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會員作品

會員佳作 | 任世琛:中國石窟千年藝術的寶藏

來源: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網(wǎng) 作者:任世琛 責編:張雙雙 2023-03-06

2020年7月5日,世界文化遺產、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我國四大石窟之一。因山形酷似農家麥垛之狀,故名??啐愯徲诟?0-80米、寬200米的垂直崖面上。洞窟形制主要有方形人字披頂、四面坡頂、平頂、盝頂、方楣平頂及方形四角攢尖佛帳式龕、圓形小淺龕等,各洞窟間以棧道相通。

2019年10月2日,世界文化遺產、甘肅敦煌莫高窟,石窟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堅時期,后歷經北朝、隋唐、唐朝、五代十國、西夏、元朝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guī)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藝術寶藏。

2013年4月30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陜西延安鐘山石窟,始建于晉太和年間(公元366-370),歷經唐、宋、金、元、明、清等千余年鑿建而成,據(jù)歷史記載共十八窟,現(xiàn)僅發(fā)掘五窟。

2012年10月5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甘肅武威天梯山石窟,創(chuàng)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中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之一,中國早期石窟藝術的代表,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的源頭,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學術界有"石窟鼻祖"之稱。

2016年7月15日,世界文化遺產、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懸崖上的造像。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大地震,中部洞窟塌毀,使現(xiàn)存洞窟成東、西兩崖分布。最大的造像東崖大佛高15.8米。

2020年8月10日,世界文化遺產、山西大同云岡石窟,現(xiàn)存主要洞窟45個,附屬洞窟209個,雕刻面積達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為17米,最小為2厘米,佛龕約計1100多個,大小造像59000余尊。

2022年7月3日,世界文化遺產、甘肅敦煌莫高窟29窟造像,莫高窟南北全長1680米,現(xiàn)存歷代營建的洞窟共735個,分布于高15~30多米高的斷崖上,上下分布1-4層不等。

2022年7月3日,世界文化遺產、甘肅敦煌莫高窟81窟內的精美壁畫,莫高窟分為南、北兩區(qū),其中南區(qū)是禮佛活動的場所,各個朝代壁畫和彩塑的洞窟492個,彩塑2400多身,壁畫4.5萬多平方米,唐宋時代木構窟檐五座,還有民國初重修的作為莫高窟標志的九層樓。

2017年5月16日,世界文化遺產、甘肅永靖炳靈寺石窟,西晉初年(約公元3世紀)開鑿在黃河北岸大寺溝的峭壁之上,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上下四層。

2022年6月24日,世界文化遺產、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泥塑、石胎泥塑、石雕造像7800余尊。

2012年10月5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石窟鼻祖、甘肅武威天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創(chuàng)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在北朝、隋唐、西夏、明清相繼營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

2022年10月26日,世界文化遺產、甘肅瓜州榆林石窟,始建于北魏,以后的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都有建造?,F(xiàn)存壁畫5000多平方米,彩塑100多身。

2016年4月23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甘肅慶陽北石窟寺,北石窟寺現(xiàn)存窟龕296個,石雕造像2126身,計北魏7窟、西魏3窟、北周13窟、隋63窟、唐209窟、宋1窟。另有壁畫69.7平方米,碑刻8通,隋-清各代和墨書題記150方,建筑遺跡多處。

2013年4月30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陜西延安鐘山石窟,萬余尊石雕造像造型逼真,體態(tài)豐滿,千姿百態(tài)。形象各異,栩栩如生。排列緊湊,協(xié)調有致,場面富麗,奇?zhèn)ド鷦?,工藝精細,活靈活現(xiàn)。泥金彩繪,保留千年,經久不衰。

2012年11月6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甘肅張掖金塔寺石窟,該石窟距地表60余米。沿211級石砌臺階拾級而上,可先進入東窟。這是一座寬9.70米,殘深7.65米,高6.05米的縱長形石窟??唔敒楦捕肥?,"中間有一中心方柱,眾多的高肉雕佛、菩薩、飛天把中心方柱裝飾得華麗輝煌。

2013年2月5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中國十大石窟之一,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繼續(xù)營造,以后各代修葺重妝,成為原州(今固原)規(guī)模最大的佛寺遺址。

2013年11月8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川廣元千佛崖石窟、始于北魏時期,歷經了近1500年,在高45米,南北長200多米的峭壁上,布滿了造像龕窟,重重疊疊13層,密如蜂房。

2012年9月22日,世界文化遺產、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譽麥積山為"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

2016年9月17日,世界文化遺產、山西平遙鎮(zhèn)國寺,鎮(zhèn)國寺各殿皆有塑像,其中萬佛殿內塑像最為珍貴,是五代北漢天會年間建殿時的作品。

2016年9月23日,世界文化遺產、山西大同云岡石窟,云岡石窟的開鑿從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xù)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此后的東魏、北齊、隋及初唐,平城改為云中郡恒安鎮(zhèn)治。

