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佳作 | 鐘黎明:我和我的農民工兄弟
來源: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網
作者:鐘黎明
責編:張雙雙
2020-07-22
清晨,剛起床的青年農民工易琴在梳妝打扮。易琴,1993年出生,四川綿陽人,隨父母、弟弟來杭州建筑工地做鋼筋工,已有一個三歲的孩子(2015年9月8日)
杭州地鐵2號線農民工宿舍,幾個民工同鄉(xiāng)正為接不上活而擔憂(2014年7月3日拍攝)
夜晚,杭黃高鐵淳安段某工地宿舍,樁機隊的一對夫妻在商量著孩子們的事(2016年4月1日)
杭黃高鐵富春江特大橋工地宿舍,一對農民工林忠再夫婦在工棚里休息,丈夫是架子工,妻子是鋼筋工,他們來杭州打工已經四年(2013年8月7日)
午間,杭州萬達廣場工地,年輕農民工夫妻的一家人(2014年7月19日)
杭州萬達廣場工地,暑假到工地與父母團聚的農民工孩子。父母上工地了,把娃一個人在宿舍看電視(2014年8月17日)
杭州濱江商貿城工地,農民工一家在房間里(2013年8月11日)
杭州萬達廣場工地,來自云南省曲靖市農民工夏佳在工地宿舍。她在工地是塔吊司機,因為工地的活接不上時,她都會在宿舍做針線活,到街頭售賣(2014年7月13日)
女工們愛清潔,一回到宿舍就先忙著洗澡洗衣(2016年11月26日)
杭州地鐵2號線工地農民工宿舍,農民工們在閑時只能通過手機來打發(fā)寂寞和空虛(2016年12月1日)
杭州地鐵2號線工地農民工宿舍,來自河南省南陽市的農民工程相敏給子女打電話。程相敏1969年出生,三個孩子,大兒子大學畢業(yè),二兒子同一工地鋼筋工,小女兒18歲,公辦幼兒園教師。自己在工地做套絲工(2016年12月12日)
杭黃高鐵某工地,農民工在洗澡(2016年6月10日)
杭黃高鐵新安江特大橋工地宿舍,一正在午休的農工(2016年4月30日)
杭州大關安置房工地農民工宿舍食堂,“間隔一米距離”排隊買飯的農民工(2020年3月17日)
2016年8月6日,杭州地鐵古翠路站工地,民工用沖擊鉆在混凝土上打孔。該民53歲,來自云南曲靖,外出打工已有十多年,因為沖擊鉆這個活不但需要強體力,而且技術專業(yè)性很強,所以每天的工錢有550元以上。但是每個工地這樣的活是不可持續(xù)的,因此他們建立了很強的聯(lián)系網絡,以銜接業(yè)務,不致于“吃了上頓沒下頓”。
2014年8月6日,杭州綠地中央商務區(qū)工地,民工們在地下層做基礎。他們來自四川綿陽,每天的工錢180元,因為工地大,不但不愁停工待料,而且晚上加班較多。在與工地民工長期打交道的過程中,本人熟知民工們喜歡加班,因為在工地,晚上加班按1.5倍的工時支付工錢。
2016年10月23日,杭黃高鐵(杭州-黃山的高速鐵路)桐廬段工地,民工在井下作業(yè)。這個民工來自安徽阜陽,專門從事工地打井作業(yè),與老婆、同村的幾個兄弟組成了一個打井專業(yè)隊,全國各地跑,做的都是包工,即“打一口井給多少錢”,遇上好的年景,夫妻倆有收入20-30萬。
2015年8月1日,杭州地鐵古翠路站工地,民工們在鋪設工程軌道。在多年拍攝工地民工的過程中,經常為民工們一絲不茍的工作態(tài)度所感動,雖然他們文化水平普遍較低,但都敬業(yè)。軌道的接縫精準度要求很高,民工們不厭其煩的反復校正,他們說:“如果工程質量有紕漏,將來會出大問題的。另外,工作馬馬虎虎,也會丟了自己的飯碗?!?/p>
2014年8月6日,杭州綠地中央商務區(qū)工地,民工大步流星地穿過地下層水塘,走向崗位??粗@個場面,就讓人心驚肉跳,操作者希望柱子快點倒下,可是,搖搖欲墜的千斤大柱隨時都有壓住操作者的危險,場內也無人指揮,如果真出了事故,掙了再多的錢、脫貧又致富,也得不償失。安全重于泰山!
