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自然

王濤攝影作品:空山寂

來源:影像國際網(wǎng) 作者:王濤 責編:zss 2016-06-03

空山寂 No.1

空山寂 No.2

空山寂 No.3

空山寂 No.4

空山寂 No.5

空山寂 No.6

空山寂 No.7

空山寂 No.8

空山寂 No.9

空山寂 No.10

空山寂 No.11

空山寂 No.12

空山寂 No.13

空山寂 No.14

空山寂 No.15

空山寂 No.16

空山寂 No.17

空山寂 No.18

空山寂 No.19

空山寂 No.20

空山寂 No.21

空山寂 No.22

查看大圖

空山寂 No.1

空山寂 No.2

空山寂 No.3

空山寂 No.4

空山寂 No.5

空山寂 No.6

空山寂 No.7

空山寂 No.8

空山寂 No.9

空山寂 No.10

空山寂 No.11

空山寂 No.12

空山寂 No.13

空山寂 No.14

空山寂 No.15

空山寂 No.16

空山寂 No.17

空山寂 No.18

空山寂 No.19

空山寂 No.20

空山寂 No.21

空山寂 No.22

空  山  寂

文/王  濤


    我對黃山有著戀人般的癡情。記得第一次拍攝黃山,望著遠處流云散落在諸峰之間,隨風起風停,時而云來霧去,時而云遮霧繞,好似若隱若現(xiàn)的碩大盆景,我被這如夢如幻的景色所震撼,之后便一發(fā)不可收拾。蘇東坡的“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啟發(fā)了我對東方禪風的思考。拍攝中,我放棄了司空見慣的“大風光”,放慢腳步,打破常規(guī),拓展視界,把鏡頭轉(zhuǎn)向黃山那“鮮為人拍”的另一面,不斷摸索追求自我靈感的迸發(fā),逍遙于內(nèi)心世界的自由之境。除了視覺美感,我更在乎心境的延伸,用自我的情愫觀察和想象,把內(nèi)心風景帶進感性的影像。每次到黃山的心境都不盡相同,從攝“影”到攝“心”,是一個感悟自然之道的過程,是一個打開自我心靈的過程。境由心生,一些似乎平淡的景色里,卻蘊含著許許多多“看不見”的意想空間,需要用心感受和發(fā)掘。我獨行于千丈幽谷,慢慢沉浸于那“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的天籟神韻之中,動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陶醉其中,在物與神游,獨思冥想的忘我境界中一次次按下快門。正如有些作品完全是瞬間妙悟的自然饋贈和情景交融的神來之筆,以至于后來再想去拍,已然記憶模糊,無處尋覓了。中國禪宗講:“妙悟者不在多言”。我用“極簡”的構(gòu)圖,在露與藏之間尋找平衡,從“大風景”中提煉空靈獨照的那處景致、那一瞬間。一座隱現(xiàn)于煙云中的峻峰,一顆扎根于巖縫中的奇松,一塊矗立在飄雪中的怪石都會成為我心靈的風景。雨、雪、霧等特殊天氣能夠營造一種虛無飄渺的神秘感,給了我無限的遐想空間,成為我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間。老子哲學里的“知其白,守其黑”,是對國畫意境的詮釋,而黃山所特有的韻味恰恰適合于這種東方式的表現(xiàn)理念,為此我選擇用黑白膠片來拍攝黃山。在技術(shù)處理上我沒有過分追求黑白灰的情調(diào)層次,而是按照自己的攝影語言和預想的畫面效果,有感而發(fā)地調(diào)整曝光。那失去細節(jié)的黑與白,或許正是脫去塵滓,那介于虛實間的影像,也許正得象外之趣,正所謂“藝無界,形無拘”。用虛靈空寂的心境品味黃山的無窮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寫意黃山的別樣境界,這便是我拍“空山寂”系列的全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