2013年11月5日,世界文化遺產、重慶大足石窟,是唐、五代、宋時所鑿造,明、清兩代亦續(xù)有開鑿,現(xiàn)為世界八大石窟之一。

2014年1月27日,世界文化遺產、陜西彬縣大佛寺石窟,是陜西境內最大的石窟群,也是絲綢之路重要的地理坐標。大佛寺石窟始鑿于南北朝時期,大規(guī)模開鑿于唐初,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基本建成。寺內有446處佛龕,1980余尊精美造像,被清代學者畢沅譽為"關中第一奇觀"。

2013年4月1日,世界文化遺產、甘肅永靖炳靈寺石窟、西秦、北魏、唐代和明代是炳靈寺歷史上佛教最為興盛的四個階段。西秦時期的石窟主要有169、192和195窟。其中,在169窟北壁保存有西秦建弘元年墨書題記,這是我國已知石窟中最早的造窟題記,為早期石窟的斷代提供了一把標尺。

查看大圖

2020年7月5日,世界文化遺產、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我國四大石窟之一。因山形酷似農家麥垛之狀,故名??啐愯徲诟?0-80米、寬200米的垂直崖面上。洞窟形制主要有方形人字披頂、四面坡頂、平頂、盝頂、方楣平頂及方形四角攢尖佛帳式龕、圓形小淺龕等,各洞窟間以棧道相通。

2019年10月2日,世界文化遺產、甘肅敦煌莫高窟,石窟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堅時期,后歷經北朝、隋唐、唐朝、五代十國、西夏、元朝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guī)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藝術寶藏。

2013年4月30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陜西延安鐘山石窟,始建于晉太和年間(公元366-370),歷經唐、宋、金、元、明、清等千余年鑿建而成,據(jù)歷史記載共十八窟,現(xiàn)僅發(fā)掘五窟。

2012年10月5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甘肅武威天梯山石窟,創(chuàng)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中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之一,中國早期石窟藝術的代表,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的源頭,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學術界有"石窟鼻祖"之稱。

2016年7月15日,世界文化遺產、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懸崖上的造像。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大地震,中部洞窟塌毀,使現(xiàn)存洞窟成東、西兩崖分布。最大的造像東崖大佛高15.8米。

2020年8月10日,世界文化遺產、山西大同云岡石窟,現(xiàn)存主要洞窟45個,附屬洞窟209個,雕刻面積達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為17米,最小為2厘米,佛龕約計1100多個,大小造像59000余尊。

2022年7月3日,世界文化遺產、甘肅敦煌莫高窟29窟造像,莫高窟南北全長1680米,現(xiàn)存歷代營建的洞窟共735個,分布于高15~30多米高的斷崖上,上下分布1-4層不等。

2022年7月3日,世界文化遺產、甘肅敦煌莫高窟81窟內的精美壁畫,莫高窟分為南、北兩區(qū),其中南區(qū)是禮佛活動的場所,各個朝代壁畫和彩塑的洞窟492個,彩塑2400多身,壁畫4.5萬多平方米,唐宋時代木構窟檐五座,還有民國初重修的作為莫高窟標志的九層樓。

2017年5月16日,世界文化遺產、甘肅永靖炳靈寺石窟,西晉初年(約公元3世紀)開鑿在黃河北岸大寺溝的峭壁之上,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上下四層。

2022年6月24日,世界文化遺產、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泥塑、石胎泥塑、石雕造像7800余尊。

2012年10月5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石窟鼻祖、甘肅武威天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創(chuàng)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在北朝、隋唐、西夏、明清相繼營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

2022年10月26日,世界文化遺產、甘肅瓜州榆林石窟,始建于北魏,以后的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都有建造?,F(xiàn)存壁畫5000多平方米,彩塑100多身。

2016年4月23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甘肅慶陽北石窟寺,北石窟寺現(xiàn)存窟龕296個,石雕造像2126身,計北魏7窟、西魏3窟、北周13窟、隋63窟、唐209窟、宋1窟。另有壁畫69.7平方米,碑刻8通,隋-清各代和墨書題記150方,建筑遺跡多處。

2013年4月30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陜西延安鐘山石窟,萬余尊石雕造像造型逼真,體態(tài)豐滿,千姿百態(tài)。形象各異,栩栩如生。排列緊湊,協(xié)調有致,場面富麗,奇?zhèn)ド鷦?,工藝精細,活靈活現(xiàn)。泥金彩繪,保留千年,經久不衰。

2012年11月6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甘肅張掖金塔寺石窟,該石窟距地表60余米。沿211級石砌臺階拾級而上,可先進入東窟。這是一座寬9.70米,殘深7.65米,高6.05米的縱長形石窟。窟頂為覆斗式,"中間有一中心方柱,眾多的高肉雕佛、菩薩、飛天把中心方柱裝飾得華麗輝煌。