2019年12月1日,杭州城北亞運公園工地,民工躡手躡腳的穿過“沼澤”。我沒有了解這些民工的工錢是怎么計算的,不知道他們一個月能有多少收入,但這樣的活,肯定不是城里人所能干的?!疤焐也谋赜杏谩?。從中可以深刻領悟到,人只有分工不同,沒有貴賤之分,農民工對城市、對社會的貢獻,同樣是巨大的。
2019年8月3日,杭州城北亞運公園工地。從地下到地上,從地面到空中,從房屋建造到路網建設,所到之處,工地上看到的都是民工的身影。沒有民工,城市建設寸步難行。同時,城市中,大大小小、星羅棋布的工地,也為民工的就業(yè),為人們甩掉“貧困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2016年6月10日,杭黃高鐵富春江特大橋建設工地,民工們坐著纜車前往江中的作業(yè)橋墩。眼望奔騰不息的富春江水,直打寒顫:如果纜車的繩斷了,如果作業(yè)中失足了,民工兄弟們便成為江中之魚的“美味佳肴”。
2013年8月10日,杭州五洲國際廣場工地,一青年民工,在烈日下搭建腳手架。小伙子叫黃建華,來自貴州務川,在杭州多個工地輪回干架子工已經有三年的時間,做的是包工,平均下來,每天的工錢500-600元。但是,如果知道他還只是一個不足20的“娃娃”,如果知道作業(yè)時是40多度的高溫下,要不同情、不可憐也難??!
2014年7月12日,杭州遠洋公館建設工地,一幫混凝土澆注工,在工地吃著午飯。因為連續(xù)作業(yè),即便是在烈日下的正午,民工們也不可以下工地吃飯、午休。在建筑工地的各類工種中,澆注工的報酬是相對比較高的,每人每天有300-400元,但是,其中的辛苦和危險是不言而喻的。
2014年7月19日,杭州綠地中央商務區(qū)工地,極度疲憊的一民工,躺在腳手架上睡著了。這民工是架子工,來自四川甘孜,43歲。當我看到這個場景時,非常吃驚,怎么會有人在這樣的地方呼呼大睡?在工地上轉了一大圈,一個多小時過去了,這民工已經醒來在工作了,我問:“你怎么可以在這樣危險的地方睡覺?”民工回答“我知道,這樣做很危險,而且還要被罰款,但是我實在是熬不住了,因為房間里空調壞了,連續(xù)三四個晚上幾乎都沒有睡著了”。
2014年8月24日,杭州地鐵古翠路站工地,工間自行休息的民工。有的民工很聰明,自我保護的意識很強,干累了,就會找機會“偷個懶”,藏起來,悄悄的吸支煙、歇歇腳。但凡這樣的民工,肯定是老民工、“老油條”,剛來工地不久的新民工是想不出“如此妙招”的。
2016年6月10日,杭黃高鐵富春江特大橋建設工地下,下班以后民工們在富春江里洗澡。工地的生活區(qū)設在新安江公路橋下,所謂生活區(qū)只是幾個報廢的集裝箱組合,生活區(qū)沒有洗澡間,洗澡成了大難題。夏天,男工倒是可以去江里洗,但是冬天就很棘手了,尤其是女工。民工們賺幾個辛苦錢,非常的不容易啊,不但工作很艱苦,生活也很艱苦。
2020年3月21日,杭州汽車北站。新冠疫情漸漸好轉,城市已全面轉入復工復產、復商復市的階段,一批又一批的民工,從全國各地趕來,找到各自的崗位,開始新一年的打工生活,為幸福的生活繼續(xù)前行。
2020年3月17日,杭州大關安置房建設工地生活區(qū)。作為重點工程,該項目2月中旬被列為第一批復工復產的名單,此時離復工已經一個月,工人們已經全部回到了工地,擺在他們面前的是搶時間、趕進度,努力把新冠疫情造成的損失奪回來。城市離不開民工,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民工是祖國建設的功臣。
