐 西安西郊出土 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3] 三彩駝背樂舞俑 唐 駝背上的藝人從形象裝朿上看是漢人,但演出的形式顯然與胡人相同。這兩件文物生動的說明當(dāng)時東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4] 三彩駱駝俑。駱駝是當(dāng)年絲綢之路上長途運(yùn)輸?shù)闹饕ぞ摺? 唐 西安土門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5] 綠釉胡人俑 唐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6] 三彩牽馬胡人俑 唐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7] 三彩伎樂俑 唐 西安土門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8] 三彩伎樂俑 唐 西安土門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9] 三彩胡人牽馬俑 唐 咸陽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10] 三彩馬 唐 李貞墓出土 這可能是以西域出產(chǎn)的“天馬”為原型塑造的 咸陽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11] 三彩胡人牽馬俑 唐 李貞墓出 昭陵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11] 三彩牽馬胡人俑 唐 李貞墓出土 昭陵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12] 三彩騎馬俑 唐 乾陵李貞墓出土 乾陵文管所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14] 三彩牽馬胡人俑 唐 乾縣懿德太子墓出土 乾縣文管所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15] 三彩胡人牽馬俑 唐 契宓明墓出土 咸陽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16] 三彩牽馬胡人俑 唐 咸陰契宓明墓出土 咸陽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17] 三彩牽駝胡人俑 唐 李貞墓出土 昭陵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18] 三彩胡人牽馬俑 唐 乾陵章懷太子墓出土 乾陵文管所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19] 三彩馬 唐 永泰公主墓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20] 黃釉馬 唐 乾縣永泰公主墓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21] 三彩胡人牽駝俑 唐 咸陽契宓明墓出土 咸陽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22] 三彩牽馬胡人俑 唐 乾縣章懷太子墓出土 乾縣文管所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23] 三彩胡人騎駝俑 唐 咸陽鄭仁泰墓出 昭陵博物館藏 茹遂初1978年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24] 三彩胡人牽駝俑 唐 章懷太子出土 茹遂初1978年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25] 三彩牽駝胡人俑 唐 咸陽契宓明墓出土 咸陽博物館藏 茹遂初1978年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26]三彩女立俑 唐 西安何家村出土 這件三彩俑表現(xiàn)的是一位唐代婦人的形象。她身著齊胸拂地長裙,肩披一件翻領(lǐng)的半長外套。服裝樣式和中國婦女傳統(tǒng)的服飾不盡相同,也可能吸取了外來的服飾元素。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27b] 三彩女坐俑 唐 1955年西安王家墳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28b] 三彩女立俑 唐 安元壽墓出土 陜西昭陵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29] 彩繪陶俑胡人頭像 唐 永泰公主墓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1978年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30] 彩繪打馬球陶俑。馬球系從波斯傳入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32] 彩繪胡人騎馬陶俑 唐 懿德太子墓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1978年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33b] 彩繪陶俑 唐 長安縣裴氏小娘子墓出土(?需要進(jìn)一步核實(shí))。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34] 彩繪胡人狩獵陶俑 唐 乾陵永泰公主墓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35] 彩繪文官陶俑 唐 鄭仁泰墓出土 昭陵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36] 胡人牽馬陶俑 唐 張士貴墓出土 昭陵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37] 彩繪騎馬陶俑 唐 乾陵文管所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38] 彩繪胡人狩獵陶俑 唐永泰公主墓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39] 彩繪胡人陶俑 唐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41] 彩繪騎馬陶俑 唐 鄭仁泰墓出土 昭陵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42] 彩繪胡人騎馬陶俑 唐 乾縣永泰公主墓出土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43] 彩繪胡人騎馬俑 唐 乾縣懿德太子墓出土 乾縣文管所藏 茹遂初1978年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44] 