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彤和我認識的大部分攝影師一樣,對于周圍的世界有著無窮的好奇。他總是“在行走中”,隨時都能出發(fā)到最偏遠的地方去,尋找一些不同的、特殊的、未曾見過的東西。他也喜歡記錄哪怕已經很了解的情境,通過攝影,這些情境能被轉變成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個他所認知的世界。
雖然出生于中國的東北,他很小就移居到了河南,因此十分熟悉這個地區(qū)。但是他不認為自己是“河南人”,他也不說河南方言。
他的系列作品《痕跡》主要是在1990年代中期拍攝完成。很可能他照片里的許多事物已經不存在了—這些照片已經變成了歷史、珍貴的檔案、一個逝去年代的見證。
我相信他對于相機嫻熟的運用讓他能夠既和現實保持一定距離,又能夠以非常個人的方式重現現實。我們看到的毛澤東是王彤的毛澤東,我們看到的河南農村和當地農民每天面對的河南農村也是不同的。
在這個特殊的系列作品中,王彤選擇了不把人物拍進照片中去。許多照片聚焦于細節(jié)—一面正在褪色的墻,或是在墻上的英雄臉譜邊上生長的植物。因為照片十分清晰,我們能夠看到材料的質地,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豐富,更加引人聯想,這些照片讓我們看了之后產生真實的情感共鳴。黑白的并置,或者說,各種各樣的灰色層次將原本可能是簡單的紀錄轉化成了藝術品—一種詩化的現實。藝術家決定對已洗印出的黑白照片染色,為的是更加接近當時的宣傳畫。
這些照片中的每件事物都與人的存在相關,但是照片中沒有一個人(除了個別例外,如99號和169號作品)。無人的場景看起來更加衰敗荒蕪,只有禽畜在悠閑漫步(這種圖景不禁讓我想起了《動物農莊》),它們對墻上的圖畫標語無動于衷,這種漠視在鏡頭的表現下顯得很無禮。攝影師用完全視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這些地方荒涼的外表,破舊的建筑就像是放大鏡,突出強調了過去那些“獨裁的”和唯一的信仰現在淪落到如此田地。
只有四散的少數物什和用品體現出了人的存在—看起來好像房主人剛剛才匆忙離開,將日常生活的痕跡留了下來,這些痕跡讓我們意識到人類的渴望可能會是多么的蒼白無力和有限—在物質和精神層面都是如此。
文字:莫妮卡?德瑪黛于意大利
翻譯:黃一
攝影:王彤