查看大圖
清晨,剛起床的青年農民工易琴在梳妝打扮。易琴,1993年出生,四川綿陽人,隨父母、弟弟來杭州建筑工地做鋼筋工,已有一個三歲的孩子(2015年9月8日)
杭州地鐵2號線農民工宿舍,幾個民工同鄉(xiāng)正為接不上活而擔憂(2014年7月3日拍攝)
夜晚,杭黃高鐵淳安段某工地宿舍,樁機隊的一對夫妻在商量著孩子們的事(2016年4月1日)
杭黃高鐵富春江特大橋工地宿舍,一對農民工林忠再夫婦在工棚里休息,丈夫是架子工,妻子是鋼筋工,他們來杭州打工已經四年(2013年8月7日)
午間,杭州萬達廣場工地,年輕農民工夫妻的一家人(2014年7月19日)
杭州萬達廣場工地,暑假到工地與父母團聚的農民工孩子。父母上工地了,把娃一個人在宿舍看電視(2014年8月17日)
杭州濱江商貿城工地,農民工一家在房間里(2013年8月11日)
杭州萬達廣場工地,來自云南省曲靖市農民工夏佳在工地宿舍。她在工地是塔吊司機,因為工地的活接不上時,她都會在宿舍做針線活,到街頭售賣(2014年7月13日)
女工們愛清潔,一回到宿舍就先忙著洗澡洗衣(2016年11月26日)
杭州地鐵2號線工地農民工宿舍,農民工們在閑時只能通過手機來打發(fā)寂寞和空虛(2016年12月1日)
杭州地鐵2號線工地農民工宿舍,來自河南省南陽市的農民工程相敏給子女打電話。程相敏1969年出生,三個孩子,大兒子大學畢業(yè),二兒子同一工地鋼筋工,小女兒18歲,公辦幼兒園教師。自己在工地做套絲工(2016年12月12日)
杭黃高鐵某工地,農民工在洗澡(2016年6月10日)
杭黃高鐵新安江特大橋工地宿舍,一正在午休的農工(2016年4月30日)
杭州大關安置房工地農民工宿舍食堂,“間隔一米距離”排隊買飯的農民工(2020年3月17日)
2016年8月6日,杭州地鐵古翠路站工地,民工用沖擊鉆在混凝土上打孔。該民53歲,來自云南曲靖,外出打工已有十多年,因為沖擊鉆這個活不但需要強體力,而且技術專業(yè)性很強,所以每天的工錢有550元以上。但是每個工地這樣的活是不可持續(xù)的,因此他們建立了很強的聯(lián)系網絡,以銜接業(yè)務,不致于“吃了上頓沒下頓”。
2014年8月6日,杭州綠地中央商務區(qū)工地,民工們在地下層做基礎。他們來自四川綿陽,每天的工錢180元,因為工地大,不但不愁停工待料,而且晚上加班較多。在與工地民工長期打交道的過程中,本人熟知民工們喜歡加班,因為在工地,晚上加班按1.5倍的工時支付工錢。
2016年10月23日,杭黃高鐵(杭州-黃山的高速鐵路)桐廬段工地,民工在井下作業(yè)。這個民工來自安徽阜陽,專門從事工地打井作業(yè),與老婆、同村的幾個兄弟組成了一個打井專業(yè)隊,全國各地跑,做的都是包工,即“打一口井給多少錢”,遇上好的年景,夫妻倆有收入20-30萬。
2015年8月1日,杭州地鐵古翠路站工地,民工們在鋪設工程軌道。在多年拍攝工地民工的過程中,經常為民工們一絲不茍的工作態(tài)度所感動,雖然他們文化水平普遍較低,但都敬業(yè)。軌道的接縫精準度要求很高,民工們不厭其煩的反復校正,他們說:“如果工程質量有紕漏,將來會出大問題的。另外,工作馬馬虎虎,也會丟了自己的飯碗。”
2014年8月6日,杭州綠地中央商務區(qū)工地,民工大步流星地穿過地下層水塘,走向崗位。看著這個場面,就讓人心驚肉跳,操作者希望柱子快點倒下,可是,搖搖欲墜的千斤大柱隨時都有壓住操作者的危險,場內也無人指揮,如果真出了事故,掙了再多的錢、脫貧又致富,也得不償失。安全重于泰山!