彩繪胡人陶俑 唐 昭陵出土 昭凌博物館藏 茹遂初1978年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45] 胡人騎馬陶俑 唐 鄭仁泰墓出土 昭陵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46] 彩繪釉陶駱駝 唐 鄭仁泰墓出土 昭陵博物館藏 茹遂初1978年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47b] 彩繪胡人騎馬陶俑 唐 鄭仁泰墓出土 昭陵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48] 彩繪女陶俑 唐 昭陵博物館藏 茹遂初1978年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48] 彩繪甲馬陶俑 唐 懿德太子墓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49] 持盾武士俑 唐 西安顧家堡村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茹遂初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50] 彩繪胡人騎馬俑 唐 鄭仁泰墓出土 昭陵博物館藏 茹遂初1978年攝
[1978年-絲路文物-唐三彩及彩繪陶俑-51] 宦官頭像(陶) 唐 懿德太子墓出土 乾陵文管所藏 茹遂初攝
早在上世紀(jì)70年代初,我開始接觸“絲綢之路”這一概念時,就萌發(fā)了以“絲綢之路”為主題在畫報上開辟專欄連載的想法。我之所以提出這一設(shè)想,是因為“絲綢之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它一直是東西方進(jìn)行友好交往和文化經(jīng)濟(jì)交流的重要陸上交通通道,對古代世界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fā)展發(fā)揮過重要的作用。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yǎng)蠶、繅絲、織綢的國家,美麗的中國絲綢在古代就已聞名于世,在很長時期里它一直是對外貿(mào)易重要和貴重的商品,因此十九世七十年代德國著名地理學(xué)家李?;舴?,最先將這條古代聯(lián)結(jié)亞歐大陸的交通通道稱為“絲綢之路”。上世紀(jì)七十年代,“絲綢之路”逐漸為人們所知悉,并成為古代東西方友好交往的象征。因此,我認(rèn)為報道古代“絲綢之路”有現(xiàn)實(shí)意義,可以做到“古為今用”?!敖z綢之路”沿線有關(guān)遺跡、遺址以及豐富的出土文物,會引起國內(nèi)外讀者的興趣。同時也可通過報道反映“絲綢之路”沿線今天的面貌,增加國外讀者對我國西部地區(qū)的了解。
1975年我正式向人民畫報社領(lǐng)導(dǎo)提出在畫報上開辟“絲綢之路”專欄連載的設(shè)想,由于當(dāng)時的政治形勢未能實(shí)現(xiàn)。粉碎“四人幫”后,極左思潮逐步得到糾正,1978年舊事重提,在畫報社領(lǐng)導(dǎo)蘭志安同志的支持下,這一愿望終于實(shí)現(xiàn)了。
我分工采訪的第一個專題是“絲綢之路”的起點(diǎn)古長安(今陜西省省會西安市),按編輯計劃這個專題是“絲綢之路紀(jì)行”連載的開篇。古長安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從公元前十一世紀(jì)起,先后有十一個王朝在這里建都,歷時1100余年。西漢時武帝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就是從長安出發(fā)的。自從張騫“鑿空”,打通從長安出發(fā)經(jīng)河西走廊進(jìn)入西域的交通道路,東西交通暢通,友好交往頻繁,出現(xiàn)使者相望于道的盛況。西漢時期,長安城經(jīng)濟(jì)文化繁榮,是擁有幾十萬人口,與歐洲的羅馬城東西并峙的大都會。唐代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當(dāng)時的長安城城周長達(dá)35.5公里,面積相當(dāng)于現(xiàn)存明代長安城7.5倍,人口百萬,規(guī)模之大,不僅當(dāng)時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獨(dú)一無二的。漢代長安城內(nèi)宏偉壯麗的宮殿,歷經(jīng)戰(zhàn)亂早已蕩然無存,僅有遺跡可尋。唐代的地面建筑尚存的也只有大雁塔、小雁塔,但在今西安市及其臨近地區(qū)地下卻埋藏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物。我在西安采訪期間得到陜西省博物館、西安市文管會、咸陽市博館、昭陵博物館等文物收藏陳列和管理部門的支持和配合,拍攝到許多珍貴的出土文物。這些出土文物從不同側(cè)面反映了古代東西方的友好交往,特別是出土的唐三彩和彩繪陶俑中眾多面貌、服飾各異的胡人(古代對西域外國人和中國北部、西部少數(shù)民族的泛稱)形象,說明當(dāng)時東西方往來的頻繁,不僅來長安的外國人不少,有些人更是長期居住在長安。朝廷設(shè)有鴻臚寺、典客署、禮賓院等機(jī)構(gòu),專門接待外國客人。他們之中有使者、僧人、學(xué)者、藝術(shù)家,還有工匠、商人等。商人大多住在西市,經(jīng)營珠寶、香料、藥材、手工藝品等。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的一件“三彩駱駝載樂俑” (陜西省歷史博物館藏),駝背上載著一組五人的樂舞班子,其中三人是深目高鼻,胡須卷曲的胡人,另外兩人顯然是漢人。另一組三彩駝背樂舞俑(陜西省歷史博物館藏)駝背上的藝人從形象裝朿上看是漢人,但演出的形式顯然與胡人相同。這兩件文物生動的說明當(dāng)時東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這次采訪過程中,最使我高興的是發(fā)現(xiàn)并爭取拍攝到之前從未曾發(fā)表過的文物。例如“古代東方名城-西安”這一專題里發(fā)表的唐三彩奔馬(見圖),當(dāng)我在當(dāng)時西安市文管會的文物庫房看到它的第一眼,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住,我提出拍攝請求,經(jīng)文管會領(lǐng)導(dǎo)研究后同意我拍攝,并讓技術(shù)人員修復(fù)原本斷的馬腿。四蹄騰空的“奔馬”,在唐三彩中極為罕見,而這件文物又是“三彩加藍(lán)”(三彩之外多一個藍(lán)色)更顯珍貴,騎馬的人應(yīng)為奔馳在“絲綢之路”上的使者。那時有3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與唐王朝保持著友好的交往,“絲綢之路”上東來西往的使節(jié)不斷。
攝影并文:茹遂初
注:允許轉(zhuǎn)載,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和作者署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