2013年2月5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中國十大石窟之一,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繼續(xù)營造,以后各代修葺重妝,成為原州(今固原)規(guī)模最大的佛寺遺址。

2013年11月8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川廣元千佛崖石窟、始于北魏時期,歷經了近1500年,在高45米,南北長200多米的峭壁上,布滿了造像龕窟,重重疊疊13層,密如蜂房。

2012年9月22日,世界文化遺產、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譽麥積山為"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

2016年9月17日,世界文化遺產、山西平遙鎮(zhèn)國寺,鎮(zhèn)國寺各殿皆有塑像,其中萬佛殿內塑像最為珍貴,是五代北漢天會年間建殿時的作品。

2016年9月23日,世界文化遺產、山西大同云岡石窟,云岡石窟的開鑿從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xù)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此后的東魏、北齊、隋及初唐,平城改為云中郡恒安鎮(zhèn)治。

2013年11月5日,世界文化遺產、重慶大足石窟,是唐、五代、宋時所鑿造,明、清兩代亦續(xù)有開鑿,現(xiàn)為世界八大石窟之一。

2014年1月27日,世界文化遺產、陜西彬縣大佛寺石窟,是陜西境內最大的石窟群,也是絲綢之路重要的地理坐標。大佛寺石窟始鑿于南北朝時期,大規(guī)模開鑿于唐初,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基本建成。寺內有446處佛龕,1980余尊精美造像,被清代學者畢沅譽為"關中第一奇觀"。

2013年4月1日,世界文化遺產、甘肅永靖炳靈寺石窟、西秦、北魏、唐代和明代是炳靈寺歷史上佛教最為興盛的四個階段。西秦時期的石窟主要有169、192和195窟。其中,在169窟北壁保存有西秦建弘元年墨書題記,這是我國已知石窟中最早的造窟題記,為早期石窟的斷代提供了一把標尺。

2010年在一次采訪中,我接觸到石窟,被石窟精湛的藝術造像深深吸引,產生濃厚的拍攝興趣。翻閱資料得知,中國石窟大多遺存在古絲綢之路上,最短的也有幾百年,最長的已經達到一千年多年歷史,它不僅是中國的巨大文化寶藏,也是全世界的珍貴文化遺產。

中國古代文化燦爛輝煌,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而石窟藝術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國石窟規(guī)模宏大,數(shù)量眾多,內容豐富,歷史悠久,延綿千里之長,大多開鑿在山峰或陡峭的巖壁之上,主要分布甘肅、新疆、陜西、河南、山西、重慶、四川等地,反映了我國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時期的佛教藝術大繁榮。在甘肅境內的河西走廊形成了著名的中國石窟走廊,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慶陽北石窟寺、武威天梯山石窟、張掖馬蹄寺石窟、瓜州榆林窟,……這些自魏晉以來不斷營造、密布于絲綢之路沿線的大大小小的石窟170多處,如同佛陀撒落的串串珍珠,千年不毀,既是文化、藝術、科學的結晶,也是絲路歷史的見證。

中國石窟藝術吸收了印度健陀羅藝術精華,融匯了中國繪畫、雕塑的傳統(tǒng)技法和審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漢化過程,構成了一部相對完整的佛教石窟藝術史,是研究中國社會史、佛教史、藝術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中國石窟的魅力在于千年來時代變遷賦予它的獨特藝術性,它的歷史背景和所處的不同地域文化,奠定了中國石窟的歷史文化性。在中國佛教史和藝術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石窟的規(guī)模,塑像技術,民族特色,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被國內外譽為神奇的東方藝術明珠,是天才的藝術,是獨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是世界了解中國歷史文化一種很好的途徑。

針對中國石窟的歷史和藝術的重要性,如何拍攝好中國石窟,是我苦思冥想許久的話題,最終我決定以石窟的藝術造像符號為鋪墊,以石窟肖像藝術化的手法開始創(chuàng)作,拍出石窟的歷史、文化、藝術感,讓這些陳列千年的栩栩如生的造像給人們訴說千年文化的根脈。藝術來源于生活,必須高于生活。真實記錄,藝術表達必須與眾不同,才會達到“鶴立雞群”的效果。讓人們一目了然的解讀石窟藝術,讀懂中國石窟文化歷史的獨特意義。

在十幾年的拍攝中,我以絲綢之路上遺存的石窟為重心,以點帶面,不斷延伸到全國20多個省的200多處世界文化遺產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通過石窟藝術還原千年前各階層人物形象,以及眾多的社會生活場面的生動歷史畫卷。我不斷創(chuàng)新自己的拍攝思路,建立別具一格的石窟拍攝思想,深挖千年歷史文化的根源,藝術化的呈現(xiàn)過去人們真實的生活源泉。

攝影并文:任世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