2019年12月1日,杭州城北亞運公園工地,民工躡手躡腳的穿過“沼澤”。我沒有了解這些民工的工錢是怎么計算的,不知道他們一個月能有多少收入,但這樣的活,肯定不是城里人所能干的?!疤焐也谋赜杏谩?。從中可以深刻領悟到,人只有分工不同,沒有貴賤之分,農民工對城市、對社會的貢獻,同樣是巨大的。
2019年8月3日,杭州城北亞運公園工地。從地下到地上,從地面到空中,從房屋建造到路網建設,所到之處,工地上看到的都是民工的身影。沒有民工,城市建設寸步難行。同時,城市中,大大小小、星羅棋布的工地,也為民工的就業(yè),為人們甩掉“貧困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2016年6月10日,杭黃高鐵富春江特大橋建設工地,民工們坐著纜車前往江中的作業(yè)橋墩。眼望奔騰不息的富春江水,直打寒顫:如果纜車的繩斷了,如果作業(yè)中失足了,民工兄弟們便成為江中之魚的“美味佳肴”。
2013年8月10日,杭州五洲國際廣場工地,一青年民工,在烈日下搭建腳手架。小伙子叫黃建華,來自貴州務川,在杭州多個工地輪回干架子工已經有三年的時間,做的是包工,平均下來,每天的工錢500-600元。但是,如果知道他還只是一個不足20的“娃娃”,如果知道作業(yè)時是40多度的高溫下,要不同情、不可憐也難??!
2014年7月12日,杭州遠洋公館建設工地,一幫混凝土澆注工,在工地吃著午飯。因為連續(xù)作業(yè),即便是在烈日下的正午,民工們也不可以下工地吃飯、午休。在建筑工地的各類工種中,澆注工的報酬是相對比較高的,每人每天有300-400元,但是,其中的辛苦和危險是不言而喻的。
2014年7月19日,杭州綠地中央商務區(qū)工地,極度疲憊的一民工,躺在腳手架上睡著了。這民工是架子工,來自四川甘孜,43歲。當我看到這個場景時,非常吃驚,怎么會有人在這樣的地方呼呼大睡?在工地上轉了一大圈,一個多小時過去了,這民工已經醒來在工作了,我問:“你怎么可以在這樣危險的地方睡覺?”民工回答“我知道,這樣做很危險,而且還要被罰款,但是我實在是熬不住了,因為房間里空調壞了,連續(xù)三四個晚上幾乎都沒有睡著了”。
2014年8月24日,杭州地鐵古翠路站工地,工間自行休息的民工。有的民工很聰明,自我保護的意識很強,干累了,就會找機會“偷個懶”,藏起來,悄悄的吸支煙、歇歇腳。但凡這樣的民工,肯定是老民工、“老油條”,剛來工地不久的新民工是想不出“如此妙招”的。
2016年6月10日,杭黃高鐵富春江特大橋建設工地下,下班以后民工們在富春江里洗澡。工地的生活區(qū)設在新安江公路橋下,所謂生活區(qū)只是幾個報廢的集裝箱組合,生活區(qū)沒有洗澡間,洗澡成了大難題。夏天,男工倒是可以去江里洗,但是冬天就很棘手了,尤其是女工。民工們賺幾個辛苦錢,非常的不容易啊,不但工作很艱苦,生活也很艱苦。
2020年3月21日,杭州汽車北站。新冠疫情漸漸好轉,城市已全面轉入復工復產、復商復市的階段,一批又一批的民工,從全國各地趕來,找到各自的崗位,開始新一年的打工生活,為幸福的生活繼續(xù)前行。
2020年3月17日,杭州大關安置房建設工地生活區(qū)。作為重點工程,該項目2月中旬被列為第一批復工復產的名單,此時離復工已經一個月,工人們已經全部回到了工地,擺在他們面前的是搶時間、趕進度,努力把新冠疫情造成的損失奪回來。城市離不開民工,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民工是祖國建設的功臣。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在杭州近郊參加工作后,又長期工作在農口部門,與“三農”打了半輩子交道。細細回想,我與農業(yè)、農村和農民的緣分著實不淺,可以說是融入骨髓的。多年以來,我把大部分業(yè)余時間都用在了攝影上,拍攝身邊的人、身邊的事,成了一名“非職業(yè)”攝影人,渴求以自己的觀察視覺用鏡頭記錄我們這個大時代的小細節(jié),記錄大發(fā)展中的小人物。
在攝影的路上,農民工是我拍攝時間最長、照片積累數(shù)量最多的一個群體。許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拍攝一回遷安置房建設工地時,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把鏡頭對準了農民工兄弟。站在泥濘雜亂的腳手架旁,按下快門的那一剎那,我被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被農民工樸實純真的面容深深打動,自從那時起,我竭盡所能地追尋和捕捉他們在城市建設大潮中“乘風破浪”的身影。他們身上那股踏實、堅強、樂觀的品質,不斷激勵著我在攝影道路上一路向前。
人文如詩,風景如畫,江南憶,最憶是杭州。杭州因秀麗華美而舉世聞名,而城市的繁榮繁華,農民工群體功不可沒。從城南到城北,從“天上”到“地下”,從白天到黑夜,從春夏到秋冬,他們鋪路架橋、打樁蓋房,建設工地上到處都是農民工揮汗如雨、頂風冒雪的身影??梢哉f,城市發(fā)展的日新月異,便是他們汗水的日積月累。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即便步履匆匆、滿面風霜,卻從未失去質樸,從未忘記微笑,始終積極樂觀。
這些年,乘西湖、大運河、良渚申遺,G20杭州峰會、亞運會籌辦等重大歷史契機,杭城之變可謂天翻地覆:地鐵、高鐵、高速等路網縱橫交錯,安置房、商品房、綜合體等高樓鱗次櫛比,每時每刻地“城長”,都在不斷擦亮農民工的軍功章。
隨著城市的不斷成長,農民工群體也在成長,在城市打拼和生活,使他們有了更多的希望。我有位從2013年到現(xiàn)在一直交往、拍攝不間斷的農民工朋友,他叫彭治超,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zhèn)中心村人,1982年出生,屬狗,老鄉(xiāng)、工友都親切地喚他“狗娃子”。2012年,他經同鄉(xiāng)介紹來到杭州地鐵建設工地,白天在工地上打雜干活,夜晚擠出時間看書學習。短短一年時間,就較好地掌握了電焊、扎鋼筋、搭建腳手架、澆筑混凝土等技術,還學會了工時計算、工程預算。從2014年起,便像模像樣地當起了鋼筋工勞務隊隊長,不僅“地位”有了提升,收入也是一路“看漲”。家鄉(xiāng)人知道他在杭州地鐵工地做了“小頭頭”,紛紛前來投靠,多的時候有上百號人!2015年,“狗娃子”把省吃儉用賺來的20多萬元錢,在老家蓋起了一幢新房子,五年后,又在棗陽市區(qū)買了一套108平方米的商品房。2017年年底,杭州地鐵2號線城西段開通運行,他特地拉著在同一工地打工的老父親,乘了一趟他們親手建造的地鐵,好好地體驗了一把。生活雖然有點“苦”,未來卻很“甜”?!肮吠拮印钡膬鹤恿羰乩霞?,讀書成績不錯,于是“狗娃子”暗暗下定了決心:拼命工作,努力賺錢,將來送他去國外留學。
美好愿望的實現(xiàn),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在農民工這個群體里,不論男女,只要肯干、肯吃苦就是“好漢”。史順英,1964年出生,江西玉山縣人,酒店客房服務員;李小花,1971年出生,浙江龍游縣人,廚房打荷工;胡燕玲,1983年出生,浙江建德市人,服裝質檢員;易琴,1993年出生,四川綿陽市人,建筑工地鋼筋工……這些年,我拍攝了許多女農民工,記錄著老中青三代“女漢子”的工作與生活,她們的喜怒哀樂、剛柔兼濟常常令我深思。這些本色嬌柔的“花朵”,隨同父親、丈夫、子女或親戚、同鄉(xiāng)出來打工,背井離鄉(xiāng)之下,風雨兼程之中,硬是將自己打磨成一個個“漢子”。當然,她們的情感世界也會更加細膩,在打工的日子里難免生出孤獨和委屈,大部分時候都在默默忍受,背轉身去也常偷偷抹淚。
如果說城市是農民工的第二故鄉(xiāng),工棚就是他們遮風避雨的的“家”。一個個工棚,就像一個個小盒子,安放著農民工的生活,簡陋的環(huán)境、狹小的空間。無論推開哪扇門,都能看到類同的場面:雜亂堆砌的旅行箱、上下排列的高低鋪,勾勒著農民工的生存現(xiàn)狀,與窗外華麗的街景形成鮮明對照。
工地食堂的衛(wèi)生條件較差,品種又單一;自己動手做又沒有時間;如果叫外賣,價格又很高。凡此種種,煩惱每天伴隨著他們。怎么辦?他們便從老家?guī)砹讼挑~、咸肉、咸菜、咸鴨蛋等,或是去超市買幾盒腐乳、辣椒醬就著白米飯,有時干脆以方便面充饑,不求吃好只要管飽。生活日用品也簡而又簡:電視機、收音機是從舊貨市場里淘來的;家具是城里人搬新居后扔掉的;毛巾、牙刷、牙膏、衣被等揀最便宜的買。一切生活開支能省就省。
物質生活異常艱苦的同時,他們的精神生活也很匱乏。沒有什么文化娛樂活動,閑暇時只能在工棚打打撲克、刷刷手機;宿舍沒有報刊、雜志、圖書可供閱讀;想去街上看場電影看場戲,沒有時間沒有錢;可以說說心里話的少之又少,寂寞難耐地度過一天又一天;配偶不在身邊者居多,那些“過來人”靠特殊的方式釋放生理需求,或講點葷段子來排解內心深處的苦悶。
在這一個個“家”里,背井離鄉(xiāng)的他們還有著其他更多的酸甜苦辣。深夜,杭黃高鐵淳安站工棚里,樁機隊的一對夫妻為遠在千里之外的三個孩子學習、生活的事煩惱;杭州萬達廣場工地宿舍,湖南張家界的女工劉莉多日高燒不退,躺在床上,為了節(jié)省醫(yī)藥費,只是在附近藥店買點中草藥服用;暑假了,留守的孩子趕來與父母團聚,父母得上工地,只能把娃一個人留在“盒子”里;春節(jié)前夕,一票難求,此時牽掛父母、妻兒的心情真的難以言表。
農民工肩負生活的重擔,飽受生計的壓力,卻總是處在城市的邊緣,他們的生產安全、薪酬保障、居住條件、子女教育等等方面,都面臨著諸多困難。我試圖通過盡量客觀的影像呈現(xiàn),為農民工兄弟代言點什么,反映他們“貢獻”與“困惑”之間的沖突,希望引起社會更多的關注,以更有力的舉措解決農民工的困難。
“這些大樓,是我們用汗水一塊塊磚頭壘起來的?!薄盎丶乙院螅乙欢ㄒ蛢鹤诱f,等你長大了,一定要去杭州看看你‘老子’蓋的房,修的路!”與他們交談的時候,能夠強烈地感受到,他們對于參與城市建設的那份自豪?!皼]有人愿意干這么累的活兒,都是生活所迫?!薄拔覀儾簧萃粼诔鞘校M玫蕉嘁稽c尊重。”隨著與農民工交往的深入,我進一步理解了“尊重”二字的含義。拍攝農民工,我以長期跟蹤拍攝為主,即長期跟蹤一個人、一對夫妻、一個家庭、一幫同鄉(xiāng)、一個勞務隊、一個項目拍攝,一拍就是一月、數(shù)月、一年、數(shù)年。定好拍攝計劃、取得建設單位的許可后,就開始進入工地。但我從來沒有一進門就“咔嚓、咔嚓”地按動快門,而是先在工地、工棚里轉悠幾天,抓住一切機會與農民工打個照面、聊個天,留意他們有什么困難,看看我能幫上什么忙,半天時間要“花掉”三四包煙,直到人頭基本熟悉了,他們的面孔和名字特別是小名、綽號對上號了,才慢慢進入拍攝。杭黃高鐵地處遠郊山區(qū),記得我在拍攝此項目建設的過程中,與農民工同窩睡工棚,同鍋吃粗飯,似乎自己也成了農民工,一來二去,又結交了一批農民工朋友。因為“尊重”,農民工兄弟對我這位“照相老鐘”很放心,感覺就像自家人一樣。有時候,我也拍一些“速寫”,但前提不變,一定事先跟他們做好溝通,對不愿意被拍攝者,不會按動快門,若照片要發(fā)表,都征得他們的同意。
農民工對“照相”比我想象的要在意、要用心。2012年盛夏的一天,在為20多位農民工拍了合影后,他們問我能否自己出錢,讓我把照片打印出來給他們。我當天就趕去市區(qū)最好的一家打印店,打印了23張15寸的大照片,一一送到這些農民工兄弟手中,可是錢是絕對不會讓他們掏的。農民工兄弟拿到照片,既高興又感激,“老鐘,你以后經常來,有危險的地方,我們保護你;你歲數(shù)大了,腳手架上不好上,我們會扶你上去的”。自那時候起,我就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凡是農民工要照片的,都給,合影每人一張,6人以下的7寸,6人以上的12寸,20人以上的15寸;能送的直接送,不能送到的就郵寄。如此一來,每年打印照片的開支都在兩萬元以上。
拍攝與尊重如影隨形,漸漸地,我與許多農民工成為了忘年交、好朋友。當我走近他們時,他們也走進了我的心里。
2014年到2020年期間,來自安徽淮北的農民工蔣連習攜妻兒一直在杭州地鐵工地打工,我時不時地去拍攝他們。日久生情,互相之間就成了好朋友。2018年正月初四,兒子回老家拜堂成親,父子盛情邀請我去淮北喝喜酒,由于脫不了身沒去淮北,只好“禮到人不到”。這年元宵節(jié)剛過,老蔣一家返杭后,新郎、新娘和老蔣妻子,馬上拎了喜糖煙酒及家鄉(xiāng)的土特產來看望我這個“伯伯”。我妻子和我倍感親切,與他們談天說地到深夜,才依依不舍地送走他們。像這樣的暖心事還有不少,2019年下半年,我又接到已離杭返鄉(xiāng),回貴州老家的鋼筋工陳述貴夫婦的邀請,讓我去務川喝他兒子的喜酒。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過年時,有些農民工或是需要留守值班,或是買不到車票,或有別的難言之隱,獨自在杭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于是,好幾個大年三十的夜晚,我提著酒菜去工地宿舍,陪不能回家過年的農民工兄弟喝酒吃飯,共度除夕。
工地上,民工遇磕磕碰碰的事時有發(fā)生。2016年9月的一天,偶然在微信上看到一位名叫梁高峰的小伙子發(fā)的自己手臂被電焊灼焦的照片后,立即打電話詢問、安慰。當時我還在出差途中,于是打電話給妻子,讓她去代為看望。當梁高峰見了“大媽媽”提著一大包營養(yǎng)品和藥物來到工棚看望他時,頓時眼淚脫眶而出。
農民工受傷生病,上門看望;接不上活了,幫助找活;春節(jié)回家買不到火車票,為他們買火車票;子女暑假來杭州,帶孩子們去玩、送他們學習用品;拿不到工資,幫他們討薪;家人來杭州看病,落實醫(yī)院醫(yī)生;組織志愿者上門為農民工理發(fā)、體檢;
中秋、端午,送月餅、棕子;冬天,送棉衣、棉被……當我把農民工當成了自家兄弟時,他們更加地惦記我。日常里,經常有農民工給我打電話,“老鐘,今天晚上盾構開挖,你過來拍吧!”“老鐘,好幾天沒看到你了,身體還好嗎?”“老鐘,你咸肉喜歡吃嗎?我過兩天就要回工地了,給你帶一只自家做的咸豬腿來?!薄棵拷拥竭@樣的電話,心里總有陣陣的感動。
我“癡迷”于紀實攝影,用心觀察、用情感受、用功拍攝,努力為城市留影,為百姓畫像,為未來留存記憶。所幸的是,農民工題材的“照相”水平也逐漸提高:作品《盒子》(長期關注類)入展第27屆中國攝影藝術展,《工地民工的蝸居生活》(組照)入展第16屆中國國際攝影藝術展,《高溫下的建設中》(組照)入展第15屆浙江省攝影藝術展,《地下工作者》(組照)入展第16屆浙江省攝影藝術展,《八個冬夏》(攝影書)即將出版……這些成績的取得,不光屬于我,更歸功于農民工兄弟。老的農民工離開了,可以保持聯(lián)系;新的農民工來了,可以接著結交,我會繼續(xù)拍下去。說實在的,和農民工兄弟在一起,有時真覺得拍攝才是附帶的。
攝影并文:鐘黎明
鐘黎明,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運河十佳攝影師。作品《錢江潮》獲第10屆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
自然類單幅銅獎;《走出考場》入展第25屆中國攝影藝術展;《盒子》(長期關注類)入展第27屆中國攝影藝術展;《工地民工的蝸居生活》(組照)入展第16屆中國國際攝影藝術展;《群拍》獲浙江省第15屆攝影藝術展銀獎;《運河之夜》(組照)獲浙江省第16屆攝影藝術展銀獎;《石塘記》(攝影書)獲第3屆寧波國際攝影周最佳展覽獎和浙江省第17屆攝影藝術展最佳圖書獎;《百年華豐》(多媒體視頻紀錄片)獲第29屆“金鏡頭”新聞視頻優(yōu)秀獎;《百年華豐》(攝影書)獲第4屆浙江省紀實攝影展最佳圖書獎;《百年華豐》(組照+視頻+攝影書)入展“大運河名家攝影展覽)”(傅擁軍總策展)。
//=$row['title'] ?>//=$row['thumb']?>//=$row['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